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别嘌醇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一线用药,但存在导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风险,尤其对于起始剂量高、有肾功能损害或HLA-B*5801基因(+)的患者。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全身症状(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是一种罕见但可致命的药物所致超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结肿大和肝肾损害。我们报道1例服用别嘌醇2周后引起DERSS的病例,同时总结了本院近10年来11例DRESS伴间质肾炎病例的临床特点。

  • 标签: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肾炎,间质性 别嘌呤醇 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全身性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早期妊娠妇女全身与母-胎界面局部氧化应激状态的相关及各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因素,探究早期妊娠丢失(early pregnancy loss,EPL)与脂质过氧化及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计划生育科招募EPL病例组和正常早期妊娠人工流产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每组各103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及妊娠绒毛组织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T-AOC水平(血清检测每组各103例,绒毛组织检测每组各60例)。分析各标志物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血清和绒毛组织中含量的相关,比较两组间各标志物水平的差异。结果病例组绒毛MDA、T-AOC及对照组绒毛MDA、T-AOC均与其血清标志物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44, P<0.001; r=0.312, P=0.015; r=0.712, P<0.001; r=0.650, P<0.001。除病例组绒毛MDA外,两组血清和对照组绒毛MDA及T-AOC均随妊娠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病例组的妊娠时间每增加1周,血清MDA增加8.3% (P=0.005),血清T-AOC增加4.2% (P=0.002),绒毛T-AOC增加2.6% (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妊娠时间每增加1周,血清MDA增加11.3% (P=0.004),血清T-AOC增加5.4% (P=0.007),绒毛MDA增加18.7% (P=0.017),绒毛T-AOC增加8.4% (P=0.009)。调整妊娠时间后,病例组血清T-AOC比对照组低13.4% (P<0.001),绒毛T-AOC比对照组低33.7% (P<0.001),绒毛MDA比对照组高30.1% (P=0.012),两组血清MD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妊娠妇女全身氧化应激状态与母-胎界面同步,妊娠时间是影响血清和绒毛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重要因素,EPL与孕妇全身和母-胎界面抗氧化能力降低以及母-胎界面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 标签: 流产,稽留 流产,自然 氧化性应激 血清 绒毛膜绒毛 脂质过氧化 抗氧化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富含脂质肠内营养支持对脓毒症小鼠全身炎症反应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和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构建脓毒症模型。雄性BALB/c小鼠8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脓毒症组(CLP),低脂肠内营养组(lipid low,LL)和高脂肠内营养组(lipid rich,LR),每组20只。在构建脓毒症模型前后,实验组分别给予小鼠肠内喂养富含脂质或低脂质的营养液,观察各组小鼠生存情况,ELISA检测小鼠血浆、肺、肾和肝组织TNF-α、IL-1β和IL-6以及血浆IL-10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肾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使用Kaplan-Meier和对数秩检验评估组之间的生存分析,多组间的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CLP组相比,LR组小鼠生存数量显著升高(P=0.005),肺、肾和肝组织病理损伤均有所减轻,LL组和LR组小鼠血浆、肺、肾和肝组织内TNF-α、IL-1β和IL-6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而血浆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LL组相比,LR组小鼠血浆TNF-α(pg/mL)[(23.19±3.49)vs(33.38±2.07),P<0.01]、IL-1β(pg/mL)[(26.42±2.63)vs(35.14±2.43),P<0.01]、IL-6(pg/mL)[(35.76±2.83)vs(50.75±4.03),P<0.01];肺组织中TNF-α(pg/mL)[(17.99±4.29)vs(23.38±2.07),P<0.01]、IL-1β(pg/mL)[(23.92±2.41)vs(32.97±2.63),P<0.01]、IL-6(pg/mL)[(21.76±4.77)vs(35.35±2.71),P<0.01];肾组织中TNF-α(pg/mL)[(17.98±4.91)vs(23.08±1.67),P<0.01]、IL-1β(pg/mL)[(23.12±2.26)vs(31.57±1.74),P<0.01]、IL-6(pg/mL)[(21.46±3.06)vs(33.55±1.91),P<0.01];肝组织中TNF-α(pg/mL)[(15.05±2.91)vs(22.38±1.19),P<0.01]、IL-1β(pg/mL)[(14.62±2.41)vs(22.97±2.63),P<0.01]、IL-6(pg/mL)[(23.06±4.56)vs(34.05±2.34),P<0.01]水平降低均更加显著。结论短期富含脂质的肠内营养治疗可改善脓毒症小鼠全身和器官特异性炎症,有望成为调节炎症反应干预措施。

