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9例ABO血型不相亲属活体肾移植(ABOi-KT)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4月至2019年12月完成9例ABOi-KT,其中A供B型3例,B供O型3例,B供A型1例,AB供B型2例。受者血型抗体预处理方案均采用口服免疫抑制剂联合单膜血浆置换(PE)和(或)双重滤过血浆置换(DFPP)、利妥昔单抗方案。观察预处理不良反应。监测预处理前后和肾移植前后受者血型抗体效价及其他相关指标;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2例受者在血浆置换过程中出现口角麻木及不自主抖动,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输注反应,经处理后均好转。9例受者移植当天血型抗体IgM、IgG及总效价均≤1∶4,术后2周内无血型抗体效价反弹(均≤1∶8)。前3例受者术后出现肾周血肿,后6例受者更换肝素给药方式后未再出现。9例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均恢复良好,血肌酐及估算肾小球率过滤恢复良好,4例血肌酐缓慢升高后行肾穿刺活检,其中1例结合临床及病理诊断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末次随访,移植肾存活率为100 %。结论ABOi-KT是安全、可行的,可部分缓解供肾短缺问题

  • 标签: 肾移植 活体供者 ABO血型不相容 脱敏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O血型不相肝移植(ABOi-LT)治疗肝癌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以1∶2的比例,将44例接受ABOi-LT的肝癌受者与88例ABO血型相容肝移植(ABOc-LT)的肝癌受者进行匹配。比较两组间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Oi组和ABOc组受者术后第7天血清肌酐水平分别为(89.1±36.9)和(74.8±26.2)μmol/L(P=0.001);术后第14天分别为(77.9±27.6)和(67.6±18.6)μmol/L(P=0.002)。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9.1 %和1.1 %(P=0.024),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 %和8.0 %(P=0.007),移植物早期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52.3 %和31.8 %(P<0.001),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8.1 %和36.4 %(P<0.001)。ABOc组受者的术后累积存活率、无瘤存活率和移植物存活率均显著高于ABOi组(P<0.001)。按是否符合杭州标准进行亚组分类后显示,符合杭州标准的两组术后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差异,而在不符合杭州标准的ABOi组累积存活率、无瘤存活率及移植物存活率均显著低于ABOc组(P<0.001)。结论ABOi-LT受者术后存活率显著低于ABOc-LT受者。但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癌患者,其ABOi-LT预后与ABOc-LT相近;不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癌患者的ABOi-LT预后显著劣于ABOc-LT,对于此类患者在ABOi-LT前应精准评估、谨慎实施,或通过降期等多种治疗手段使更多患者获得移植机会以及改善预后。

  • 标签: 肝癌 肝移植 ABO血型不相容 杭州标准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简介:摘要ABO血型不相(ABO-ic)器官移植主要在紧急需要时才实施,供者器官表达相对较少的A/B抗原和(或)受者具有相对低的抗体滴度是ABO-ic成功的重要前提。应用抗原表达较少的A2亚型器官给O血型或B血型的受者,以及A2B亚型器官给B血型受者的ABO-ic器官移植,其临床结果与ABO血型相容(ABO-c)器官移植没有明显差异。对体内含有相对少抗体的受者(如婴儿),ABO-ic器官移植更易获得成功,且临床结果与ABO-c器官移植没有明显差异。减轻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减少HLA不匹配的位点可改善ABO-ic器官移植的临床结果。

  • 标签: 器官移植 ABO血型 相同 相容 不相容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9家移植中心已开展ABO血型不相亲属活体肾移植(ABOi-KT)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开展ABOi-KT提供可借鉴经验。方法收集200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各中心已开展ABOi-KT和同期ABO血型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ABOc-KT)的临床资料,从组织配型、术前处理方案、术后并发症、移植物及受者存活率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国内现阶段ABOi-KT的效果。结果342例ABOi组和779例ABOc组供、受者相比,(1)年龄、体重指数、供受者关系及术前透析等待时间等没有显著差别;(2)ABO血型:各移植中心O型受者等待名单最长,实施O型受者ABOi-KT,特别是A型给O型的比例最高;(3)HLA配型:两种手术在错配率、群体反应性抗体(PRA)I类、PAR Ⅱ类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4)术前抗CD20单抗的使用根据不同时期应用方案不同;(5)外科并发症:开展ABOi-KT的早期以出血最为常见,现阶段可见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与ABOc-KT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6)术后1、3、5、10年移植肾存活率和受者存活率均较高,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和血肌酐水平较低,与ABOc-KT相当。结论ABOi-KT技术成熟、安全有效,各移植中心可根据需要开展。

