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颞下颌关节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是颞下颌关节区的一种退行性疾病,常见表现包括骨赘、磨损、硬化及扁平改变等。MRI对TMJOA的评估具有优势,不加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可准确评估骨赘及硬化改变;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可准确评估骨质磨损、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三维T2加权成像及超短回波时间成像可以进行三平面重建,并对髁突骨皮质进行评估,有助于TMJOA的早期诊断、治疗计划制订及疗效评估。

  • 标签: 骨关节炎 颞下颌关节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是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和咀嚼肌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MRI作为其首选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了TMJ和咀嚼肌区域的软硬组织可视化,在其诊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扩散成像、T2 mapping、超短回波时间(ultrashort echo time,UTE)和零回波时间(zero echo time,ZTE)等技术进一步推动了TMD和相关肌肉超微结构变化的定量分析和功能成像,这些技术超越了目前的解剖成像能力,提供对关节盘、关节盘后组织、髁突、关节窝和周围咀嚼肌群更好的生理和病理状态理解,并最终有助于其早期诊断、治疗计划、疗效评估,甚至图像引导干预。本文就MRI在TMD的最新进展及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颞下颌关节 磁共振成像 功能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定量诊断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骨关节病和骨关节炎。在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基础研究中往往将骨关节病和骨关节炎混淆,影响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对该类疾病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判断以及研究结果的推论。如何正确区分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中的骨关节病和骨关节炎,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两者的主要不同点,即是否有颞下颌关节以及咀嚼肌区疼痛。同时还应正确判断疾病的进程,以及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转化,这对颞下颌关节关节病和骨关节炎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 骨关节病 骨关节炎 病程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在外院规培期间于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观察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电磁弹道式冲击波治疗。结果:两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法下的负性心理情绪评分、颞颌关节临床障碍Fricton指数、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磁弹道式冲击波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优于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在电磁弹道式冲击波治疗下负性心理情绪显著减少、颞颌关节临床障碍Fricton指数显著下降,因此电磁弹道式冲击波保守治疗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中更具推广价值。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保守治疗 负性心理情绪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颞下颌关节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常见的一种,其发病原因复杂且治疗方式有限。TMJOA在发生关节区炎症的同时可导致髁突骨赘形成、关节面硬化、糜烂、软骨下骨囊肿等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结构变化。目前研究发现表观遗传调控能影响TMJ生长发育以及调控免疫炎症反应,因此推测TMJOA的发生发展中有表观遗传修饰的参与。本文综述表观遗传中重要因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lence information regulator 3,SIRT3)在骨关节炎及风湿性关节炎领域的相关研究,探讨SIRT3介导的乙酰化修饰对软骨、滑膜、骨及血管等TMJ结构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推测SIRT3在缓解骨关节炎和滑膜炎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完善对TMJOA发病机制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表观遗传学 乙酰化修饰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颞下颌关节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不同分期喙突的形态特征,为临床及解剖学提供理论数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并诊断为TMJOA的290例患者,其中男69例,女221例,年龄(35.1±13.7)岁(16~69岁),单侧病变64例(64侧),双侧病变226例(452侧);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按照TMJOA 的X线表现分期标准将患者的患侧关节分为Ⅰ期(227侧)、Ⅱ期(38侧)、Ⅲ期(164侧)、Ⅳ期(87侧)。筛选26例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影像科,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普通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34.3±13.9)岁(17~60岁)。将各组“.dicom”格式数据导入Simplant Pro 11.04软件中测量喙突的高度、前倾角、喙突顶点-下颌角点与髁突顶点-下颌角点距离的比值3个形态学参数。采用R 3.6.1分析TMJOA患侧与对照组的双侧、试验组单侧病变患者的健患侧、试验组患侧不同分期之间喙突形态参数的差异性。结果TMJOA组患侧喙突高度[(16.26±2.81)mm]、喙突顶点-下颌角点与髁突顶点-下颌角点距离的比值[0.96(0.92,1.01)]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5.31±3.03)mm;0.95(0.89,0.99)](t=2.18,P=0.033;Z=2.87,P=0.004);单侧病变患者患侧喙突顶点-下颌角点与髁突顶点-下颌角点距离的比值显著大于健侧(t=-3.46,P=0.001);不同分期间组内分析显示,喙突高度在不同分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P=0.774);Ⅰ、Ⅱ、Ⅲ期喙突前倾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08),但均显著小于Ⅳ期(PⅠ-Ⅳ<0.001;PⅡ-Ⅳ=0.009;PⅢ-Ⅳ<0.001);喙突顶点-下颌角点与髁突顶点-下颌角点距离的比值:Ⅰ期、Ⅱ期、Ⅲ期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08),Ⅰ期、Ⅲ期显著小于Ⅳ期(P<0.001)。结论TMJOA患者的喙突高度及喙突顶点-下颌角点与髁突顶点-下颌角点距离的比值均显著大于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受试者,喙突的高度与TMJOA有相关性。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喙突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影像学测量
