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室乳头起源的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特点。方法总结13例左室乳头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在三维电解剖系统(CartoXP)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以室早时局部心内标测电位提早最多、起搏时能得到12/12导联一致的QRS形态以及放电20秒内室早逐渐减少和消失作为理想靶点标准。在理想靶点确认后,经胸超声导管确认消融导管在左心室内的确切位置。记录和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征,并总结导管操作技术要点,为以后此类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提供指导意见。结果乳头室性早搏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有一定特征,左室前组室性早搏QRS波形以下壁导联qR型、电轴右偏、右束支传导阻滞、胸前导联单相R波或qR型以及V1导联降支存在切迹为特征,左室后组乳头室性早搏QRS波形表现为下壁导联呈rS型或QS型、电轴左偏、右束支传导阻滞、胸导联单相R波或qR型以及V1导联降支有切迹为主要特征。乳头室性早搏射频消融导管操作有一定难度,经动脉逆行途径适合左室前组乳头消融,穿间隔途径适合后组乳头室性早搏导管消融。结论通过体表心电图的特征分析,可以初步了解起源于左室乳头室性早搏的定位。在消融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及大致确定标测区域。根据前后组乳头起源点不同,选择合适的导管以及消融途径,必要时配合使用心脏超声,了解导管头端贴靠情况,以增加手术成功率。

  • 标签: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后乳头肌 室性早搏 射频消融
  • 简介: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梗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引起右上腹痛、黄疸、畏寒发热等胆道感染的症状,其治疗方法既往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自从开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后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方法。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由ERCP的临床应用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治疗胆道疾病,乳头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新技术.我院近一年来开展了EST治疗胆总管梗阻,胆管结石,乳头狭窄的病人共23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胆道疾病 内镜下 乳头肌 切开术 胆总管梗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疾病,经皮经肝十二指肠乳头扩张顺行排石术(PTPBD)是国内新近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与现有治疗手段相比,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优势。为适应临床工作需要,推广PTPBD技术在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组织国内胆总管结石治疗领域的多学科专家讨论、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PTPBD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和并发症处理原则。

  • 标签: 十二指肠 乳头肌 胆总管结石 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左心室乳头(papillary muscle,PM)形态学改变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接受CMR检查的HCM患者48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HCM组依据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情况分为流出道梗阻型亚组(10例)和非流出道梗阻型亚组(38例)。采用CVI 42软件测量左心室容积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nd-systolic volume index,ESVi)、左心室壁质量指数(left ventricle mass index,LVMi)、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和乳头质量指数(papillary muscle mass index,PMMi)]。4周后,在HCM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抽取10例样本用于CMR测量PM质量的可重复性评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CM组左心室PM数量增多、LVMi和PMMi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M数量:(2.4±0.6)与(2.1±0.3);LVMi:(118.6±21.5) g/m2与(58.4±6.9) g/m2;PMMi:(5.8±1.2) g/m2与(2.8±0.5) g/m2;P均<0.05]。与非流出道梗阻型亚组相比,合并流出道梗阻型HCM亚组LVMi和PMMi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VMi:(131.9±15.3) g/m2与(115.7±21.8) g/m2;PMMi:(6.8±1.4) g/m2与(5.5±0.9) g/m2;P均<0.05]。HCM左心室PMMi与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值间具有一定相关性(r=0.405,P<0.05)。CMR测量PMMi的同一医师间、不同医师间结果同类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均很高(ICC=0.961,0.913),Bland-Altman分析图显示绝大多数点在95%一致性界限范围之内。结论HCM常合并左心室PM数量和质量改变,而且PM质量与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间存在相关性。CMR是评价HCM左心室PM形态学改变的有效影像手段。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乳头肌,左心室 心脏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经皮经肝十二指肠乳头扩张顺行排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6名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采用经皮经肝十二指肠乳头扩张顺行排石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一周内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在这些方面表现显著优越,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经皮经肝十二指肠乳头扩张顺行排石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新方法。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经皮经肝十二指肠乳头肌扩张排石术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 简介:目的:研究B细胞淋巴瘤因子6共抑制因子(BCL6co—repressor,BCOR)对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成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HA—BCOR逆转录病毒载体过表达BCOR进行获得性功能研究;WesternBlot检测HA—BCOR的过表达效果;重组人肿瘤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诱导根尖牙乳头干细胞体外成分化;通过检测成分化相关基因smoothened(SMO)、smoothmuscleactinalpha2(ACTA2)和caldeson(CALDl)的表达研究根尖牙乳头干细胞体外成分化能力。结果:WesternBlot结果显示HA-BCOR可以在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有效的过表达;过表达BCOR抑制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成分化相关基因SMO和CALDl的表达。结论:过表达BCOR基因抑制根尖牙乳头干细胞体外成分化,证实BCOR是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成分化的抑制甚因。