  • 标签: 肾移植 ABO血型 不相容 预后
  • 简介:摘要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最有效途径,但由于器官资源的短缺,器官移植工作者穷尽一切手段,包括安全使用扩大标准供者、一肝二用、加快异种器官来源研究等来增加器官供给。30余年来,随着ABO血型障碍的突破,ABO血型不相(ABOi)器官移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器官短缺。为增加对ABOi器官移植现状的了解,推动该项新技术进一步规范开展,特组织本期"ABO血型不相器官移植"专题,邀请国内多名专家学者共同回顾探讨相关热点问题,以促进我国ABOi器官移植事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 标签: 器官移植 ABO血型 不相容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一例ABO血型不相肾移植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工作积累经验。 方法 以1例ABO血型不相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该监测患者术前初始血型抗体效价及PRA水平,进行个体化围术期处理以保证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根据围手术期治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制定个体化的围术期护理方案。 结果 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治疗23天,康复出院。 结论 术前精确的抗体监测,规律的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术后做好排斥反应,伤口渗血及免疫抑制药物的观察及护理,全程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重视延伸性护理,有效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双重血浆滤过(DFPP)与血浆置换(PE)两种血型抗体清除方法在ABO血型不相(ABOi)肾移植术前预处理中的血型抗体清除效率、并发症及对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和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单纯采用DFPP预处理的9例ABOi肾移植受者和单纯采用PE预处理的10例ABOi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并分析两组受者各阶段的血型抗体滴度、血细胞计数和凝血功能等参数。结果DFPP组和PE组分别共行23、24次血浆处理,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PE处理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41.67%显著高于DFPP组4.35%(P=0.003);DFPP组和PE组受者经预处理后血型抗体IgM、IgG滴度均达到≤1∶8的合格标准,IgM的清除效率分别为1.29±0.46、1.31±0.46(P=0.955),IgG的清除效率分别为0.84±0.16、1.13±0.50(P=0.288);DFPP组完成整个血浆处理过程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率升高、纤维蛋白原(FIB)降低、凝血酶时间延长,对比血浆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至手术当日除FIB外,其他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PE组完成整个血浆处理过程后,FIB降低、红细胞计数降低,对比血浆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受者均接受ABOi肾移植,手术均顺利,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出血、感染、急性排斥反应等严重并发症,出院时平均血清肌酐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FPP和PE在ABOi肾移植预处理过程中均安全有效,DFPP摆脱血浆供给依赖的同时明显降低了血浆处理过程中的并发症,通过加强凝血功能监测能够保证肾移植手术安全。

  • 标签: 肾移植 血浆置换 凝血功能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初始血型抗体效价≤1∶8的ABO血型不相(ABOi)肾移植受者,探讨采用仅口服免疫抑制剂进行预处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9年10月仅口服免疫抑制剂进行预处理的ABOi肾移植16例,以同期接受ABO血型相容(ABOc)肾移植32例作为对照,观察和比较两组受者情况。结果16例ABOi肾移植中,AB供A型4例,AB供B型3例,A供B型1例,B供A型4例,A供O型2例,B供O型2例。初始和移植当天受者ABO血型抗体效价(IgM和IgG)均≤1∶8。中位随访时间495 d(90~1696 d),ABOi组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致移植肾切除1例,ABOi组和ABOc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3.75 %(15/16)和100 %(32/32),无受者死亡;两组受者术后6个月后血肌酐分别为(114.30± 28.13)和(106.08±23.80)μmol/L(P=0.38),eGFR分别为(64.93±19.60)和(82.34±22.58)ml/min/1.73 m2(P=0.13);两组术后发生感染3例和5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和5例,两组感染和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始血型抗体效价≤1∶8的ABOi受者仅采用口服免疫抑制剂进行预处理是安全、可行的,这将极大简化此类受者术前的预处理方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肾移植 ABO血型不相容 个体化预处理 血型抗体 免疫抑制剂
  • 简介:摘要:分析了水泥与高效减水剂相容性的影响因素,探讨了评价水泥与高效减水剂相容性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水灰比条件时评价方法的选择。结果表明,水泥与高效减水剂相容性同时受水泥矿物成份含量和形态,以及高效减水剂对水泥流变性能作用的影响;检测低水灰比条件下水泥 -高效减水剂相容性时宜采用测定净浆流动度的试验方法,检测大水灰比条件下水泥 -高效减水剂相容性时宜采用测定水泥净浆流动时间的试验方法。

