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母乳喂养人工喂养两种喂养形式对于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接受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的150例婴儿进行研究。结合喂养形式的不同划分为两组,其中人工喂养定义为常规组,母乳喂养定义为实验组。对比身高、体质量、营养指标以及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婴儿身高与体质量发育水平均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hb、MCV以及MCH在喂养12月时均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婴儿生长发育而言母乳喂养有着绝对性的优势,能够更好的满足婴儿的生长发育需求,对于机体营养状态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贫血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 标签: 婴儿生长发育 母乳喂养 人工喂养 临床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于人工喂养新生儿期间融入信息化护理干预的优势,以及其对提高喂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入选人员选定为我院某时间段内接收的需人口喂养新生儿,入选时间段设定在2021年3月-2022年2月,入选研究总例数设定为60例,研究入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归至对照组中30例,人工喂养期间予以常规护理;归至观察组中25例,人工喂养期间予以信息化护理。研究关键在于对两种护理模式下喂养质量的评估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而言,选用信息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新生儿营养状态更好,且喂养耐受性评分更低,上述观察指标的组间对比结果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于人工喂养新生儿期间融入信息化护理干预可提高整体喂养质量,值得积极引用。

  • 标签: 信息化护理 人工喂养 新生儿喂养 喂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喂养新生儿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从2020年1月-2022年1月区间接受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内随机选择40例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护理形式对其进行分组,即实验与对照,每组内20例。对照组内新生儿均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内新生儿均接受信息化护理干预,对比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排便次数、排便量、残奶量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体质量、身长、头围发育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喂养新生儿时实施信息化护理干预,新生儿的消化功能以及喂养质量较好,且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较好,该护理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信息化护理干预 人工喂养 新生儿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母乳喂养门诊咨询指导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及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将时间介于2021年4月-2022年4月时间段内,接受母乳喂养门诊咨询指导的共计106例初产妇作为研究组;将同时段内,接受常规健康指导的106例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就两组所评定出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知晓情况、母乳喂养成功率加以比较。结果:研究组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知晓情况以及母乳喂养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门诊咨询指导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及喂养成功率的影响较大,可有效优化初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喂养成功率。

  • 标签: 母乳喂养 门诊咨询指导 初产妇 喂养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口喂养不耐受<34孕周新生儿,接受力量支持协同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34孕周经口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及力量支持协同护理,对比2组新生儿的吮吸效率及喂养效率。结果:干预1d时,2组新生儿的吮吸效率于喂养效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3d及全口喂养后,研究组新生儿各项指标相较于参照组新生儿显著提升,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结论:经口喂养不耐受

  • 标签: 经口喂养 不耐受 新生儿 力量支持协同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喂养困难婴幼儿的喂养人实施心理干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本次试验的60例受试对象,是在2021年1月到2021年11月之间接受喂养指导的。将以上受试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研究组(实施专项心理干预)和对照组(实施普通喂养指导),每个组内有研究对象30人,最终比对以上两组喂养人情绪和婴幼儿WAZ。结果:研究组喂养人干预后不良情绪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较大,分值相对较低,研究组干预后婴幼儿的WAZ值有所提高,经统计学对比可得P值<0.05。结论:在普通喂养指导的基础上加入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婴幼儿喂养困难的情况,适合积极应用到母婴指导中。

  • 标签: 喂养人 心理干预 婴幼儿 喂养困难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行为转变模式下的喂养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具体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初产妇120例,将其等分为两组,一组为A组(传统母乳教育),一组为B组(行为转变模式下的喂养教育)。比较两组初产妇在不同干预后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纯母乳喂养率。结果:两组初产妇在实施了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后的自我效能感的平均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B组的平均评分高于A组;B组初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也高于A组,P