  • 简介:摘要翼外肌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ors,TMD)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MRI是诊断TMD的金标准,本文阐述了翼外肌常见病变(炎症、肥大、萎缩、挛缩)、功能和结构改变的MRI评估,为增加临床医师对TMD诊疗及评估的认识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颌系统功能锻炼(stomatognathic system functional exercise,SSFE)治疗颞下颌关节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的临床疗效,为TMJOA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至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颞下颌关节病门诊,以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开口受限为主诉症状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经临床检查及锥形束CT检查诊断为TMJOA的患者60例(64侧关节),其中男性20例,女性40例,年龄(42.6±2.5)岁(33~47岁)。将患者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共分为试验组(30例,34侧关节)和对照组(30例,30侧关节),试验组采用SSFE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上颌进行压膜式全牙列垫治疗。记录每位患者初诊时、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时的颞下颌关节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自然开口度、自然开闭口型和最大开口度(maximal mouth opening,MMO),并对初诊时、治疗后3、6个月的髁突骨质变化进行锥形束CT影像学比较。结果治疗后2周、3个月和6个月试验组VAS值[(2.90±1.42)、(0.90±0.37)和(0.87±0.2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57±1.94)、(4.17±2.09)和(3.73±2.21)分](F=42.93,P<0.001)。试验组所有患者在SSFE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和特征性的异常开闭口型,SSFE治疗后2周、3及6个月患者开口度分别为(38.69±6.40)、(41.98±5.08)和(43.73±3.76)mm,开闭口型均自然正常;对照组患者治疗后2周、3及6个月复诊开口度分别为(36.85±6.33)、(37.82±5.85)和(38.40±5.75)mm,特征性异常开闭口型仍存在。试验组患者的开口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F=25.20,P<0.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82.4%(28/34)髁突骨质发生良性改建,17.6%(6/34)髁突骨质无改变;对照组患者髁突骨质均无明显改变。试验组治疗后3、6个月时锥形束CT评分[(2.43±1.74)和(1.70±1.2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23±1.50)和(4.10±1.37)分](F=27.20,P<0.001)。结论SSFE可有效缓解TMJO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异常的特征性下颌运动,促进髁突骨质的正常改建和修复。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 特征性异常下颌运动 运动治疗 口颌系统功能锻炼 压膜式全牙列垫 髁突改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DC/TMD)的轴Ⅱ评价量表调查,筛查引发TMD的身体、心理及行为因素,为临床制订个性化诊疗方案及疾病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颞下颌关节门诊的TMD患者141例(TMD组),其中女性121例,男性20例,平均年龄30岁;2021年1至2月于武汉市在校大学生、教师、公职人员等人群中招募普通健康者9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66名,男性24名,平均年龄30岁。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状况调查表和TMD症状问卷;轴Ⅱ评价量表包括:慢性疼痛等级量表、下颌功能受限量表、口腔行为检查、患者健康问卷-9(抑郁情绪)、广泛性焦虑症量表、患者健康问卷-15(躯体化症状)等评价量表。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疼痛程度、疼痛对患者影响分级、慢性疼痛整体分级、下颌功能受限量表指标得分、抑郁得分、焦虑得分、躯体化症状得分和口腔行为得分。比较TMD组不同诊断患者之间轴Ⅱ各量表评价指标的差异。结果TMD组具有不同程度疼痛的患者占60.3%(85/141);疼痛影响分级1~3级者占24.1%(34/141);慢性疼痛整体分级为Ⅰ~Ⅳ级者占61.0%(86/141)。TMD组咀嚼功能受限、运动功能受限、交流功能受限及总体下颌功能受限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MD组轻度抑郁以上患者占59.6%(84/141),轻度焦虑以上患者占56.7%(80/141),46.1%(65/141)患者有躯体化症状。TMD组患者的等级分布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颞下颌关节关节病和关节半脱位患者中出现躯体化症状者显著多于关节盘移位患者(P<0.05)。TMD组内不同的慢性疼痛状态分级之间在下颌功能障碍各指标以及抑郁、焦虑和躯体化症状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D患者比普通健康人口腔行为异常增加,下颌功能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同时抑郁、焦虑情绪以及躯体化症状方面更严重。颞下颌关节关节病和关节半脱位患者更易出现躯体化症状。TMD患者伴有疼痛症状者下颌功能障碍受限及抑郁、焦虑和躯体化方面症状较重。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轴Ⅱ测评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髁突囊样变的锥形束CT、螺旋CT、MRI及核素骨显像影像学特点,为其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锥形束CT影像检查发现髁突囊样变并进行螺旋CT、MRI检查和核素骨显像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33.9±12.5)岁(16~65岁)。分析髁突囊样变在锥形束CT、螺旋CT、MRI影像及核素骨显像的特点,根据囊样变表面骨质是否有缺损,分为A型和B型;根据囊样变是否伴髁突骨髓水肿样病变(bone marrow edema-like lesions,BML)分为Ⅰ型(有)和Ⅱ型(无)。