  • 标签: 肠内营养 脂质 脓毒症 炎症反应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所致小儿腹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48例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所致腹胀的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多巴胺、酚妥拉明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5%(15/20), 低于治疗组的96%(27/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8, P

  • 标签:    多巴胺 酚妥拉明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小儿腹胀 疗效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多巴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所致小儿腹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48例由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所致腹胀的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多巴胺、酚妥拉明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5%(15/20), 低于治疗组的96%(27/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8, P

  • 标签:    多巴胺 酚妥拉明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小儿腹胀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和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是否为鼻息肉治疗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并行内镜鼻窦手术,且术后至少1年以上的18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按照欧洲鼻窦炎和鼻息肉意见书(EPOS)2012对所有病例进行疾病临床控制程度的评估。在校正一般的以及合并症的混杂因素后,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外周血和组织嗜酸粒细胞数量与病情控制不良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根据外周血和组织嗜酸粒细胞是否增多将病例分为4组:同时伴有外周血和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鼻息肉为BT-high组,仅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鼻息肉为B-high组,仅伴有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鼻息肉为T-high组,不伴外周血和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鼻息肉为BT-low组。其中BT-low组的患者比例最高,达到了41.5%;BT-high组的病例次之,占31.2%;而T-high组和B-high组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15.3%和12.0%。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后,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量和组织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与病情控制不良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此外,相比于B-high和T-high组的患者,BT-high组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术后病情控制不良风险。结论系统和局部嗜酸粒细胞同时增多的鼻息肉患者,术后病情控制不良的风险显著高于仅伴有外周血或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者。

  • 标签: 系统性 局部性 嗜酸粒细胞增多 鼻息肉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胡蜂蜇伤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和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5例胡蜂蜇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1例,女94例;年龄49(41,60)岁。按照SIRS诊断标准分为SIRS组(62例)和非SIRS组(163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头颈部蜇伤、四肢蜇伤、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蜇伤针数、就诊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同时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6和IL-8水平。从白细胞中提取出全基因组DNA,并选取IL-6位点-174G/C、-572G/C、-597G/A、-634C/G和IL-8位点-251A/T、-738T/A、-845T/C、+396T/G,采用PCR进行扩增后双向测序并比对,记录基因分型和频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胡蜂蜇伤致SIRS的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四肢蜇伤、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蜇伤针数、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性别、年龄、头颈部蜇伤及就诊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检测结果显示,SIRS组IL-6和IL-8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非SIRS组(P<0.01)。(3)IL-6-572G/C位点存在CC、GC、GG三种基因型,SIRS组与非SIRS组间各基因型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8-251A/T位点存在AA、AT、TT三种基因型,SIRS组与非SIRS组间各基因型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四肢蜇伤、蜇伤针数、IL-6-572G等位基因、IL-8-251T等位基因胡蜂蜇伤致SIRS相关(P<0.01)。(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四肢蜇伤(OR=2.15)、蜇伤针数≥10针(OR=11.10)、IL-6-572G等位基因(OR=3.91)、IL-8-251T等位基因(OR=3.97)均与胡蜂蜇伤致SIRS显著相关(P<0.05或0.01)。结论胡蜂蜇伤致SIRS患者血浆IL-6及IL-8的表达水平显著提升。IL-6-572G等位基因、IL-8-251T等位基因、蜇伤针数≥10针和四肢蜇伤均是胡蜂蜇伤致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黄蜂 白细胞介素类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预后情况一直是临床上密切关注的问题。目前,评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情况主要是根据术后肿瘤的TNM分期。作为癌症的十大特征之一,炎症指标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以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全身炎症反应指数作为一种新型的炎症指标,在评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传统炎症指标。本文对全身炎症反应指数评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预后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免疫,细胞 肿瘤微环境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消化系统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逆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引发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治疗措施,以此起到有效改善作用。方法:采取回顾式方法在院内接受逆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进行研究分析,观察患者围术期各种临床表现以及各定量的联系。结果:在60例患者中在术后SIRS的发生例数为11例,占比(18.33%),引发该病症的危险因素相对较多,主要为尿蛋白呈阳性、尿培养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结石且在术后肾功能恶化等均会提升其发生率。结论:对于所分析的危险因素,需在手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对患者进行抗炎处理,以此来最大程度地起到降低作用。