  • 标签: B细胞淋巴瘤因子6共抑制因子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 成肌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 实验将采用 针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开展经颈带状间入路治疗,进一步分析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9 年 1 月~ 20 20 年 6 月 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作为研究的对象。 在患者选取中可采用数字随机 分 组法,并对 120 例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 对照组患者采用颈白线入路组,观察组则为经颈带状间入路治疗,分析治疗成果。 结果: 从 治疗 质量上看,观察组 患者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人数占比 6.7% ( 4/60 ),对照组则为 18.3% ( 11/60 ) ,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患者喉上神经探查时间、术后嗓音障碍指数上,观察组分别为( 8.51±0.62 ) min 和( 4.71±0.35 )分,对照组则为( 5.33±0.41 ) min 和( 2.30±0.28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 经颈带状间入路治疗方案,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显著,有利于为手术开展提供良好的视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经颈带状肌间入路治疗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白线入路 嗓音障碍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锁乳突间隙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9月80例医院收治行乳腺癌根治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颈白线入路;观察组则采取胸锁乳突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手术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锁乳突间隙入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要高于颈白线入路,能够降低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提高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头内陷矫正术后乳头坏死的处置方法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5例乳头内陷术后乳头坏死女性患者,年龄19~37岁,平均24.4岁。13例为乳头部分坏死后内陷复发,12例为乳头完全坏死;行碟形皮瓣法乳头再造术。结果25例患者手术修复后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皮瓣生长良好,无切口感染,外观满意,无乳头坏死。结论恰当的手术时机、准确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处理乳头内陷矫正术后乳头坏死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乳头 修复外科手术 乳头内陷 并发症 再造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胸锁乳突整体抬起的胸锁乳突后缘入路用于无充气经腋完全腔镜下甲状腺癌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施行的46例经腋完全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资料。男性9例,女性37例,年龄(38.6±12.0岁)(范围:19~74岁)。14例采用胸锁乳突后缘入路,32例采用胸锁乳突间隙入路。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结果胸锁乳突后缘入路组中央区完整显露率更高[11/14比34.4%(11/32),χ²=7.624,P=0.006],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4.2±2.9)枚比(2.0±2.5)枚,t=2.663,P=0.011]。两组发生喉返神经损伤[1/14比3.1%(1/32),P=0.521]、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0比6.2%(2/32),P=1]等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术后疼痛、术后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无充气经腋完全腔镜下胸锁乳突后缘入路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有一定优势,手术方式较为安全、可靠。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总是坐立不安,如果在家就想出去,在外头又想着回家。这个坏习惯,自打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了。那时候双亲就常常告诫我,不要像个狗似地到处嗅,仿佛嗅死的地方似的。在外地生活了二十几年之后的今天,我也不过是暂居的客人,做客在家乡而已,但我的恶习却始终与我形影相随。家乡新旧的街道和楼房,以及那些完全陌生的面孔,我仿佛自己

  • 标签: 乳头 服务员 居委会 青年 家乡 啤酒瓶
  • 简介:乳房炎是奶牛生产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奶牛一旦发生乳房炎,其产奶量下降,严重的使乳腺变性。失去泌乳功能而遭淘汰,其经济损失严重。奶牛乳房炎发病原因复杂,治愈较难,它主要由外源性病原微生物通过乳头管口感染引起的乳腺炎症,因此,通过杀灭乳头上的病原微生物,切断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途径,即可有效地预防奶牛乳房炎的发生。

  • 标签: 乳头药浴 奶牛生产 效果试验 保护膜 奶牛乳房炎 病原微生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Ⅱ型多磷酸醇4-磷酸酶(INPP4B)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观察INPP4B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其调节机制。方法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INPP4B的表达水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IHH4细胞中敲减INPP4B表达,采用系列体外试验检查INPP4B表达水平改变对IHH4细胞功能的影响。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性t检验,并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非参数分析。结果RT-PCR结果显示,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有22例INPP4B mRNA水平明显升高,癌组织中INPP4B的高表达率为73.3%(22/3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3%,1/30)(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21例INPP4B蛋白呈上调表达,与RT-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5.5%。在IHH4细胞中敲减INPP4B表达可上调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3.61倍(χ2=33.800,P<0.05);下调磷脂酰醇3-激酶(PI3K)表达0.24倍(χ2=14.300,P<0.05)、下调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3(SGK3)表达0.18倍(χ2=19.400,P<0.05)、下调卷曲蛋白(Twist)表达0.31倍(χ2=8.700,P<0.05)和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0.25倍(χ2=15.800,P<0.05);但敲减INPP4B表达对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影响很小,仅下调0.96倍(χ2=0.000,P>0.05)。噻唑蓝(MTT)增殖试验表明,敲减INPP4B表达可显著抑制IHH4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138±11)个]比较,敲减INPP4B表达组[(76±9)个]的体外集落数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2,P<0.05)。刮痕愈合试验结果表明,敲减INPP4B表达组和对照组的IHH4细胞刮痕愈合率分别为(33.48±0.05)%和(93.2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82,P<0.01)。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敲减INPP4B表达组和对照组的IHH4细胞迁移细胞数分别为8(4,16)个和129(94,18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P<0.01)。结论INPP4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对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体外细胞水平敲减INPP4B表达能够抑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提示INPP4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起促癌作用。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Ⅱ型多磷酸肌醇4-磷酸酶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头保护罩用于解决产妇乳头皲裂母乳喂养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产科乳头皲裂坚持续母乳喂养的产妇3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乳头保护罩辅助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乳头表面涂羊脂膏,人工挤奶,观察其愈合进度、疼痛程度、恢复喂奶时间、并发症、满意度。结果产妇在使用乳头护罩后均能继续母乳喂养,2天内好转,7天内痊愈,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乳头保护罩用于解决产妇乳头皲裂继续母乳喂养效果确切。

