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牙雕骑象菩萨造像”是6至8世纪由中亚、西域人制造的,融合有汉民族文化风格的造像作品。其丰富的内容,独到的形式,为研究佛教东渐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 标签: 佛传 舍利塔 中亚 西域 壶门 榆林窟
  • 简介:<正>“山水佳处”的安岳卧院,位于县城北面39公里之八庙乡卧村,地处安岳、遂宁、乐至三县交界地方。这里地形是一个山湾,南北两岩对峙,相距30米,东临琼江河,岸左为月亮坪坡,摩岩石刻镌在南、北岩及月亮坪坡三处岩壁间。造像岩面总长637.7米,1982年安岳文管所编为125号,共1593身,其中凿造佛教经文洞窟15个,刻经文壁面142.31平方米,经目54种,341300余字,在全国石窟艺术中罕见。

  • 标签: 卧佛 安岳 释迦佛 南岩 经文 摩崖造像
  • 简介:北齐皇族赵郡王高睿天保七年(556年)敬造3尊白石雕像并铭,可视为北齐时期造像的范本.其衣类型为覆肩袒右式,流行于北魏中后期,并非北齐时期的主流样式如此精雎细琢的上乘作品,却选择了过时滞后的衣样式,这一现象大概与高齐上层反对北魏汉化政策及重视中亚诸胡艺和天竺僧众皆有关联

  • 标签: 北齐 赵郡王高睿 造像 佛衣类型
  • 简介:摘要在隋唐时期青州龙兴寺有过二次发展,其主要发展于北魏时期,在南北朝佛教造像中,龙兴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受域外笈多风格的影响,青州龙兴寺在造像在造型风格上,形成了“青州风格”,充分结合了青州本地特色。与此同时,周围地区的佛教造像也被其深深地影响了。在佛教文化历史和中国美术历史上,青州龙兴寺的造像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本文主要分析了青州龙兴寺传统造像的风格,并对青州龙兴寺传统造像运用的工艺和材料进行了研究。

  • 标签: 青州龙兴寺 造像风格 工艺 材料选择
  • 简介:中國造像印是佛教傳入中土之後的産物,歷來印譜中鮮有著録。近代考古學的興起和敦煌文獻的發現,爲造像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新疆地區出土的造像印,可將其産生時間追溯至魏晋時期。敦煌戒牒文獻,爲造像印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證明。概括而言,造像印主要包括早期造像印、戒牒文獻中的造像印、宋元私印中的造像印以及近現代篆刻藝術類造像印。不同時期的造像印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也發揮着不一樣的功用。它們彼此之間並無明顯的傳承關係,而是結合當時的社會條件獨立發展起來的,這種適應性正是長期以來造像印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佛造像印 發軔 功能 形制演變
  • 简介:敦煌博物馆藏的一批铜佛像,是二十世纪50年代从西藏地区转运过来的。大部分是黄教(藏传佛教的一支)造像。现将其中几件小铜做一介绍。

  • 标签: 铜佛像 敦煌市 造像 博物馆 收藏 西藏地区
  • 简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铜——香港天坛大佛造像头部一比一模型通过艺术鉴定,香港和内地的佛教四众40余人于5月8日上午,在南京晨光机器厂“大佛车间”隆重举行净坛上供仪式。以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和宝莲寺方丈圣一法师为首的香港佛教联合会代表团一行13人,

  • 标签: 天坛大佛 觉光法师 圣一法师 佛子 净坛 宝莲寺
  • 简介:四川省通江县城西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岩摩崖石刻造像",因连年自然灾害频繁,致使2000年夏保护区内发生严重滑坡,造成清末修建遮盖造像一幢200m2的木结构建筑整体与岩体分离并严重向西倾斜,建筑构件多处脱榫、断裂;岩前3000m2的堆层出现30~50cm裂缝数道,整体下滑近40cm,一株千年古柏倒塌,踏道歪闪错位.灾情发生后,引起了四川省文物局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分别拨款5万元用于抢险加固.通过各方努力,历经半年,于近期竣工.

  • 标签: 通江县 “千佛岩摩崖石刻造像” 抢险加固工程 中国 文物保护 四川
  • 简介:通过梳理七造像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南石窟寺第1窟和北石窟寺第165窟将七置于正壁、弥勒置于前壁的做法借鉴自克孜尔石窟第80窟;而将七分散于三壁来表现的做法则是参考了云冈石窟第13窟七,并略作改动而成。可见,南石窟寺第1窟和北石窟寺第165窟的七造像布局既受到来自西部的影响,同时也接受了来自东部的影响。东、西两个方向的七造像布局方式在河西走廊与中原交界处的古泾州之地相遇,使得南、北石窟寺的七既有继承也有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陇东地方特色。

  • 标签: 北石窟寺 七佛 克孜尔 云冈
  • 简介:在龙门石窟造像中,弥勒的形象经常出现,特别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龙门的弥勒造像出现空前绝后的盛况。武则天时期的弥勒造像是以《弥勒下生经》的内容为依据的,这就直白地表现出希望新主降临的思想。武则天宣扬自己是弥勒转世,为登基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宗教外衣,而此时的弥勒信仰较武氏前期出现了顿然上升的势头,不能不说是武则天绝好地利用宗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结果。

  • 标签: 石窟造像 龙门石窟 弥勒信仰 弥勒佛 天时 武则天
  • 简介:摘要:我国拥有较多的佛像石窟,这些佛像石窟反映时代更迭变迁、佛教的推广以及造像多地域、多民族的艺术融合。本文主要分析了云岗石窟的造像艺术特征,以及它的美学风格。希望可以普及在欣赏佛教造像时对他们艺术特征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正确认识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价值和美学风格,从而提升我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 标签: 云冈石窟 佛造像艺术 美学风格
  • 简介:第一佛土是“色究竟净土”,藏文名称意思是,不在任何之下,亦即无上超越,美得难以想像、难以言说;此一卓越境界名为法界。法界不是具体的境界或单独的处所,法界是因见色蕴本性而获得的证悟。当你得见色蕴本性时,即证得与其相应的佛土法界。你可以用完美之身显现此一证悟,而大日如来本尊便是这种显现的代表。在此过程当中,无明烦恼转成法界体性智,无明的本性。如是,五蕴及五烦恼都变为清净或回归本性了。

  • 标签: 藏传佛教 智慧 造像 心性 本性 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