  • 标签: 水泥 高效减水剂 相容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运用盐水法(非介质)与凝聚胺(介质)法作交叉配血试验检出不相合性抗体阳性率对比。方法:选取98例行同型输血治疗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各49例。常规组运用盐水法检测,实验组应用凝聚胺法检测,比较两组输血治疗者的阳性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输血治疗者阳性检出率(18.4%)显著高于常规组(2.0%),P<0.05。结论: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应用凝聚胺法比盐水法交叉配血检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输血相容性检测 凝聚胺法 盐水法 运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适于平滑肌细胞附着生长的聚乳酸-共-聚乙醇酸(PL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材料。方法不同比例PL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材料分为5组:单纯PLGA材料(50P组);经PL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材料组则包括聚乳酸(PLA) ∶聚乙醇酸(PGA)=50 ∶50的50PB组、PLA ∶PGA=75 ∶25的75PB组和PLA ∶PGA=90 ∶10的90PB组;单纯细菌纤维素为空白对照组。将平滑肌细胞接种于不同组别的材料上培养7 d,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并用荧光染色计数活/死细胞,CCK8法测定材料上的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增殖曲线。不同材料上细胞数量及增殖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两比较用SNK检验。结果接种后第3天的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均能在各组材料上成功附着并生长,但75PB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生长形态较差。活/死细胞染色结果显示,平滑肌细胞可以在各组材料中均匀的分布以及生长,活细胞计数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54,P>0.05)。细胞生长曲线检测显示,接种后3 d及5 d,平滑肌细胞在各组材料上的增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d F=1.672,P>0.05; 5 d F=1.19,P>0.05);接种后7 d, 50PB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优于90PB组及75PB组(F=13.328,P<0.01)。结论PLA/PGA比例为50 ∶50的PLGA修饰细菌纤维素后的材料细胞相容性更优,可以成为用于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

  • 标签: 纤维素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肌细胞,平滑肌 生物相容性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京尼平交联对采用不同方法[曲拉通处理法(TPM)和去污剂联合酶法(DEM)]获得的兔脱细胞气管基质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TPM和DEM对新西兰兔气管行脱细胞处理,随后利用京尼平进行交联。万能拉力试验机测定各气管样本的力学性能,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构,细胞接触毒性实验检测其细胞毒性。将15只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级成年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原生气管移植组、京尼平交联TPM脱细胞气管基质移植组和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移植组,每组5只。移植后30 d处死各组动物,获取移植物样本,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CD68分子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样本的微观结构。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京尼平交联脱细胞气管基质的力学性能与原生气管相似。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京尼平交联脱细胞气管基质的结构更为致密,且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外表面形成的网孔状超微结构有利于细胞黏附。细胞接触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的生物相容性更佳。同种异体气管移植实验与组织学染色结果表明,与京尼平交联TPM脱细胞气管基质相比,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的免疫原性更低。结论京尼平可在不引起体内炎症反应的基础上改善脱细胞气管基质的超微结构,且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与更低的免疫原性,适合用于组织工程气管替代。

  • 标签: 组织工程 气管 脱细胞 京尼平
  • 简介:摘要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成像技术出现以来,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和实践,对于定量反映活体组织扩散和灌注信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人体各系统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其作为反映心肌组织分子水平病理生理学特点的新技术,对于心脏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笔者就IVIM成像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磁共振成像 心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一种用于骨软骨修复的丝素蛋白(SF)-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渐进性梯度孔径支架。方法将SF溶液、CS溶液及nHA悬液等比例混合,采用离心、真空冷冻干燥及化学交联法,3次塑形,制备成渐进性梯度孔径骨软骨(OC)支架-1(2%)、支架-2(3%)、支架-3(4%)。检测各组支架一般情况、孔隙率、热水溶失率、吸水膨胀率、压缩吸水膨胀率、溶失后吸水膨胀率、力学性能、支架内部结构观察及孔径大小。复苏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制备支架浸提液,CCK-8法检测浸提液对BMSCs增殖活性的影响。将BMSCs与支架共同培养,观察支架周围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结果各组支架形态规则,孔隙率均大于80%;随材料浓度增高,支架吸水膨胀率逐渐减小(P<0.05),压缩后支架-1吸水膨胀率明显降低(P<0.05);各组支架热水溶失率无明显差异(P>0.05),支架在体外完全溶失分别需要65.9、60.9、73.9周;三组支架弹性模量分别为(0.0955、0.1762、0.3468)MP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各组支架内部均呈蜂窝状,孔隙形状规则、互通,从支架成软骨侧到成骨侧孔隙分布逐渐密集、孔隙直径逐渐减小(P<0.05),nHAp含量亦逐渐增多。各组支架浸提液对BMSCs的生长、增殖均无明显毒性。BMSCs与支架共同培养第5 d时,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未出现明显的细胞死亡或形态异常。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出渐进性梯度孔径OC支架,支架各项物理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良好,有望成为修复OC缺损的新型仿生复合支架材料。