  • 标签: 乳头保护罩 乳头皲裂 母乳喂养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头修复术治疗哺乳期慢性乳头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2015年11月至2020年6月于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哺乳期慢性乳头损伤患者27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3组:修复组87例,全部进行乳头修复术;敷药组92例,外敷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药物;联合组95例,先行乳头修复术,术后外敷rh-bFGF药物。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组患者乳头损伤愈合程度及疼痛改善程度,其两两比较采用Dunn-Bonferroni检验;采用χ2检验比较治愈率和复发率的差异,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的χ2检验。结果修复组中45例患者乳头损伤完全愈合,22例好转,20例无效;敷药组中33例完全愈合,17例好转,42例无效;联合组中70例完全愈合,14例好转,11例无效,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252,P<0.001)。联合组乳头损伤愈合程度优于修复组,联合组与修复组均优于敷药组(Bonferroni校正P=0.018、<0.001、0.014)。修复组中40例患者乳头疼痛完全消失,25例好转,22例无效;敷药组中26例疼痛完全消失,29例好转,37例无效;联合组中61例疼痛完全消失,21例好转,13例无效,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07,P<0.001)。联合组疼痛改善程度优于修复组,联合组与修复组均优于敷药组(Bonferroni校正P=0.041、<0.001、0.026)。修复组、敷药组、联合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44.8%(39/87),26.1%(24/92) 55.8%(53/95),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88,P<0.001)。修复组与联合组的治愈率均高于敷药组(χ2=17.470、7.149, Bonferroni校正P=0.008、<0.001),联合组与修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83, Bonferroni校正P=0.140)。在乳头损伤治愈患者中,修复组乳头损伤复发率为28.2%(11/39),敷药组为29.2%(7/24),联合组为24.5%(13/5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7,P=0.884)。结论对于哺乳期慢性乳头损伤的患者,乳头修复术不仅可以改善乳头损伤的愈合环境,缓解乳头疼痛,还有助于外用药rh-bFGF在损伤局部发挥促进上皮、组织、神经修复的作用。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乳头 疼痛 母乳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保留哺乳功能的微创矫正乳头内陷的方法,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Ⅱ、Ⅲ型乳头内陷患者96例,通过自制改良乳头内陷矫形器进行治疗。随访7个月至5年,观察乳头矫正效果及哺乳功能。结果87例乳头内陷矫正评价为好,效果稳定,且不影响哺乳功能;2例Ⅱ型、3例Ⅲ型乳头内陷,评价为中等,乳头轻度回缩;4例佩戴时间均不到1个月,治疗效果欠佳。结论改良乳头内陷矫形器,适用于Ⅱ、Ⅲ型乳头内陷患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标签: 乳头内陷矫形器 乳头内陷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肾乳头状腺瘤(RPA)合并多发性肾血管平滑脂肪瘤(RA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1例RPA合并多发性RAML标本进行观察。结果:肾内肿瘤包括以梭形细胞为主的RAML与一境界清楚的RPA;免疫组化标记梭形肿瘤细胞阳性表达HMB45、S-100、CD34,而CK7、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Vim)和结蛋白(desmin,Des)表达呈阴性。RPA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其细胞阳性表达CK7、CD10和EMA,而HMB45、S-100、Vim、结蛋白则呈阴性。结论:RPA合并多发性RAML极罕见,其组织起源目前仍有争议,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标签: 肾脏 乳头状腺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静脉肩胛舌骨淋巴结(jugulo-omohyoid lymph nodes,JOHLN)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的预警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于本中心行侧颈清扫的患者资料,分析JOHLN与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JOHLN预测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3.5%、46.4%、82.0%、49.1%、74.1%,上部肿瘤JOHLN预测的准确率为84.3%;本研究有11例出现侧颈跳跃式转移,均有JOHLN转移,其中9例为上部肿瘤,2例位于中部。跳跃式转移中有6例出现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且均为上部肿瘤。结论JOHLN能有效预测侧颈转移的风险。尤其是上部PTC,术前评估JOHLN,可帮助决策侧颈淋巴结清扫,减少再次手术或避免侧颈部过度治疗;对于上部肿瘤,JOHLN可能是癌细胞向侧颈转移的优先通道;JOHLN可能是上部肿瘤发生跳跃式转移的媒介。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