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土司制度区域的形成和变化受政区功能划分的影响,大姓在土司制度中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原王朝对西南控制的加强,云南从西南夷地区发展成为与内地一致的省份.但云南内部发展不平衡,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区划已有所体现,并形成圈层政区结构.这一政区结构被元明清云南政区区划继承,并形成土司制度区域.元明清时土官的来源是该区域历史上的汉、夷大姓后裔,或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汉族移民.对土官的任用,延续了蜀汉时南中大姓治理南中的方式.明清逐渐加强对土官的管理和考核,逐步改土归流,使云南腹地以及川滇黔交界区域实行流官统治,只在境内西南边境有土司区域,作为云南腹地的藩篱和保障.

  • 标签: 政区 大姓 土司制度 云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传一》顺宁府条载:“顺宁府,本蒲蛮地,名庆甸。……元泰定间始内附。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中华书局标点本第8079页)。我认为这条史料有误,顺宁府设置时间不是天历初,而是元泰定四年(1327年)。《云南地州市县概况·临沧地区分册》凤庆县建置沿革条载:“元天历元年(1329年)始置顺宁土府”。(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我认为也是错误。《明史》卷四六《地理志七》载:“顺宁府,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按:所说并见于《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三及一五九。此与上举《明史·云南土司传一》所说为同一史事,但顺宁府设置时间一说“天历初”,一说“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究竟谁是谁非?我以为应当以后说为是。理由有三:1.《明史》中除了《云南土司传一》载“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外,他处不复记载。而《明史》的《地理志七》明确载“元泰定四年(1327年)十一月置”。此外,《明太祖实录》也载此说。更为重要的是,《明实录》是《明史》的重要史料来源。《明史》中《云南土司传一》与《明实录》的记载出现差别,当是《明史·云南

  • 标签: 云南人民 土司 设置时间 地理志 明太祖 明实录
  • 简介:近日,湖南、湖北、贵州三地联合以“土司遗址”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同为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云南,其实也有丰富的土司文化,现存数座较为完备或者经过重建的土司府和尚有开发价值的土司建筑遗址。

  • 标签: 土司文化 开发与保护 建筑遗址 云南 世界文化遗产 西南民族地区
  • 简介:明清时期,云南西部边地土司经历了'内外'分际的历史过程。有的土司留在王朝国家的版图,成为'内',有的土司离开了王朝国家的版图,成为'外',明朝确立的'三宣三慰'土司整体政治格局变为了分属不同政治共同体'内外'土司,最终在清缅战争中因官方提出'内地土司'的概念而得以确认,展现了明清以来云南西部边疆从有疆无界的整体土司区变为'尔疆我界'的中缅边界的过程,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疆域变迁及边疆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到东南亚世界历史政治格局的发展进程。

  • 标签: 明清时期 西南边疆 内地土司
  • 简介:忻城土司衙门及其土司建筑陆荣甫,翟北平名闻遐迩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忻城土司衙门,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结构严谨,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宫廷式建筑,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教授、游客,前来参观、考察,使著名影片《流亡大学》...

  • 标签: 土司制度 莫氏土司 忻城 衙门 翠屏山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简介: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土司制度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边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体化,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边疆地区特殊区域政治的影响,在中央王朝与边疆土司的互动和博弈过程中,中央王朝在边疆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特征,并对明清时期西南边疆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今天国家进行边疆治理,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明清 云南土司 区域政治 国家认同
  • 简介:泸沽湖土司夫人(根据同名中篇小说改编)杨字心(续本刊1997年第1期)57喇保山和殷骡子互让着走进夏宫。曾淑玉从屋里迎出来。偏西的阳光跳下夏宫的围墙,落在她翠绿色的金丝绒长袍上,上边鹅黄色的小花点显得分外娇艳。殷骡子为眼前的佳丽不禁有些惊呆了。他不等...

