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测定方法。方法:选择测定最佳条件,采用5%的4—甲基氢氧化铵做为一种新的稀释剂,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结果:本法的检出限为11pg,相对标准偏差为2.5%~4,4%,回收率为94%~99%。标准曲线在。0~100μg/L范围内线关系良好。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度高,精密度好,适用好大量的日常样品检测,结果满意。

  • 标签: 全血铅 石墨炉子原子吸收光谱法
  • 简介:厌食症是小儿常见病,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是当今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微量元素在摄食调节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对0~10岁厌食症患儿的血浆微量元素锌和的水平进行了测定,探讨厌食症与锌和水平的关系.

  • 标签: 厌食症 患儿 血锌 血铅 营养不良
  • 简介:目的了解某冶炼厂对周围儿童的健康影响。方法2007年选取某冶炼厂周围居住的249名10岁以下儿童为试验组,另抽取离冶炼厂5km外的164名10岁以下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微分电位测定法进行微量血中的含量测定,并将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儿童值为(88.29±28.84)μg/L,对照组儿童值为(79.11±19.86)μg/L。试验组与对照组儿童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冶炼厂对周围居住儿童水平有影响。

  • 标签: 铅冶炼厂 儿童 血铅水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水平及铅中毒流行状况。方法对2856例0~7岁儿童进行血检测。结果2856例儿童均值为73.13ug∕L,其中浓度>100ug∕L有621例,所占比例为21.74%,大年龄段儿童水平及铅中毒检出率高于小年龄段儿童,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童水平及铅中毒检出率大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铅中毒已对儿童健康造成潜在危险,在儿童保健中合理推广铅中毒防治,加强健康教育。

  • 标签: 血铅水平 铅中毒 儿童
  • 简介:(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湖北十堰442000)摘要铅中毒对人们身体健康可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疾控系统早就开展了铅中毒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对铅中毒预防和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就检测的质量控制提出了看法。

  • 标签: 血铅 检测 质量 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环境中对儿童的损伤。方法应用2002型锌原卟啉(ZPP)血液荧光测定仪对邢台市电厂幼儿园233名3.5~7岁儿童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233名儿童含量在3.78~21.84μg/dl之间,平均含量为11.01μg/dl,其中无铅中毒2名占0.89%;I级铅中毒儿童90名占39.06%;Ⅱ级铅中毒儿童138名占58.22%;Ⅲ级铅中毒儿童3名占129%,铅中毒儿童占总人数的99.11%。结论环境污染严重,应做好防护儿工作。

  • 标签: 儿童 血铅 铅污染 铅中毒
  • 简介:在体内无任何生理功能,理想的水平应为零。任何水平的负荷.都会对健康造成损害。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儿童〈60微克,升为相对安全。国际诊断标准≥100微射升为铅中毒。

  • 标签: 血铅 安全 世界发达国家 生理功能 铅中毒 理想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本地的儿童水平进行分析,对其铅中毒情况进行探讨。方法对来我院体检儿童采集的肝素抗凝血进行血含量检测,并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儿童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本次共检验儿童200例,水平平均为56.7±1.63μg/L,其中水平在100μg/L以上的儿童共有13例,其超标率为6.5%,男女童的铅中毒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儿童的水平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男童的铅中毒比率明显高于女童,在临床上应该加强重视。

  • 标签: 血铅水平 儿童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儿童多动症与、锌水平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多动症患儿3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的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儿童的实验室微量元素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儿童的Pb指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Zn、镁指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指标数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儿童的铁指标数与对照组儿童指标数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多动症与、锌水平具有一定的关系,多动症儿童的Pb指标高于健康儿童,Zn指标数低于健康儿童组,可以作为临床对多动症儿童的检测标准。

  • 标签: 儿童多动症
  • 简介:摘要指包括血细胞及血浆中的各种成分。将血液采入含有抗凝剂或保存液的袋内,不做任何加工,即为。目的讨论输注。方法参考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决定输新鲜一定要权衡利弊,慎之又慎,因为当日库一些病毒尚未灭活,故有潜在的危险性,当输血量大时多输成分,少输或不输新鲜血。库存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血浆蛋白和部分稳定的凝血因子,其主要功能是携氧和维持渗透性。

  • 标签: 全血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皮肤采血法取得的末梢与静脉采血法取得的静脉的白细胞计数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比较30例婴幼儿上述两种采血方法白细胞计数结果,用较小含量配对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经统计学处理,t=1.0481.048<t0.02/2,29=1.311故P>0.02,明末梢与静脉两组WBC检验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日常血细胞分析时,尽量使用静脉标本,婴幼儿静脉取得困难时,皮肤末梢模式也是可取方法之一。

  • 标签: 末梢全血 静脉全血 比较
  • 简介:目的优化规范检测体系。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及卫生部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规范化的检测实验条件,进行了不精密度、不准确度、方法检测线、定量检测线、可报告范围和交叉污染率等六个方面的性能评价。结果实验结果满足性能评价的各项参数指标。结论建立的实验条件稳定、可重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血铅 原子吸收光谱 检测 规范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采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2007年10月至2010年8月间本院门诊和住院患123例,同时采集手指末梢和静脉,平行检测含量。结果123例患者手指、静脉平均含量分别为78μg/L、59μg/L,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123例患者按年龄分成四组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m~、1y~、3y~各年龄段病人手指、静脉含量之间分别有显著差异,同时超标率也分别有显著性差异,而5y~45年龄段病人两种血样之间含量及超标率均无显著差异;手指、静脉血中检测结果不一致的以1m~3y年龄段儿童为最多,达10例,5y~45年龄段无。结论手指采血过程中血样易被污染,因此用静脉检测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希望能引起检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 标签: 微量元素 铅中毒 采血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调查白银市三县两区14岁以下儿童水平的状况,了解铅中毒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大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2000例儿童含量。并对检测儿童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将调查的2000名儿童分为0—6岁、6—14岁两个年龄组进行测定,增高的平均比例为:0—6岁为15.52%,6-14岁组为32.48%,两者之间经过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差异;地区间铅中毒比例有所不同,白银市区30.30%靖远县20.14%景泰县15.56%会宁县13.23%平川区22.5%,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调查的2000名儿童中铅中毒的443名儿童中,均为轻度铅中毒,未发现中重度铅中毒。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普遍对防治知识缺乏。结论:铅中毒的比例与年龄呈正相关;城市与农村有显著差异。

  • 标签: 儿童 血铅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南宁市区儿童的水平情况。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儿童3478例,其中男1600例,女1878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护人员采血和操作,用BH21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水平,采用双管法测定,取平均数作为最终结果。结果3478例儿童水平为(46.05±39.84)ug/L;男、女性儿童水平分别为(47.14±40.13)ug/L和(45.75±37.62)ug/L(T=1.6457,P<0.05)。铅中毒(≥100ug/L)检出278例Ⅱ级,2例Ⅲ级,共280例,检出率为8.05%。其中男童166例,检出率10.38%;女童114例,检出率6.07%;两组比较X2=17.43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于5岁”组儿童铅中毒检出率为3.73%(77/2065);“大于5岁”组为14.37%(203/1413);两种年龄组儿童铅中毒检出率比较X2=107.37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脑神经发育的重金属元素,应加强儿童卫生干预宣教工作,加强营养,远离污染源。

  • 标签: 血铅浓度 铅中毒 儿童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