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第一磨牙不同类型残根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我院口腔科于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对53例下颌第一磨牙不同类型残根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用铸造金属核桩、全冠修复。结果经过半年—3年的观察,53例患者中51例下颌第一磨牙残根经完善根管治疗冠桥修复,取得良好的固位和咀嚼功能。失败2例。成功率为96.23%。结论下颌第一磨牙残根保留有重要的修复学和生物学意义,完善的根管治疗是残根修复成功的关键。

  • 标签: 下颌第一磨牙 不同类型残根 修复
  • 简介:[摘要 ]目的:调查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数目的临床情况 。方法:选择 2017 年 1 月 -2018 年 6 月唐山市协和医院牙体牙髓科 门诊治疗的下颌第一磨牙患者 161例,含患牙 167颗。采用探针及 k锉探查发育沟 ,结合数码 x线片,分近中、远中统计下颌第一磨牙的根管数目。结果: M1,M2,M3发现 率分别为 0.60%, 92.22%, 7.19%; D1, D2, D3发现率 分别为 43.11%, 55.69%, 1.20%。结论:下颌第一磨牙近中、远中额外 根管的存 在增加了根管遗漏的机率,因此,提高下颌第一磨牙额外根管存在及查找意识非常重要。

  • 标签: [ ]下颌第一磨牙 近中根管 远中根管 发现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数下颌第一磨牙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最终纳入正畸患者40例,共含68颗下颌第三磨牙,利用三维测量软件测量分析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及角度。配对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变化,多元回归分析可能影响其近中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结果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近中移动(1.59±3.35) mm (P=0.012),向近中倾斜10.24°±18.82°(P<0.001)。患者治疗前ANB角,下颌平面角,萌出高度(8Cp-X),初始角度(∠78)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间隙的变化(ΔD7-Xi)对第三磨牙近中倾斜角度变化(Δ∠78)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2.153,P=0.071)。结论正畸减数下颌第一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有近中移动和近中倾斜角度加大的趋势,临床医师在治疗设计时应综合考量。

  • 标签: 下颌第三磨牙 减数治疗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下颌第一磨牙的根管系统形态复杂多样,其牙根数目及形态均可能发生较大变异。本文报道的1例多根管患者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均存在远中中央根管,且右下第一磨牙近中根同时存在低分叉的Ⅴ型根管。患牙治疗过程中,结合锥形束CT影像学、牙科显微镜、超声治疗仪等辅助手段,完成了多根管的根管治疗及患牙冠部修复,术后18个月复查效果良好。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伴有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第一磨牙残根的修复方法。方法选择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济南市口腔医院修复科收治的32例患者(共计36颗患牙),对其下颌第一磨牙残根行根管治疗术后应用分根术将近远中根分开,分别进行桩核冠修复,并制作连冠。随访观察1年。结果1年后复查,33颗患牙咀嚼功能良好,修复体稳固,无松动;X线片示牙槽骨无继续吸收或有少量新生;成功率为91.7%。结论伴有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第一磨牙残根经完善的治疗后行分根术保存修复,可以行使良好的功能。

  • 标签: 分根术 桩核冠 下颌第一磨牙 残根 根分叉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和评价次氯酸钠与超声技术和(或)氢氧化钙联合应用对根管及管间峡区内有机碎屑的清理效果.为管间峡区清理技术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下颌第一磨牙45颗,用ProTaper手用锉预备近颊和近舌两根管后,将45例近中根随机分为A、B和C三组.分别采用以下方法完成根管清理:A组5.25%NaOCl超声冲洗1min,B组和C组均先用Ca(OH)2糊剂处理根管24h.再分别通过超声冲洗和常规冲洗技术清理根管.冲洗液均为0.5%NaOCl.标本脱钙包埋后.取距根尖1、1.5、2、2.5、3mm处的切片各1张作为观察片,行HE染色。用图像软件分析根管及管间峡区内有机碎屑的含量.计算根管和管间峡区清洁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和B组的根管清洁度(根尖1~2.5mm水平)和管间峡区清洁度(根尖1~3mm水平)均优于C组(P〈0.05),A、B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OH)2糊剂和0.5%NaOCl超声冲洗联合应用可获得较理想的根管及管间峡区清理效果.可替代5.25%NaOCl超声冲洗法成为种安全、有效的根管及管间峡区清理技术。

