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分析一下苏联农村在1928年和1929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农业集体对于所追求的迅速工业来说既不是绝对必要的,也不能说是党的领导鉴于农业生产的带有威胁性的倒退而采取的绝望行动。尽管从1928年起小农生产重新被拉平,国家对农业加强了干涉,但是在1928年和1929年耕作业生产仍然有所扩大,而畜牧业的倒退只

  • 标签: 农业集体化 苏联 社会经济发展 威胁性 工业化 畜牧业
  • 简介:通过对苏联和中国农业集体历史的对比研究,苏联的集体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与中国大不相同,苏联农业集体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中共的农村政策负责人并非对苏联集体运动的经验教训茫然无知

  • 标签: 中苏农业 农业集体化 成败得失比较
  • 简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决定了统购统销是中国工业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寻找保证工业资本积累的组织制度供给,成为建国后我国农业集体运动的主题,也是其不断加速前进的巨大驱动力。集体组织形式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加速演进,使得工业资本积累最终获得有力的组织制度供给而得以顺利实施。

  • 标签: 邓小平 毛泽东思想大众化 资本积累 农业集体化运动
  • 简介:<正>中国农业合作与苏联农业集体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王前认为“50年代的中国农业合作运动就是30年代苏联农业集体运动的翻版”,“从总的理论发展摸式和指导思想上看,(它)并未跳出斯大林全盘集体的巢臼”。赵金鹏的观点则恰好相反,他认为“中国农业合作运动……绝不是苏联农业集体运动的翻版”。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在目标、内容和基本形式上,中国农业合作与苏联农业集体确实是相同或类似的,但同时还应看到,两者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体现了中国农业合作运动的特殊性和创造性。

  • 标签: 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集体化 集体化运动 苏联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全盘集体化
  • 简介:这篇论文将探讨维吾尔农村的集体过程即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在此过程中,农民们逐渐失去对私人财产的所有权。虽然经济差异早已消失,但阶级身份与阶级斗争依然更被强调的原因以及农民对集体过程中的种种运动的感受也是本论文所覆盖的范围之内。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 标签: 农民 集体 私人财产 合作社 维吾尔 所有权
  • 简介: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关键是成员权不明确。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独立的民事法律主体,其成员权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监督管理权和分取收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最基本的成员权,可以独立表明成员身份,其他成员权都属于基本成员权的派生权利。因此,家庭承包方式对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

  • 标签: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 成员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
  • 简介:十月革命后的土地改革实际上是借助农村公社进行的,曾遭斯托雷平改革破坏的农村公社被重新恢复和加强。新经济政策前期独家田和独家农庄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后期农村公社又卷土重来。其原因在于农村公社的土地重分制度符合苏共的依靠贫农、限制富农的阶级政策;虽然它不利于经济发展,但有利于向农业集体过渡。

  • 标签: 农村公社 农民 土地重分 土地改革 新经济政策 农业集体化
  • 简介: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不少农村出现了“闹、退社”问题.本文通过对皖西北地区的研究发现,“闹、退社”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农民收入下降,还在于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提前结束后的乡村形势转变.文章认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使乡村在技术经验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都存在着适应困难.技术经验障碍主要表现在干部匮乏和集体生产的管理经验不足;社会心理障碍则反映在乡村的利己主义思想与集体主义原则的矛盾.而政府在“反右”形势下以“辩论斗争”的方式应对适应难题,非但未见其效,反而催生了贯穿整个乡村集体时代的“适应性行为”.

  • 标签: 集体化 闹退社 政治应对 适应性行为
  • 简介:摘要:近些年,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起来,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政府发力推动的结果。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比较多样,其中,集体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适合农村的现实情况,有利于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整合集体资源,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同时,这种模式将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包括村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创建舒适宜居的环境。其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不谋而合,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 标签: 集体化,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虚化、土地投资规模不经济、土地劳动力配置效率低下等弊端已凸显,从而制约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据此,理论界与实践界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探索新型农村土地制度.而随着南海模式、辽中模式、龙岗模式的兴起,土地股份合作制因维护公平与效率统一、结合低成本和高收益双重优势、具备制度的稳定性和前瞻性,成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的方向.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产权,促进了土地规范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拥护.

  • 标签: 土地股份合作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流转 产权 规模经营
  • 简介:<正>以往人们所说的消灭富农,是指苏联在全盘集体时期,对100多万富裕农民的扫地出门。但实际上,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富农经济在1928——1929年间联共党的一系列打击措施下已“自行消灭”。深入研究这一过程的真实内容,对于正确评价苏联农业集体运动是很有必要的。一、1928—1929年间对富农的政策苏联“富农”经济在新经济政策下,经过1921—1922年间的半合法阶段、1922—1925年

  • 标签: 生产资料 集体化运动 富裕农民 农村 资本主义 雇工
  • 简介:本文对集体时期山西农民的食品消费生活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集体时期山西农民的食品消费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属绝对贫困型,食品消费支出增长缓慢,消费结构属以粮食为主要能量来源的主食型消费,营养水平低。食品生产、分配、流通中均强调国家、集体利益,农民的个人利益长期得不到重视,使山西农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 标签: 集体化时期 农民 食品消费
  • 简介: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集体乡村旅游发展受到了广泛重视,其强调突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对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立足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集体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且探讨了今后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 标签: 集体化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 影响与启示
  • 简介:对于记忆的激活、解释、刻写、塑造一直是国家重构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大寨妇女集体时代经历的访谈,发现她们的记忆呈现清晰性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与典型村被塑造过程中妇女的身体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政治仪式的不断展演过程中合法性的固化密切相关。她们的讲述展示了政治权力怎样通过操纵记忆的生产实现对于女性的改造,而对于女性的改造本就是典型村国家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大寨妇女 社会记忆 身体实践 仪式展演 权力展示
  • 简介:集体时期,政治性充斥乡村社会,使得乡村公共空间表现为权力型公共空间的形态;改革开放初期,政治性逐渐退场,市场性渗透乡村社会,乡村公共空间呈现出经济型公共空间的形态;到世纪之交,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载体,乡村文化广场的兴起又使得乡村公共空间表征为多元型。乡村公共空间的历史流变及其生成逻辑表明,乡村公共空间是由国家与社会关系所建构的,不同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决定了乡村公共空间的不同形态。

  • 标签: 权力型公共空间 经济型公共空间 多元型公共空间 国家与社会
  • 简介:本文以集体时期山西省中阳县南川河治理工作为研究重点,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和地方志,详细论述当时南川河治理的情况,以及治理取得成功的经验,力争给解决当代地方小流域治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和实践上的指导。

  • 标签: 集体化时期 南川河 治理
  • 简介:摘要:乡村旅游作为新型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脱贫攻坚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正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南漳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出了集体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希望能够实现政府、村民和社会资本优势互补、共同收益,继而为南漳县乡村旅游产业振兴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 标签: 乡村振兴 集体化 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