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目前的法律导致了监狱中押犯获得减刑要比假释容易得多,现实中,未达到原判刑期而提前释放的大多是减刑释放,这种现象与法理相悖,又存在着许多弊端,导致了罪犯的改造流于形式,致使近年来重新犯罪率不断攀升,而且重新犯罪是更恶性的犯罪,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消极影响很大,然而假释这种制度不仅对于巩固罪犯改造成效降低重新犯罪率,而且从法理上来说也是可行的。因此,本文在分析了减刑假释的弊利之后,提出了建立假释为主减刑为辅的罪犯累进处遇模式,以求更好的提高改造质量,降低重新犯罪率,从改造罪犯的角度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 标签: 减刑 假释 制度
  • 简介:  任何罪犯的减刑假释都必须符合减刑假释法定条件,但对在服刑期间的罪犯如何缴纳罚金以及缴纳罚金情况与减刑假释的关系问题没有明文规定,减刑假释作为对罪犯的一种奖励

  • 标签: 减刑假释
  • 简介:一、各国减刑假释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沿革各国近代之前的刑罚,以死刑、肉刑、流刑为主,独立的剥夺自由刑很少;旧称的"大狱"混合关押未决犯、待执行的死刑犯、流放犯,具有监狱、看守所的双重功能,没有专门执行剥夺自由刑的监狱.商品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以自由刑为中心的现代刑罚制度和专门执行剥夺自由刑、矫正罪犯的现代监狱,据此派生出减刑假释等行刑制度.

  • 标签: 减刑制度 假释制度 刑事政策 中国 辅行刑制度
  • 简介:<正>减刑假释是我国刑罚执行中的一项制度。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是国家赋予的人民法院审判权的一部分,也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巩固劳改成果,促进罪犯改造,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和树立法律权威,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的形式、内容、程序等问题,谈点浅见。一、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形式

  • 标签: 减刑 假释 人民法院 合议庭 罪犯改造 刑事案件
  • 简介:减刑假释作为重要的刑罚变更制度,肇端于清末,并逐步发展最终为法律所确立。目前,我国减刑假释的适用主要以积分制为评价标准。司法实践中减刑假释的适用率极低,且减刑的适用率明显高于假释的适用率。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减刑假释适用的积分制标准缺乏统一立法、积分制的计分考核方式存在"重行为表现,轻思想改造"的倾向以及积分制的评价审核程序缺乏公开性、透明性。因此,应当从立法上明确规定积分制,完善积分制的计分考核机制,进一步降低减刑假释的悔改程度要求,并构建我国减刑假释听证制度,真正使减刑假释制度发挥应有作用。

  • 标签: 减刑、假释 积分制 听证
  • 简介:我国刑罚执行变更程序的行政化色彩过于浓重,在很大程度影响到法院审判的司法化属性,导致减刑假释程序两个层面的阙如。在制度架构层面表现为司法化审理的落实困难,包括提请权与执行权的混同、检察机关的监督不足和法庭审理的形式主义。在司法运作层面则体现为行政化管理的制约矛盾,即减刑假释的比例与效能失调和相关个人、组织参与司法化审判的困难。借鉴法治国家立法经验,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司法化改革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实体法改革,建立针对不同类型案件的行政模式、司法模式混合的案件分流机制;重构案件审理机制,通过多方参与推动庭审实质化进程;完善机构配置,设立专门法院和检察机构。通过以上三处改革最大限度地使案件的审理去地方化、去行政化,使减刑假释程序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新型司法格局。

  • 标签: 司法化 信用减刑 强制假释 案件分流
  • 简介:为正确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月17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相对于1997年公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新规定对减刑假释制度的完善存在诸多亮点。但就我国现行减刑假释制度存在的问题而言,新规定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将来进一步的完善。

  • 标签: 减刑 假释 新规定
  • 简介:白岩松: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平时聊天,经常能听到老百姓有这样的对话:'那个谁谁谁判了几年?''判了十年。''唉,先蹲几年吧,过几年再想办法,估计四五年就出来了。'进监狱不容易,难道提前出狱就都容易

  • 标签: 假释装假 减刑都行
  • 简介:为正确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月17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相对于1997年公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新规定对减刑假释制度的完善存在诸多亮点,但就我国现行减刑假释制度存在的问题而言,新规定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将来进一步的完善。