  • 标签: 下颌第一磨牙 管间峡区 有机碎屑 超声冲洗
  • 简介:病史:房×,女,13岁,要求关闭下颌第一磨牙问隙。、临床检查1.正侧面特征:面部左右对称,侧貌比例协调。2.牙列情况:恒牙列期,右侧下颌第一磨牙早失,左侧磨牙关系中性,上颌轻度拥挤,下颌牙列较整齐,尖牙为中性关系,前牙覆殆颌覆盖关系正常。3.关节检查: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明显压痛,无弹响,开口度及开口型正常。既往无关节病史。

  • 标签: 下颌第一恒磨牙 第一磨牙缺失 种植体支抗 颞下颌关节 应用 第一磨牙早失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根管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根据年龄(20 ~ 29岁、30 ~ 39岁、40 ~ 49岁、50 ~ 59岁)分层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进行CBCT检查的患者的数据资料各100例。400例患者中有324例CBCT数据资料符合标准,其中男166例、女158例,年龄20 ~ 29岁82例、30 ~ 39岁82例、40 ~ 49岁82例、50 ~ 59岁78例。统计分析下颌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根管数目、根管长度和根管弯曲度,并对不同年龄段根管长度、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到根分叉距离及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距离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到根分叉距离及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距离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通过对324例患者CBCT影像资料的分析得出,下颌磨牙基本为单根管(647/648颗),仅见1例右下第一磨牙双根管。下颌磨牙弯曲度以级弯曲(5° ~ 10°)和二级弯曲(10° ~ 25°)为主,前磨牙根管长度大多处于正常范围(15 ~ 25 mm),下颌第一磨牙弯曲度近远中根均以二级弯曲(10° ~ 25°)为主,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到根分叉的距离随年龄增长变短(F左侧=11.16,P左侧<0.001;F右侧=11.51,P右侧<0.001),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左侧=1.31,P左侧=0.19;t右侧=0.51,P右侧=0.61);下颌第一磨牙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的距离随年龄增长变长(F左侧=7.03,P左侧<0.001;F右侧=12.25,P右侧<0.001),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左侧=-0.64,P左侧=0.52;t右侧=-0.11,P右侧=0.91)。结论本研究中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磨牙根管解剖形态相对简单;下颌第一磨牙根管解剖形态复杂,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磨牙第一磨牙根管解剖系统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所差异,但增龄性变化无区别,CBCT可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双尖牙 锥形束CT 根管疗法 下颌第一前磨牙 下颌第二前磨牙 下颌第一恒磨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下颌第一磨牙残冠合并根分叉病变经根管治疗、分根术、桩核联冠修复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37例下颌第一磨牙残冠合并根分叉病变患牙,经完善的根管治疗术,分根术后行桩核联冠修复。结果随访年,37例患牙中成功28例,失败7例,失访2例结论对于伴有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第一磨牙残冠,临床可采用此方法保存患牙,效果良好。

  • 标签: 下颌第一磨牙 分根术 桩核联冠修复
  • 简介:目的统计下颌第一磨牙多根管出现概率和多根管分型出现比例,比较性别差异对下颌第一磨牙多根管出现的影响,以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使根管治疗遗漏根管的可能性大大缩小,为根管治疗成功提供保证.方法通过对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型号为KODAK2100的口腔数码X射线机拍摄的609份病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病例,其中包括221份男性病例和388份女性病例进行影像学分析,发现多根管38例,占总人数的6.24%,其中男性多根管病例为13例,占男性总病例5.88%,女性多根管病例为25例,占女性总病例6.44%.结论男性下颌第一磨牙多根管出现概率明显小于女性下颌第一磨牙多根管出现概率,下颌第一磨牙出现多根管类型以1-2型占大多数.