  • 标签: 泸沽湖 洛克 李土司 军长 野牦牛 射击技术
  • 简介:"大屯彝族土司庄园"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离毕节市区100公里,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庄园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贵州辛亥革命元老余达父之父余象仪所

  • 标签: 辛亥革命 庄园 毕节市 土司 大屯 西南地区
  • 简介:1谁都没有注意到,一个外乡人正孤零零地站在山顶上,用陌生的眼光搜寻着龙船河。春分时节,夜里渐渐沥沥下过小雨,清晨却是风和日丽。眼见着太阳火爆升起,牛皮鼓下聚满了龙船河的老少。一道鼓响如雷声滚过,外乡人在山上打了个愣怔,山下密麻麻的人群却如潮水涌动,叫喊出一片"噢嗬"。耳听得二道鼓响,一匹黄牛被牵引出场,那牛皮毛发光,乌黑眼珠似镶嵌的宝石,牛头上结一个大红绣球,端的如结亲的新郎。那牛在牛皮鼓下稳稳站住,头朝东方,眼里一片安静。这时就有三道鼓响,此道鼓却不绝止,如

  • 标签: 李安 龙船 土家族 民族文学 梯玛 酋长
  • 简介:土司统治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中央王朝在无力进行直接统治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让地方首领世袭自治以统治地方的一种政治制度。在推动西南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和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起过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世袭专制自治制度的落后性逐步暴露出来,最后崩溃消亡。宋、元、明、清以来,河池历史与土司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土司制度的出现、发展、全盛、衰落而起着相应的变化。

  • 标签: 土司制度 河池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 史话 政治制度
  • 简介:明朝时期,由于朝廷对西南的控制力有限,对贵州各地的管理比较松散,水西彝族土司和周边的同族土司、播州土司、水东土司获得机会进行政治地位的角逐和资源的竞争。在旷日持久的竞争中,明王朝对土司进行了调控与整合,水西土司虽然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广阔的生存空间,但终因其历史局限性难逃衰落的命运。

  • 标签: 水西 土司 民族关系
  • 简介:鄂西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聚居的地区之一。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在这里推行“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元朝开始发展为土司制度,历经明朝,至清雍正13年,鄂西土司全部纳土,改土归流顺利完成。鄂西土司制度的历史沿革鄂西地区山高水深,气候多变,交通闭塞,语言风俗与内地不同,历来就被称为溪峒蛮夷之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唐王朝对“溪峒蛮酋归顺者,世授刺史,置羁縻州县,隶于都督府,为授世职之始”。①唐朝曾在鄂西设立“清化郡”(即清江郡——引者注),辖清江、建始二县。②“宋参唐制,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其酋长皆世袭。”③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施州

  • 标签: 唐王朝 世职 都督府 以夷制夷 宣慰司 清江郡
  • 简介:在贵州西部旅游线上,有座别具一格的彝族土司庄园.这座庄园坐落于乌蒙山区的毕节市大屯乡,为彝族土司后裔余象仪所始建.其后复经养子余达父增修、扩建,最终形成横宽50余米,纵深60余米、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 标签: 大屯乡 贵州 土司庄园 彝族 历史文化
  • 简介:滇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保留了古老的土司制度,这里拥有全国最多的土司。1942年初,10万中国远征军由滇西开入缅甸作战,5月,远征军失败,怒江以西约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陷。在滇西沦陷的28个月内,形成了中国政府正规军、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众队伍和土司抗日武装三种力量共同抗日的局面。身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滇西土司积极抗日,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侵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 标签: 中国远征军 基层政权组织 抗日武装 宣抚司 土千总 曩宋
  • 简介: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陈列的少数民族文物中,有一件清代傣族土司的龙袍,它弥足珍贵,中外来宾视之莫不产生极大兴趣.

  • 标签: 土司 傣族 清代 文物 少数民族 产生
  • 简介: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东3公里处,是湘鄂川黔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遗址。该遗址始建于元代初期,历时470余年。鼎盛时期的唐崖”帅府”,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占地57.75万平方米,

  • 标签: 遗址 土司 纪实 图片 少数民族地区 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