  • 标签: 软骨 组织支架
  • 简介:摘要近年来,前列腺癌患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因此早期诊断以及肿瘤的恶性程度分层至关重要。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金标准,也可进行病理分级,但是其为有创检查,可能产生不良副作用,多不作为首选。多参数磁共振成像是早期前列腺癌诊断首选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其中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应用较为广泛,无创地反映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提高病灶的检出率。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在DWI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模型逐渐应用于临床,其采用多种b值,无需静脉注射钆的造影剂,即可分别得出组织扩散以及微循环血流灌注两种信息,潜在价值可能优于传统DWI。该文就体素不相关运动成像在前列腺癌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前列腺癌 扩散加权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西林瓶和预灌封注射器包装灭菌注射用水的稳定性和相容性。方法采用2种包装形式各连续生产3批灭菌注射用水,根据《国家药包材标准(2015年版)》和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的相关要求,同时对2种形式包装的灭菌注射用水进行稳定性和相容性的加速试验研究。结果2种包装形式各3个批次的灭菌注射用水,所有项目的检测均符合相关要求。西林瓶(pH值:6.1~6.7,电导率:4~7 μS/cm)和预灌封注射器装灭菌注射用水(pH值:6.1~6.7,电导率:1~5 μS/cm)同期结果差别较小,所测物质的迁移水平均在安全范围内,玻璃制品无显著脱片现象。结论预灌封注射器对灭菌注射用水稳定性和相容性的影响与西林瓶相似,可作为灭菌注射用水的包装材料。

  • 标签: 材料试验 西林瓶 预灌封注射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Ⅱ类分子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MT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接受治疗的98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手术标本均经病理确诊为甲状腺髓样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了MHC Ⅱ类分子在MT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结果MHC Ⅱ类分子高表达与患者年龄(χ2=0.900, P=0.410)、多灶性(χ2=0.295, P=0.672)、双侧病灶(χ2=2.957, P=0.127)、T分期(χ2=0.554, P=0.457)无关,而与性别(χ2=5.227, P=0.025)、术前降钙素水平(χ2=6.663, P=0.019)、淋巴结转移(χ2=21.651, P<0.001)及AJCC分期(χ2=19.522, P<0.001)相关。MHC Ⅱ类分子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97.4%,高于低表达患者的66.1%(P=0.016 3)。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55岁(HR=4.129, P=0.009)、T分期(HR=3.265, P=0.024)为MT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HC Ⅱ类分子高表达(HR=0.103, P=0.030)为MTC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MTC患者中存在MHC Ⅱ类分子的表达,表达水平高的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髓样癌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巯基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thiol,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检测紫外吸收光谱、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选取15只成年雄性SD大鼠,以改良Allen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在脊髓损伤区域分别植入人工合成的miR-29和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采用凝胶电泳法分析miR-29表达的稳定性。取SPF级SD乳鼠10只,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使用Nestin、GFAP及NSE抗体鉴定细胞。以CCK-8法检测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对神经干细胞活性、增殖的影响。将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1周,观察神经元突起的密度、长度及数量。结果PEG-SH修饰的纳米金呈棕红色;透射电镜下为均匀分布的球形;紫外吸收光谱呈现单峰波,在523 nm附近出现吸收峰值;Zeta电位随PEG-SH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大,峰值为(22.5±5.2) mV;粒径随PEG-SH含量增加早期迅速达峰值后下降维持至稳定水平。脊髓损伤区域植入miR-29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0~6 h,人工合成的miR-29组可见清晰的表达条带,但12~24 h表达条带迅速消失;PEG-SH GNPs/miR-29微粒组,始终能观察到清晰的表达条带。接种细胞第1、3、5、7天,miR-29组OD值分别为0.34±0.17、0.78±0.31、1.28±0.68、1.64±0.38,与DME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NPs组、PEG-SH GNPs组以及PEG-SH GNPs/miR-29组的OD值与DMEM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组神经元突起的密度为(56.38±3.65) μm2、长度为(78.25±3.72) μm、数量为(356±34.52)个/1 000倍视野,均大于miR-29组[分别为(12.53±3.26) μm2、(11.35±3.36) μm、(158±32.85)个/1 000倍视野]、PEG-SH GNPs组[分别为(14.12±3.45) μm2、(12.56±3.57) μm、(160±32.52)个/1 000倍视野]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为(10.25±3.52) μm2、(9.35±3.28) μm、(152±32.28)个/1 000倍视野],但与胎牛血清组[分别为(56.48±3.56) μm2、(76.85±3.65) μm、(350±35.26)个/1 000倍视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具备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对miR-29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效应。

  • 标签: 肽类 迟效制剂 支架 干细胞 微R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