  • 标签: 下颌第一前磨牙 多根管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rotaper机用镍钛器械预备下颌第一磨牙五根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患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具有五根管的下颌第一磨牙20例,采用Protaper机用镍钛器械预备,侧向加压充填法充填根管,根据治疗术前、中、后的X线片评价根管预备和充填的效果。结果所有患牙均无根管偏移、根尖阻塞、台阶形成等并发症,操作时间短,术后疼痛发生少且轻;有1例发生器械折断。结论Protaper下颌第一磨牙形态复杂,预备根管时用机用镍钛器械快速、高效,成形效果好,极少根管内并发症发生,但须预防器械折断。

  • 标签: 下颌第一磨牙五根管 镍钛器械 根管预备 器械折断
  • 简介:、病史患者,女,23岁.主诉:“上前牙前突”求治.二、临床检查1.口外检查:面部对称,垂直向比例正常,上唇前突.2.口内检查:口腔卫生尚可;恒牙列,36残根,26伸长,46残冠,双侧磨牙、尖牙远中关系.前牙覆盖10mm,深覆(牙合)Ⅲ度,上前牙有散在间隙,11、21、22树脂充填修复,21死髓牙,牙冠变色,下前牙Ⅰ度拥挤,上牙列中线左偏1mm,37、47临床牙冠较短,第三磨牙均未萌出(图1).3.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压痛、弹响,开口度及开口型未见明显异常.4.无口腔不良习惯史,全身状况良好,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无家族遗传史.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上颌第二磨牙 全身系统性疾病 牙矫治 下颌第 上前牙前突
  • 简介:摘要随着临床诊疗设备的发展,在临床上更多的根管细微结构得以呈现,对下颌第一磨牙根管形态多样性的认识也更加深入,这有助于术前准确判断患牙的根管形态并评估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风险,根据患牙的情况制订适合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成功率。本文回顾国内外近年来对下颌第一磨牙根管形态的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下颌第一磨牙根管形态的多样性及其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解剖特点,并提出相关的临床诊疗策略,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 标签: 牙体发育异常 根管充填 下颌第一前磨牙 根管形态 根管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流体树脂垫高侧咬合面,探讨关闭成人陈旧性第一磨牙缺失间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安氏Ⅰ类16例成人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第三磨牙存在。结果16例患者均在8~11个月完成正畸治疗,平均疗程9月,磨牙间隙关闭满意,咬合关系良好。治疗后第二磨牙与前磨牙牙根平行状况良好。根尖片显示第二磨牙根无明显吸收。结论应用流体树脂垫高侧咬合面,通过正畸方法使第二磨牙的代偿性前移,既达到关闭间隙目的,又为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开拓间隙,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间隙关闭 磨牙缺失 下颌第一磨牙 直丝弓技术
  • 简介:对于Ⅱ°以上根分叉病变的患牙,临床上常采取分根术,以保存患牙。这些技术大多用于在中青年患者中,而在老年患者这群体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患有根分叉病变并伴有牙体缺损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分根后行联冠修复,病例追踪观察4年。

  • 标签: 老年患者 下颌第一磨牙 根分叉病变 分根术 联冠
  • 简介:目的:观察远端缺失同源盒5(distal-lesshomeobox5,DLX5)、核心结合蛋白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和牙本质涎蛋白(dentinsialoprotein,DSP)在出生后sD大鼠下颌第一磨牙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sD大鼠出生后下颌第一磨牙发育矿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出生后1、7、14、28dSD大鼠下颌第一磨牙中DLX5、RUNX2、OSX、DSP的表达分布。结果:DLX5在出生后1、7、14d中均有表达,表达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在28d时不表达;RUNX2在出生后1、7、14、28d均表达,表达量在7d时呈现最低;OSX在出生后1、7、14、28d均有表达,表达量在14d时呈现最低;DSP在出生后1、7、14、28d均有表达,表达量呈上升趋势。结论:DLX5、RUNX2、OSX、DSP在大鼠出生后各阶段的表达量不同,具有时空特异性,表明DLX5、RUNX2、OSX、DSP可能对出生后sD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发育及矿化具有定的调控作用。

  • 标签: 远端缺失同源盒5 核心结合蛋白因子2 OSTERIX 牙本质涎蛋白 下颌第一磨牙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