分析BML、关节盘移位及骨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及与囊样变的关系。结果32例患者的64侧关节影像中34侧有髁突囊样变,6侧为多发,共42处。囊样变最大径为(3.7±1.8)mm,范围为1.0~12.4 mm;A型囊样变24侧,B型囊样变10侧。锥形束CT检出率[95.2%(40/42)]与螺旋CT检出率[100%(42/4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²=0.51,P=0.474)。MRI检出率为80.1%(34/42),其中对2 mm以下的囊样变检出率为3/11。囊样变侧与无囊样变侧颞下颌关节关节盘移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80,P=0.005)。MRI显示囊样变侧[17.6%(6/34)]与无囊样变侧[3.3%(1/30)]伴有B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²=2.04,P=0.153);但A型囊样变中Ⅰ型占比[25.0%(6/24)]与B型囊样变中Ⅰ型占比(0/1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核素骨显像显示髁突囊样变侧26侧骨代谢浓聚,无囊样变侧5侧骨代谢浓聚,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2.82,P<0.001)。结论多排螺旋CT可早期发现颞下颌关节髁突囊样变,髁突囊样变的影像学表现与大关节有所不同,其形成机制可能并非单一的机制,根据其病变分型其形成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螺旋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颞下颌关节盘 髁突囊样变 核素骨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佩戴稳定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2018年6月—2020年2月收治的TMD患者84例,其中男9例、女75例,年龄16~70(29.5±12.0)岁,均佩戴稳定型咬合板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及1、2、3个月共5个时间点,对比患者颌面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开口度及关节弹响发生率,并由此判断治疗效果。结果84例TMD患者佩戴稳定型咬合板治疗3个月后,显效11例、有效49例、无效18例、加重6例,总有效率达71.4%(60/84)。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84例患者VAS评分分别为(7.9±0.8)、(6.6±1.0)、(5.7±1.2)、(4.8±0.8)、(3.8±1.1)分,开口度分别为(27.1±2.3)、(31.3±1.7)、(39.0±2.5)、(43.5±2.1)、(49.3±1.3)mm,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06、14.56,P值均<0.001);关节弹响发生率分别为76.2%(64/84)、75.0%(63/84)、70.2%(59/84)、72.6%(61/84)、69.0%(58/84),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P=0.748)。结论稳定咬合板对于TMD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改善关节疼痛、恢复张开度方面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对于缓解关节弹响上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 标签: 颞下颌关节障碍 稳定咬合板 开口度 关节弹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5月时段我院收治的15例(30侧关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从关节盘移位和变形角度分析,这些患者已经被诊断出关节可复性盘前移8侧,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12侧,现在对这些患者均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统计检查结果并计算检测准确率。结果:30侧关节均获得了清晰的磁共振图像,再这其中可见关节可复性盘前移7侧,检测准确率为87.5%;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11侧,检测准确率为91.67%。结论:磁共振成像能直观显示颞下颌关节内组织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其诊断正确率较高,可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疗提供了直观且全面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灸配合微波对口腔颞下颌关节疼痛治疗效果。方法以口腔颞下颌关节疼痛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在2019年12月开始,在2021年12月结束,由两组组成,微波治疗患者共计25例,为参照组,添加中医针灸治疗组患者共计25例,为研究组,治疗效果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口腔颞下颌关节疼痛 中医针灸 治疗效果 配穴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评估手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中心行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女性求美者,利用数字化软件Materialise ProPlan CMF 3.0对术前、后CT进行三维重建,在颞下颌关节的轴位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完成17组有关长度和角度的数据测量,包括轴位面的髁突前后径及矢状面的关节前、上、后间隙。所得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s表示,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选择30例行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女性求美者,初诊年龄为(26.19±4.08)岁,范围21~36岁,其中15例年龄<25岁,15例年龄≥25岁。术后轴位面的髁突前后径(9.406±1.241) mm,略大于术前(9.259±1.276) mm,差值为(0.146±0.388) mm;术后矢状面的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为(1.080±0.537) mm、(1.598±0.591) mm、(1.239±0.568) mm,略小于术前(1.193±0.533) mm、(1.907±0.755) mm、(1.670±0.926) mm,差值分别为(0.113±0.409) mm、(0.309±0.711) mm、(0.431±0.786)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余13项测量指标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会对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带来轻微改变,但通过自身代偿,颞下颌关节能适应这种改变并达到新的平衡,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一种安全的轮廓美容手术。