  • 标签: 行为转变模式 喂养教育 母乳喂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早产儿喂养前后肠道氧合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生后24 h内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FI早产儿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采用近红外光谱仪监测FI早产儿喂养前5 min和喂养后1 h肠道氧合(splanchnic regional saturation,rSsO2)及脑氧合(cerebral regional saturation,rScO2),计算喂养前后rSsO2和rScO2均值、喂养前后rSsO2与rScO2比值(splanchnic-cerebral oxygenation ratio,SCOR),并记录监测时日龄、校正胎龄、喂养种类等临床资料。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喂养前后rSsO2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早产儿41例,喂养前后rSsO2、rScO2、SCO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种类影响喂养后rSsO2及SCOR的变化值,与早产儿奶相比,母乳喂养后rSsO2及SCOR变化更小,回归方程分别为Y=5.538-4.065X(模型复相关系数=0.414,决定系数R²=0.171,F=8.050,P<0.01),Y=0.109-0.075X(模型复相关系数=0.405,决定系数R²=0.164,F=7.655,P<0.01)。结论发生FI后合理喂养不会影响早产儿rSsO2,与早产儿奶相比,母乳喂养更有利于喂养后rSsO2的稳定,应作为早产儿喂养的首选。

  • 标签: 喂养不耐受 婴儿,早产 肠道氧合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产妇中应用系统母乳喂养知识护理宣教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样本,分组方式为数字抽签法,分别为实验组(40例,系统母乳喂养知识护理宣教)与参照组(40例,常规护理),比较分析两组产妇的临床相关指标(母乳喂养知识评分、母乳喂养技巧评分、下奶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评分、母乳喂养技巧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系统母乳喂养知识 护理宣教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早产儿是指在妊娠28-37周之间分娩的新生儿,近年来,随着“三孩政策”的开放及各类妊娠并发症的增多,早产儿数量及在新生儿中所占比例显著提升。母乳喂养可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促进产妇身体恢复,预防远期疾病,如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提升早产儿机体抵抗力,促进早产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本文将针对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以及喂养策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早产儿 母乳喂养 影响因素 喂养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系统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护理宣教在推动母乳喂养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14例分娩孕妇随机分为对照实验与观察组2组,每一组57例。对照实验选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医护,观察组选用全面的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护理管理。比照2组产妇产后护理满意率和催奶时长,平均每母乳量,母乳喂养知识得分和母乳喂养方法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护理工作满意度96.49%明显大于对照实验孕妇80.70%,具备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母乳喂养 相关知识 护理宣教 护理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妇母乳喂养指导的相关问题。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8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母乳喂养指导,观察组产妇接受系统性母乳喂养指导。结果:相比于对照组产妇来说,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的概率整体更高。混合喂养以及人工喂养的概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妇。结论:实际针对产妇实施母乳喂养指导的过程中,相比于常规的母乳喂养指导方式来说,系统性的母乳喂养指导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母乳喂养的概率,降低产妇混合喂养以及人工喂养的发生率。

  • 标签: 产妇 母乳喂养 指导
  • 简介:【摘要】:目前,肥胖成为大部分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儿童中,肥胖是比较常见的症状。肥胖不仅影响人的美观度,对于人的内部器官和膝盖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儿童的肥胖离不开家庭喂养,探究家庭喂养行为对肥胖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笔者在研究了大量参考文献之后,从儿童肥胖的原因、地区对肥胖儿童的影响和不同喂养行为对肥胖儿童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家庭喂养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喂养行为 肥胖儿童 生长发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出现窒息后喂养不耐受情况时,实施母乳喂养与腹部按摩相结合方式的作用分析。方法:于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之间,在医院内挑选60例符合研究标准且出现窒息后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利用抛币法的分组方式,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匀分成30例实施母乳喂养的研究组,以及另外30例加入腹部按摩的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并将最终治疗结果作出统计。结果:研究组新生儿各项治疗指标均正常,且采取的治疗方式更加全面,两组相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联合治疗方式对新生儿的帮助更大,应该被广泛推广。

  • 标签: 母乳喂养 腹部按摩 窒息后喂养不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