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固定方式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2年3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次分析观察对象,依照患者病情及治疗意愿分别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甲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乙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乙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明显大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两组疼痛情况显示,乙组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甲组,P<0.05。结论在针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治疗上,与采用石膏外固定相比,对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后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一种理想治疗方法。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 石膏外固定 治疗效果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后踝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武汉市中医院2013年-2015年收治60例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不同固定方式分为后踝空心针固定组共27例,钢板固定组共15例,石膏固定组共18例,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克氏针内空心针固定组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骨折的畸形愈合有显著的优势,但是存在感染的可能。结论闭合穿针石膏外固定及小夹板两种固定方法治疗此骨折最终的优良率相近,但考虑使用克氏针固定减少了骨折的畸形愈合率,所以对于克氏针结合石膏固定的治疗方法,应该优先考虑。

  • 标签: 后踝骨折 石膏 钢板 克式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上颌前牙外伤后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选择2014年7月-2017年7月就诊于本院儿童口腔科的牙外伤患者,符合纳入条件的137例连续病例。随机采用(A)正畸舌侧扣和0.25mm金属丝结扎、(B)带钩金属夹板和0.4mm金属丝结扎、(C)直丝弓托槽和圆弓丝、(D)0.2mm结扎丝对折三次形成麻花丝后用树脂粘结进行固定,观察4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在有效固定患者数、牙龈指数、操作时间、材料脱落牙数及舒适指数等综合方面显著优于B、C、D组(P<0.05)。结论正畸舌侧扣结扎固定是一种更高效舒适、易操作的松动前牙固定方法。

  • 标签: 上颌前牙 外伤 不同固定方式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36例,其中选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者91例,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患者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中A型患者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中B型患者及C型患者的优良率均高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不同固定方式均可获得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当患者的骨折类型较为复杂时,更适宜选用内固定治疗,可提高骨折愈合程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内固定器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根据 EO的概念设计锁骨和股骨弹性带锁髓内钉,从生物力学角度,认为适当的旋转、弯曲和剪式应力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并分析了促进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原理,为临床骨折治疗供新思路。

  • 标签: 内固定﹔弹性固定 骨折愈合 应力 应力遮挡 EO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右侧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右侧锁骨骨折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优12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为94.4%;对照组患者优8例,良6例,差4例,优良率为77.8%;两组优良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5.2±2.1)周;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8.2±2.5)周;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效果显著,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内固定 锁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不同手术和内固定方式治疗髋部骨折疗效。方法本院采取随机的原则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髋部骨折的患者50例(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随后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三组,将其命名为动力加压髋螺钉治疗组(17例)、关节置换术治疗组(16例)以及髓内钉治疗组(17例),其中动力加压髋螺钉治疗组患者采取动力加压髋螺钉治疗,而关节置换术治疗组患者采取关节置换术治疗,而髓内钉治疗组患者采取髓内钉治疗,随后观察这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动力加压髋螺钉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关节置换术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5.0%,而髓内钉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2.4%。结论对于转子下和转子问骨折的患者,采取髓内钉手术治疗,效果更佳,而对于股骨颈头下骨折以及股骨颈骨骨折的患者,采取关节置换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来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不同手术 内固定方式 髋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比不同固定方式治疗锁骨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锁骨移位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术较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锁骨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克氏针内固定 钢板内固定 锁骨移位骨折 手术效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选择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疗效分析。方法对我科2010~2013年收治的5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不稳定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股骨粗隆间骨折经治疗后12周复片,骨折线模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重建钉、锁定板钢板、DHS)术后固定牢靠,早期活动,护理较简单。结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对于患者康复及家属的护理,能耐受手术的选择复位内固定术是不二的选择。手术简单、实用、疗效确切,其中在上级有条件的医院大多选择PFNA内固定,而在我院这种县级医院对于锁定板钢板、DHS内固定应用较多,更宜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但对于粉碎型骨折尤其外侧壁骨折的多应考虑锁定板钢板内固定,预后可靠且能让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尽早投入工作及劳动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股骨髁上骨折临床分析。方法:以我院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收诊的60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为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不同治疗方案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优、良、差、优良率83.33(25/30)、10.00(3/30)、6.67(2/30)、93.33(28/30)和66.67(20/30)、10.00(3/30)、23.33(7/30)、86.67(23/30),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为(23.45±7.12)d、(61.02±10.32)d和(46.57±8.57)d、(101.02±12.24)d,有差异,(P<0.05)。结论: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患者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缩短,治疗方案对患者康复有重要的意义,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不同内固定方式 治疗 股骨髁上骨折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胫骨平台骨折在我国医疗行业中属于较常接触的病患类型,其中针对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治疗方法也较多,其中效果却一直都尚未进行过有效的统筹,导致现有医疗体系针对胫骨平台骨折领域内技术优先级仍处于盲区。本文依据现有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试验论据作为出发点,论述其中差异性的同时,期望为后续胫骨平台骨折治疗领域提供有效的延伸凭证。

  • 标签: 固定方式 胫骨平台骨折 临床疗效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方式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股骨粗隆骨折治疗患者500例,260例患者进行髋动力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为DHS组;240例应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治疗,为PFNA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中稳定性骨折优良比例无显著差异性,(P>0.05);对比两组患者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术后优良比例,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DHS、PFNA治疗均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但对于股骨粗隆不稳定骨折患者应用PFNA临床效果更佳,应依据骨折性质进行治疗方法的选择。

  • 标签: PFNA DHS 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并对其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位踝骨骨折的患者,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全部患者在进行手术以前都对踝关节螺旋进行常规的CT检查,并对后踝骨折移位的状况、骨折块的大小、踝关节的水平线与横断面的主骨折的角度进行了解。在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过程中,采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对照组患者采取改良以后的内外踝切口,再将内外踝切口显露的同时固定和显露后裸。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感染与创伤性神经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骨折不愈合以及断钉的情况发生。结论采取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方式,安全性高,造成的创伤也比较小,同时也能减少感染的情况发生,不会影响其稳定性,是比较安全的手术治疗方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后踝骨折 经皮微创 切开复位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后踝骨折固定手术中不同入路方式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81例后踝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41例,后内侧入路治疗)与B组(40例,后外侧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踝关节功能、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显著短于B组(P<0.05),术中失血量、X线暴露次数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A组不良事件出现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相较于后外侧入路,后踝骨折固定手术中后内侧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与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失血量与X线暴露次数、不良事件,在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上与后外侧入路方式效果相当。

  • 标签: 后踝骨折 踝关节功能 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