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和各种并发症。

  • 标签: 心肌梗死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室瘤形成冠脉造影正常现象的原因。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后室瘤形成4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例患者未见明显狭窄和阻塞性病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自发再通仍有发生室瘤风险,宜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减少或改善室瘤预后。

  • 标签: 冠脉造影 心肌梗死 室壁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左心室游离破裂的临床特点,提高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能力预防并减少其发生。方法回顾2002年6月至2012年10月1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游离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一步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为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3.5岁,女性患者12例,16例有高血压病史,12例发生于初次心肌梗死后,15例发生于大面积梗死,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小时内7例,3~7天6例,2例行急诊手术后存活8天及15天,其余16例均于发病后立即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左心室游离破裂死亡率高、易发于老年女性、高血压者常见、多发生于初次心肌梗死、大面积心肌梗死较易发生、多发生在前降支供血区域等为其主要临床特点。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游离壁破裂 诱发因素 再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390例的临床资料,比较青年组及中老年组患者在性别差异、起病诱因、发病特点、心电图变化、并发症、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方面上的差异。结果青年组女性比例低,吸烟、过度劳累、心理压力比例高,具有典型心前区疼痛,心电图以st抬高多见,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住院病死率低(P<0.05)。结论青年心肌梗死有其特点,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以减少心肌梗死发病率,同时对青年人突发胸痛者,应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的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青年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心肌梗死发生后,多数病例主要表现是急性心肌缺血及坏死引起的剧烈疼痛,其次是休克、左心衰、心律夫常等,与笔者接诊的这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和原来常见的临床情况有所不同。

  • 标签: 心肌梗死 饮酒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病人的护理。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有效的护理,可防止病情恶化,改善预后。结果80例AMI患者中,痊愈70例,好转8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占975%,病死率占25%。结论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内科心血管疾病,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精心护理在心肌梗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病人进行全身心护理可以提高病人生存率。

  • 标签: 急性 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上应用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进展进行整理研究。方法对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分类、心电图诊断MI的新标准、等位(同)性Q波的概念、再梗死、ST段抬高形态的意义、酷似心肌梗死的ECG以及体表心电图漏诊MI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应当重视对心肌梗死心电图的认识和临床应用,若临床上出现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应首选心电图进行检查,而且要尽快完成,同时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若不能完全确定,建议及时做好必要的重复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仔细对比观察分析。结论临床上应用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准确可靠,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

  • 标签: 心电图 心肌梗死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显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及判定梗死部位。方法对40例临床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诊断心肌梗死36例,阴性4例。诊断符合率91.6%。结论造影剂增强MR成像极大的提高了人类急性心梗的发现率。

  • 标签: 99m Tc-MIBI 静息核素心肌灌注计算机断层显像 冠脉造影术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78例女性AMI与同期78例男性AMI进行比较。结果女性AMI发病年龄明显高于男性;女性表现症状的不典型性更明显,两组间的临床表现有差异;梗死部位女性AMI前为47.4%、为35.9%.其它为16.7%;而男性组则分别为48.7%,37.2%,14.1%,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女性组死亡25例,病死率32.1%;男性组19例,病死率24.4%,死亡原因和并发症有差异。结论男女性发生AMI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死亡率等方而均有差异,性别是影响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女性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特殊病例,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间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136例临床资料。结果136例患者中,行冠脉介入治疗(PCI)35例,行静脉溶栓治疗31例,再通19例,血栓自溶10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规范细致的治疗方案可降低死亡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PC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深入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急诊急救护理后对其病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到2013年5月来我院进行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1例,对这些患者进行了急救护理措施,包括:吸氧、药物护理、体征检查以及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经过了急救护理的31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其中26例恢复良好,5例患者恢复效果较差,其中3例出现了并发症现象。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及时而又有效的急救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转归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减少患者的恢复时间,减低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恢复率有着明显的帮助,是值得在临床实践急救中推广的好方法。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临床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抽取我院于2011.2月~2012.2月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心电图、血清心肌酶测定和肌钙蛋白测定及动态观察等均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确诊后立即安置在冠心病监护室内进行动态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监测,除颤仪处于备用状态,并给予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解除疼痛、溶栓疗法、消除心律失常等治疗措施。结果36例患者经过治疗,平均溶栓时间(1.1±0.6)小时,平均治疗时间(7.2±3.3)天。本组患者治愈23例(63.88%),好转10例(27.77%),恶化及死亡3例(8.33%),总有效率91.66%。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诊断及时、准确,接诊30分钟内无禁忌症立即溶栓,尿激酶(UK)静脉溶栓效果显著、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措施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不典型心肌梗死由于表现隐匿且不典型,容易被临床医生和患者忽视,造成诊治延误,导致严重后果,本文结合近几年有关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总结分析,就不典型心肌梗死的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作一浅析。

  • 标签: 心肌梗死 胸痛 不典型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