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 咬合功能 代偿能力 数字化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骨性Ⅱ类错伴高角成人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变化,以及下颌垂直向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正畸临床诊断和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行减数矫治并进行主动垂直向高度控制的骨性Ⅱ类错伴高角成年患者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21.4±2.4)岁。将矫治前后患者锥形束CT导入Invivo Dental 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校正后,测量头颅侧位截面的下颌垂直向指标(下颌平面角、后前面高比、下颌真性旋转角)、切道斜度以及髁突形态和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指标,并对矫治前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下颌垂直向指标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矫治后20例患者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垂直向高度得到控制。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显著减小2.05°±1.22°(t=7.60,P<0.001)、后前面高比显著增加(1.89±3.32)%(t=2.56,P=0.019)、下颌真性旋转角显著减小1.42°±1.92°(t=3.54,P=0.002);矫治后髁突内外径显著增加(0.55±0.76)mm(t=-2.73,P=0.015)、髁突前后径显著增加(0.27±3.51)mm(t=-3.23,P=0.006)、髁突最大轴面面积显著增加(6.01±7.36)mm2(t=-2.80,P=0.013)、髁突头高度显著增加(0.33±0.72)mm(t=-2.14,P=0.046);关节窝宽度显著增加(0.56±0.93)mm(t=-2.37,P=0.032)、关节窝深度显著增加0.33(0.14,0.51)mm(Z=-2.76,P=0.006)、关节结节角显著增加1.50°±2.40°(t=-2.44,P=0.028);髁突内间隙显著减小(0.33±0.49)mm(t=2.31,P=0.035)、髁突外间隙显著减小(0.20±0.23)mm(t=3.58,P=0.003)。矫治前6例患者髁突存在前移位、7例髁突为居中位、7例髁突后移位;矫治后髁突居中位者变化不大,2例髁突后移位及3例髁突前移位者矫治后髁突处于居中位,3例髁突前移位及3例髁突后移位者关节间隙指数更接近居中位,1例后移位及1例前移位者髁突位置基本无变化。患者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内间隙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P=0.019),与髁突中间隙及外间隙呈低度相关(r=-0.48,P=0.031;r=-0.47,P=0.035)。结论骨性Ⅱ类错伴高角成年患者经过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后,前牙覆覆盖正常,侧貌改善,同时髁突和关节窝发生适当生理改建。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间隙变化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 标签: 错,安氏Ⅱ类 颞下颌关节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年人(19-44) 高角 垂直向高度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研究面部不对称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位置的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面部不对称患者42例,根据双侧升支高度的差异,分为升支相似组20例,升支不对称组22例;以20例面部基本对称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前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采用三维测量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升支不对称组患者的对侧髁突直径明显大于偏斜侧[内外径:对侧(18.44±2.04) mm,偏斜侧(16.18±2.18) mm,P=0.015;前后径:对侧(7.70±1.08) mm,偏斜侧(6.73±1.81) mm,P=0.029]。对侧髁突前间隙[(2.68±0.68) mm]明显小于偏斜侧[(3.68±0.56) mm],P=0.002。升支不对称组的髁突内外径、高度以及前间隙的差异明显大于对照组和升支相似组[髁突内外径差:不对称组(2.26±1.32) mm,对照组(0.16±0.22) mm,相似组(0.10±0.85) mm,P=0.003;髁突高度差:不对称组(3.41±2.94) mm,对照组(0.04±0.57) mm,相似组(-0.41±1.47) mm,P=0.017;前间隙差:不对称组(-1.00±0.61) mm,对照组(0.00±0.33) mm,相似组(-0.04±1.07) mm,P=0.020],升支相似组髁突中心到正中面距离的差异[(-2.60±1.60) mm]明显大于对照组[(-0.10±0.40) mm]和升支不对称组[(0.41±1.35) mm],P=0.004。结论不同类型的不对称患者髁突形态位置具有不同的特征,双侧关节窝与髁突位置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关联。

  • 标签: 面部不对称 锥形束CT 髁突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行为护理干预的实施对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 择取100例在我院进行颞下颌关节疾病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研究开展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借助随机抽签法分成两组,对照组中纳入50例对象展开基础护理,另外观察组中纳入50例对象展开行为护理,评析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完成后,观察组SDS评分与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同指标评分,(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其评估值为94.0%、72.0%,(P<0.05)。结论 通过行为护理干预可帮助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尽快恢复,加快康复速度,促进整体生活质量升高,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行为护理干预 颞下颌关节疾病 负性情绪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磨牙根管治疗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根管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并的诱发因素。结果:经过对本组患者资料的分析,发现磨牙根管治疗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牙位、持续张口时间、复诊次数。结论:磨牙根管治疗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因素较多,需对治疗持续时间、张口时间进行控制,尤其是女性患者,更应该增加肌肉和关节休息时间,预防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出现。

  • 标签: 磨牙根管治疗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