  • 标签: 减刑 假释 新规定
  • 简介:减刑假释作为一项重要的行刑制度,是有效调动服刑人员认真接受改造、提高改造质量,使罪犯早日回归社会的重要的手段。但是,在当前运行的减刑假释程序中存在监狱建议权侵蚀法院审判权、检察机关监督手段疲软、当事人诉讼参与权过少等弊端。针对现行减刑假释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对相关法律的修改完善.重新构置减刑假释程序,扩大减刑假释运行的公开程度,加强检察机关监督力度,赋予当事人必要的诉讼参与权,来实现减刑假释的公正。

  • 标签: 减刑 假释程序 弊端 重构 公正
  • 简介:  减刑假释是我国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规定减刑假释的法律法规既涉及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国家层面的法律,减刑假释

  • 标签: 假释监督机制 减刑假释 建立减刑
  • 简介:我国刑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悔改,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的,二年期满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标签: 死刑缓期执行 假释 减刑 死缓 无期徒刑 立功表现
  • 简介:在我国,减刑假释并存且相互独立。减刑假释各有利弊,但利弊归属不同。减刑利于执行机关维持监管秩序,却不利于犯罪人重返社会;假释利于犯罪人重返社会,却不利于执行机关维持监管秩序,且使执行机关和裁判机关时刻面临责任追究的风险。这导致减刑排挤假释,假释基本被搁置不用。保留并分别完善减刑假释,废除减刑、完善假释,或者将减刑假释合二为一等改革建议皆不能将减刑假释紧密结合,同样存在不同缺陷。减刑假释经过一百多年的演进发展,已经形成当前四种主要关系模式,即并和模式、结合模式、分立模式、单一模式。四种模式之间的差别在于四个关键问题,对这些关键问题的回答和选择是重构我国减刑假释关系的基本前提。

  • 标签: 减刑 假释 自由刑变更执行 减刑、假释关系
  • 简介: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笫365条规定:“减刑假释的裁定,应当及时送达执行机关、同级人民检察院、负责监督假释罪犯的公安机关以及罪犯本人。”该条并没有规定减刑假释的裁定应送达被害人。这无疑是该司法解释的疏漏之处。笔者认为,法院在作出减刑假释裁定时,也应将裁定书及时送达被害人。

  • 标签: 裁定书 被害人 假释 送达 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简介:行刑,又称刑罚执行,是指有关司法机关将刑事判决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由此可见,行刑是刑事司法活动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和环节。因此,行刑法律的运作机制如何,直接关系到刑法功能和刑罚目的的最终实现。由于减刑假释制度集中体现了行刑法律机制的运作状况和特点,因此,本文以减刑假释制度为基点,通过对减刑假释制度

  • 标签: 减刑假释制度 法律运行机制 刑罚执行 司法机关 犯罪预防 减刑假释审批机制
  • 简介:人民法院对于罪犯的减刑假释裁定的程序,并努力要使减刑假释程序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减刑假释案件实行公开听证审理

  • 标签: 体现公平 假释案件 公平公正
  • 简介:监狱建立对罪犯有悔改表现的考核机制,在决定对罪犯提请减刑假释时,应依据罪犯悔改表现程度适时对罪犯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决定是否提请减刑假释.使监狱减刑假释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 标签: 量化考核 综合评价 减刑 假释
  • 简介:刑罚执行是刑事诉讼的最后一道关口,减刑假释是刑罚变更的常见形态。由于立法不足、机制缺位、监督软弱等原因,减刑假释程序错位运行导致种种弊端,使先前刑事诉讼取得的司法成果功亏一篑,严重侵蚀着司法正义,阻却了刑罚目的的实现。剖析积弊成因并寻求解决之道,对于探究监所检察在刑罚执行监督方面的出路,捍卫司法正义,提升司法权威与公信力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假释程序 诉讼程序 减刑 刑罚执行监督 重构 回归
  • 简介:减刑假释是我国的刑罚制度,减刑假释作为我国的刑罚执行体系中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     一、减刑假释条件的比较   刑法第78条第1款规定

  • 标签: 假释法定条件 减刑假释 我国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