  • 标签: 逆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先天性全身脂肪营养不良1型(congenital generalized lipodystrophy type 1, CGL1)是由AGPAT2基因异常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皮下脂肪消失、肌肉发达、皮下静脉明显、假性肢端肥大症、多毛、黑棘皮症等,常合并代谢性疾病,易被误诊为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及库欣综合征等。同时,与部分脂肪萎缩综合征的鉴别在临床上存在难度。本研究回顾分析1例CGL1患者的临床和遗传特征,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有助于加深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1型 AGPAT2基因 基因诊断 脂代谢异常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慢性阻塞肺病(COPD)患者治疗中采用塞来昔布联合化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和安全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0 例晚期NSCLC合并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塞来昔布联合化疗治疗方案,分析本组10 例患者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反应。结果 本组10 例患者RR为40 %;本组10 例患者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未见明显 心血管不良事件;本组10 例患者治疗后CRP、IL-6和TNF-α因子水平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

  • 标签: 塞来昔布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慢阻肺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红霉素是否通过增强FoxO1蛋白的表达减轻烟草烟雾暴露下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患者的外周血炎症反应。方法 入选非吸烟且肺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20例,吸烟且肺功能正常者20例,吸烟的COPD稳定期患者40例,抽取适量外周血,分离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分离得到的细胞分为健康对照组、吸烟肺功能正常组,COPD组及红霉素组。应用MTT法确定实验中应用的烟草烟雾提取物(CSE)及红霉素浓度。红霉素组的细胞给予红霉素孵育2小时后予CSE刺激过夜,之后再给予TNF-α刺激过夜;COPD组应用细胞培养液代替红霉素,其余不变;吸烟肺功能正常组及健康对照组应用细胞培养液代替CSE及红霉素。应用Elisa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8水平,应用NF-κB p65检测试剂盒检测NF-κB p65蛋白的活性,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FoxO1蛋白及p-FoxO1蛋白的水平,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OPD组及红霉素组细胞上清液中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吸烟肺功能正常组,但红霉素组IL-8水平较COPD组降低,p均

  • 标签: 红霉素 FoxO1蛋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烟草烟雾提取物 炎症
  • 简介:摘要容量反应被定义为患者在10~15 min接受500 ml晶体溶液后,每搏量(stroke volume, SV)增加10%~15%。床旁超声技术在手术室内的广泛应用使得利用超声进行容量评估成为可能。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检查是无创操作,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是微创操作,TEE在围手术期可以动态、实时、连续监测容量,并且图像质量稳定良好。文章对预测容量反应的超声指标分类(呼吸-脉搏参数、静脉呼吸变异度、舒张功能相关参数、容量反应试验)进行综述,以期提供较为全面的认识。

