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4例,将其依据随机数列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与康复护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临床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FMA、BI与NIHSS指标相较于参照组患者,均具备显著优势,P<0.05,统计学意义显现。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之中,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充分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情况。

  • 标签: 康复护理 偏瘫 肢体运动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所接诊的60位脑出血偏瘫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两组患者的肌力改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肌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接受了1个月和3个月的护理干预以后,两组病人的ADL、FMA评分都有着一定的提升,并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脑出血偏瘫病人开展综合康复护理工作,能够取得非常良好的护理效果,可以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情况,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脑出血偏瘫 综合康复护理 肢体运动功能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8月-2021年8月间被本院所收治患有脑出血偏瘫的6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除此之外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MA评分数据差异对比度不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度大,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结论:脑出血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脑出血 偏瘫 肢体运动功能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康复护理在脑出血偏瘫患者中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把2020年7月-2021年3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6例脑出血偏瘫患者视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23例。参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增加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肢体肌力恢复情况和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试验组肢体肌力恢复率91.30%高于参照组的73.92%,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护理前,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护理后,试验组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对脑出血偏瘫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促进肢体肌力恢复。

  • 标签: 康复护理 脑出血 偏瘫 肢体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偏瘫康复操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用“正反面抛掷硬币”的方法将我院从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研究组别,每组患者例数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偏瘫康复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比对照组低,肢体运动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偏瘫康复操有利于改善其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 标签: 偏瘫康复操 脑卒中 肢体运动功能 独立生活能力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改善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共取52例研究样本(即:2019.05-2020.05入院的脑出血偏瘫患者),抽签法分组,行早期康复护理(n=26,观察组)和常规护理(n=26,对照组),观察生活质量、肢体运动功能变化,评价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80.77%(21/26)的肌力改善有效率比观察组100%(26/26)低,观察组上下肢FMA比对照组分值高,P<0.05。结论:脑出血偏瘫患者治疗中,早期康复护理有效率高,具有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的作用。

  • 标签: 应用效果 脑出血偏瘫患者 生活质量 肢体运动功能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择取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摸球法随机分组,两组中各有40例,对两组给予常规治疗,单独对观察组给予康复治疗技术,分析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

  • 标签: 康复治疗技术 脑卒中患者 偏瘫肢体运动功能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在中老年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在临床医学上属于一种重点的危险疾病。研究表明,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及时的肢体功能的锻炼有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脑卒中的发病主要是跟患者中枢神经的损伤有很大的关系,研究表明患者的中枢神经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通过早期的有效护理能够修复患者损伤的组织,本文主要综述了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介入的时间、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的一些手法以及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复的护理,对于促进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及护理干预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9年5月到2020年6月期间收住的110例肢体偏瘫患者,根据临床的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而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肢体偏瘫患者及时开展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偏瘫患者 心理护理 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联合运用针刺与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研究对其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现随机筛选我医院接收的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病例,将所有纳入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在以上治疗基础上添加针灸进行治疗,将最终两组获得的治疗康复效果进行详细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获得的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的脑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且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最终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P<0.05)。结论:将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尽早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针灸 康复训练 肢体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2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与Fn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与Fngl-Meyer评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与Fn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脑梗死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改善效果。方法 于2019年2月-2021年2月开展研究,将70例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纳入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分组,一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一组(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Fugl-Meyer 评分及ADL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

  • 标签: 脑梗死 肢体偏瘫 早期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简易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重点探讨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安全性两方面。方法:从广东三九脑科医院2019年2月~2020年3月资料库中,选出94例患者参与研究,分别采用差异化的护理措施后,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并发症两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结果。结果:实验组结合了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后效果更佳,一方面患者的上、下肢体功能评分均更高,P<0.05。另一方面,关于并发症率:实验组4.26%、对照组19.15%,P<0.05。结论:对此次研究中的患者而言,简易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效果显著;同时还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并发症,安全系数较高,因而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简易康复治疗 脑卒中 偏瘫 肢体运动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 纳入2020.01~2021.11本院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排列法分为甲组46例,予常规护理;乙组46例,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观察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肢体运动功能(FMA)、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变化。结果 护理后,乙组FMA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且高于同时期的甲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强化康复护理要点,研究在脑梗死偏瘫护理中运用这一护理模式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此次实验对象是62例患者,根据相关诊断标准来判定为脑梗死偏瘫,研究组采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以及相关指标。结果:统计学软件应用后可以发现,在护理后,研究组肌力评分、ESS评分、FMA评分均明显更高,研究组明显升高生活质量评分,P<0.0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肌力评分、ESS评分、FMA评分,P>0.05。结论:在脑梗死偏瘫护理中运用强化康复护理,有助于恢复患者肢体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脑梗死 偏瘫 强化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一般护理及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人数为88人,本次实验在2019年11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6月。研究人员借助电脑完成患者分组,双盲对照原则为本次实验的分组依据,对照组44例患者实施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所选44例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肢体功能评分、患者亲属护理认可情况进行记录,并加以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均无存在突出的差异,(p>0.05);在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均有着较大的差距,(p<0.05);81.82%及93.18%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亲属护理认可度,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对照组较低,(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早期康复护理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应用效果优于一般护理,其在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转变患者亲属对护理工作所持态度方面表现优异。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肢体功能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一般护理及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人数为88人,本次实验在2019年11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6月。研究人员借助电脑完成患者分组,双盲对照原则为本次实验的分组依据,对照组44例患者实施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所选44例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肢体功能评分、患者亲属护理认可情况进行记录,并加以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均无存在突出的差异,(p>0.05);在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均有着较大的差距,(p<0.05);81.82%及93.18%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亲属护理认可度,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对照组较低,(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早期康复护理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应用效果优于一般护理,其在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转变患者亲属对护理工作所持态度方面表现优异。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肢体功能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脑卒作为当代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不同的患者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情况,让患者不仅忍受着身体上的病痛,更要经受精神上的摧残,因此疗法的应用能够更好地缓解患者的伤害,让患者能够更好地生活,同时也能够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减轻伤痛发生的一切可能性。本文将会从当代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现状以及疗法在脑卒中的有效应用来进行阐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灶性脑梗死后健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区在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2017年12月经严格筛选的17例初次发病的纹状体内囊区脑梗死(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同时选取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后1周内(初期)、1个月及3个月时,在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FE)任务下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通过SPM8软件观察健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SMC)区激活情况,再根据健侧大脑半球SMC区激活强度及时程将观察组分成3个亚组。通过Xjview软件对观察组健侧SMC区激活进行观察并同对照组行动态比较,同时对亚组感兴趣区动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UL),分别于发病1周内及发病1、3个月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前,对观察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1)BOLD-fMRI显示:对照组受试者在一侧手指被动FE运动时,可见对侧大脑半球SMC、辅助运动区(SMA)、双侧下顶叶及同侧小脑激活。根据健侧大脑半球SMC区激活强度及时程将观察组分成3组:组1共6例患者,其发病初期健侧SMC区即存在明显激活,发病后1、3个月,随着患肢的康复,健侧SMC区激活逐渐减低,其成像模式逐渐趋于对照组;组2共5例,发病初期健侧SMC区无明显激活,发病后1、3个月时健侧SMC区激活逐渐增强;组3共6例患者,于发病初期、1个月及3个月时均未见健侧SMC区明显激活表现。发病1周内FM-UL评分3个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个月时患者FM-UL评分3个亚组间,以及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发病3个月时,观察组1与组2患者FM-U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观察组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健侧大脑半球SMC区参与了皮层下脑梗死后的运动功能重组,其激活时程同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健侧感觉运动区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