  • 标签: 容量反应性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 静脉呼吸变异度 每搏量变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评分(SII)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513例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11例,女202例;年龄为(64±12)岁。观察指标:(1)结直肠癌病人SII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分析。(2)结直肠癌病人SII的影响因素分析。以SII中位数为截断值,将病人分为高SII和低SII病人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选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或Kruskal-Willas分析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采用线性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结直肠癌病人SII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分析:513例病人的SII为355(253,507)。513例病人以SII中位数355为截断值,257例SII>355为高SII,256例SII≤355为低SII。高SII病人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术前白蛋白(Alb),CA125,肿瘤位置(左半结肠、右半结肠),肿瘤长径、手术方式(腹腔镜辅助、开腹),病理学T分期(T0期、T1期、T2期、T3期、T4期),病理学TNM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7±17)分,(37±5)g/L,8.80 U/mL(5.90 U/mL,14.15 U/mL),174、83例,(5.2±2.8)cm,208、44例,5、19、25、131、63例,34、98、94、14例;低SII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91±13)分,(38±4)g/L,7.20 U/mL(5.40 U/mL,10.03 U/mL),200、56例,(4.0±1.9)cm,221、24例,8、39、35、118、45例,61、84、79、12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0、-3.211,Z=-3.799,χ²=7.050,t=5.324,χ²=6.179,Z=-3.390、-2.227,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SII与肿瘤长径呈正相关(r=0.390,P<0.05)、与术前Alb呈负相关(r=-0.200,P<0.05)。Wilcoxon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于右半结肠与左半结肠、行开腹手术与腹腔镜辅助手术病人SII分别为447(311,720)与352(251,493)、439(284,640)与345(243,481);肿瘤位于右半结肠与左半结肠病人,行开腹手术与腹腔镜辅助手术病人SI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ruskal-Willas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T分期(T0、T1、T2、T3、T4期),病理学TNM分期(Ⅰ、Ⅱ、Ⅲ、Ⅳ期)病人SII分别为289(201,463)、296(210,398)、329(252,446)、369(265,505)、434(274,631),307(226,400)、380(260,503)、381(272,563)、376(273,634);不同病理学T分期病人、不同病理学TNM分期病人SI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结直肠癌病人SII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术前Alb、CA125、肿瘤位置、肿瘤长径、病理学N分期、病理学TNM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病人SII的相关因素(Beta值=-3.5,-15.8,3.7,106.3,51.8,115.1,104.7,141.2,95%可信区间为-5.7~-1.3,-22.6~-9.1,1.8~5.5,34.6~177.9,38.5~65.2,40.5~189.7,11.2~198.2、46.9~235.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肿瘤长径是结直肠癌病人SII的独立影响因素(Beta值=79.5,42.5,95%可信区间为8.4~150.7,26.6~58.4,P<0.05)。结论结直肠癌病人SII与肿瘤位置、肿瘤长径、术前Alb、病理学T分期、病理学TNM分期具有相关。术前低蛋白血症提示高SII,肿瘤长径越长、肿瘤位于右半结肠、TNM分期越高、机体免疫炎症失衡状态更为严重。肿瘤位置和肿瘤长径是结直肠癌SII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全身免疫炎症评分 临床病理特征 相关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患者经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FURL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157例,分析患者的治疗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并发SIRS将其分为SIRS组(n=31)和非SIRS组(n=126),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通过Nomogram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处理,并对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进行验证评价。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10)、结石平均大小(P<0.05)、术前尿白细胞计数(P<0.05)、手术时间(P<0.05)和术后结石细菌培养(P<0.05)在两组患者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因素均为患者并发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Nomogram并发SIRS风险预测模型区分度好,与实际观测值的一致较高。结论女性、结石较大、术前尿白细胞计数高、手术时间较长、术后结石细菌培养为阳性为上尿路结石患者FURL后并发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碎石术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尿路结石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慢性炎症反应综合征(CIRS)是机体免疫系统被持续激活而表现出的一种慢性、低滴度、系统全身炎症反应。CIRS不单与某种慢性疾病相关,也与衰老、多种老年病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功能下降有关,同时与临床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在老年人群中并非罕见。本文综述了CIRS作为老年综合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提出CIRS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老年综合征,旨在为防治老年病及老年人功能下降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慢性炎症反应 老年综合征
  • 简介:摘要研究显示,2型炎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13等在特应性皮炎(AD)中起关键作用。Th2细胞及2型细胞因子是2型炎症反应的核心驱动因素,主要通过3条路径参与AD发病:加重皮肤屏障缺陷;激活和强化瘙痒反应;调节T细胞(Treg)病理性重编程为Th2样Treg细胞,从而放大2型炎症反应。本综述探讨2型炎症与AD的关系,希望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为AD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炎症 T淋巴细胞,调节性 生物制剂 2型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4岁变应鼻炎(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3年疗程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321例屋尘螨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321例患儿年龄5~14岁,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41例;年龄5~9岁者154例,10~14岁者167例。使用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伸侧肘上12~15 cm处行皮下注射,321例共行13 053针次皮下注射,其中男性患儿共注射7 305针次,女性患儿共注射5 748针次;5~9岁患儿共注射6 342针次,10~14岁患儿注射6 711针次。记录患儿每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体征及其处理,分析全身不良反应与患儿年龄、性别、疗程及变应原注射剂量的关系。结果(1)321例患儿中,共56例(17.45%)、115针次(0.8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速发型55针次(47.83%),迟发型60针次(52.17%);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2针次(80.00%),Ⅱ级21针次(18.26%),Ⅲ级2针次(1.74%),无Ⅳ级者。(2)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性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比24例,χ²=0.03,P=0.86;66比49针次,χ²=0.10,P=0.76);5~9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0~14岁患儿[22.08%(34/154)比13.17%(22/167),1.14%(72/6 342)比0.64%(43/6 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41,P=0.04;χ²=9.13,P<0.01);疗程方面,2~3年组(105~15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3.74%(12/321)与0.41%(12/2 912)]明显低于<1年组(≤52周)[14.64%(47/321)与0.89%(64/7 154)]和1~<2年组(53~104周)[10.90%(35/321)与1.31%(39/2 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2.86,P<0.01;χ²=6.43,P=0.01;χ²=12.14,P<0.01;χ²=13.74,P<0.01)。(3)在100 000转导单位(SQ-U)高剂量阶段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00 000 SQ-U的低剂量阶段[1.01%(85/8 440)比0.65%(30/4 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35,P=0.04)。结论螨虫过敏的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注射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1%,严重程度多为Ⅰ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和耐受良好;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儿低龄、治疗疗程早期及注射高剂量变应原有关。

  • 标签: 鼻炎, 变应性 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 抗原, 尘螨属 接种 过敏反应 全身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