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潜科学”这一概念是1979年11月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潜科学是指处于研究过程中的科学,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潜在性,与发展成熟、为社会公认的科学即“显科学”相对。潜科学包括理论潜科学与应用潜科学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偏重于理论潜科学的研究,忽略了应用潜科学的研究。1992年。作者在潜科学界首次提出了开展应用潜科学研究的问题,并且对应用潜科学的内涵、研究方法等学术问题都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 标签: 潜科学 显科学 应用潜科学 导论 潜科学思想库 潜科学业余教育
  • 简介:摘要:近年来,很多高校均开设了大数据相关专业,但是整体上,我国大数据人才培养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也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介绍了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面向数据科学导论课程的改革,包括 “课程分析”“实验与案例”和“教学计划” 三大建设的构想和实践。在此基础上, 重点介绍了“数据科学导论”课程的建设情况,包括课程的目标、课程教学计划、案例、实践环节设计等。 作为导论课程,将以培养学生专业认知基础为目标,采用课程分析、实验与案例、教学计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方式教学,成效显著。

  • 标签: 数据科学 导论课 课程教学
  • 简介:唐代兴是我所熟悉的一位学者,他的每本著作,总体现出新的视域,给予读者一种充满活力的敏锐、一种发前人所未发之深思卓见。所以,读他的著作,总能唤醒一种激动,一种深刻意义上的思想的颖悟。面对其书其思,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真正的学术、真正的思想和智慧是怎样得来的?唐代兴的思想探索总是充满思的新意,总要向作者呈现不断拓展的智慧张力,这之于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最近读他的新著《生态理性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古人所讲的“修辞立其诚”。

  • 标签: 修辞立其诚 理性哲学 生态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生态理性哲学导论》 唐代兴
  • 简介:从学科的角度来说,中国哲学走过了百年历程。在反思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的过程中,如何揭示中国哲学的特质是核心问题。《中国哲学导论》从反思《中国哲学史》中的经验教训入手,探讨了中国哲学的重新建构问题。该书从"转识成智"的认识论、由凡入圣的伦理道德、出生灭门入真如门的本体论以及政治哲学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灵魂和内核,是当前反思和重构中国哲学史的一本力作,也为继续书写《中国哲学史》提供了许多经验指导。

  • 标签: 《中国哲学导论》 哲学特质 认识论 本体论
  • 简介:专业基础课是本科生在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之前首次接触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在本科生专业知识比较欠缺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把握教学的尺度,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正确引导,激发其对本专业的兴趣,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组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作为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讲教师,试以海洋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为例,介绍我们几年来专业基础课教学的作法与体会.

  • 标签: 导论课程 教学经验 海洋科学
  • 简介:皮亚杰哲学思想研究的心理学意义——读熊哲宏《皮亚杰哲学导论》程利国由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无疑是人类知识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熊哲宏教授撰写的《皮亚杰哲学导论》一书(简称《导论》),为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注入勃勃生机。诚如《导论》所指,发生认识论包含哲...

  • 标签: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 哲学思想 心理学意义 心理发展的动力 关系论
  • 简介:一、云南省基本概况了解云南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自然条件等背景,是研究云南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有必要将云南的基本背景情况在此作一简要论述。(一)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外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有13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文化经济交往频繁。从古至今是我国从陆上通往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重要通道,独特的地缘、资源和人文优势,在中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云南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云南已成为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目前,国务院已批准,云南先后有109个县、市被列为对外国人开放区,开辟了10个国家级口岸,就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陆、水、空全方位开放口岸网络。云南内与西藏、四川、贵州、广西相联,是一个高原的山区省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省最高点为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处为河口境内的元江出口处,海拔76米,全省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4%,高原面积占总面积的10%,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云南地形非常明显的分为两大部分,沿元江河谷向西北到洱海折向北至金沙江中段,以东为云南高原,以西为横断山纵谷。云南高原属云贵高...

  • 标签:
  • 简介:作为黑格尔宏大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哲学原理》是一部系统性的法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专门并且系统地阐述其“自由精神”如何从抽象过渡到现实、从而在社会中得以真正实现。因为这一主题,自由、权利、义务、责任、财产、道德、伦理、市民社会与国家等社会实存和现象共同构成了该书的主体部分。文章主要对该书“导论”中的自由观念作一定的梳理,讨论了自由从理论到历史再到辩证法的理论逻辑,希望能够管窥黑格尔“哲学大厦”中的自由理论,并对其作出初步的探讨。

  • 标签: 黑格尔 法哲学 自由 辩证法
  • 简介:从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欧陆哲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哲学与自然科学在思维方式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理性的概念和范畴的意义在哲学科学中又是不同的。当代,相对论和量子论等新兴科学对传统哲学的物质、宇宙等观念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存在、混沌这类概念的哲学意义进一步彰显了出来。现代科学哲学的推进,说明了哲学应当向科学学习。哲学不能把科学新成果纳入自己固有的框框,成为自己的佐证,不能以自己的教条抑制科学的探索,也不能闭目塞听,故步自封;哲学须以科学的成果来启发自己的思考。

  • 标签: 时间 空间 范畴 物质 宇宙 存在
  • 简介:以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专业认识与实践)独立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在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基础上,阐述针对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专业教育的实施方案,提出按照"项目任务驱动目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思路。

  • 标签: 智能科学与技术 项目驱动 实践教学 课程建设
  • 简介: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挥课程思政教育价值,对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为例,从课程思政教学队伍建设、制定科学的思政目标及深度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等多方面探索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以期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食品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食品科学 工程导论 课程思政 建设探究
  • 简介:陶富源教授的著作,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南京大学哲学系孙伯鍨教授为之作序,给予了总体的评价,认为本书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逻辑性,"是一本洋溢时代气息、内容新颖、学术涵量厚重的力作".我完全赞同这个评论.

  • 标签: 主导论 探索 出版社 前沿 实践 教授
  • 简介:从自然概念的哲学特征,科技的生态学转向,进而上升到对环境哲学的思辨探讨,环境的哲学化与哲学的环境化相互融合。清华大学卢风教授2011年出版了环境哲学的最新力作《人、环境与自然》一书。该书认真梳理人、环境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探讨环境的生态维度与亲自然之科技的可能。立足于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体主义思想的反思,卢风教授着重批判了背离自然的现代性观念。毕竟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不仅与科技自身的缺陷有关,而且与人们没有意识到科技自身的缺陷以及在历史文化中形成的不恰当科学技术观念和离弃自然的道德感有很大关系。因此用生态技术"赞天地之化育",促进科技的生态学转向也是环境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此书还以生态思维的环境哲学为立足点,论证了人类中心主义与个体主义的根本性错误,并提出一种新的自然主义,即超验自然主义。

  • 标签: 环境的哲学化 《人、环境与自然》 超验自然主义
  • 简介:科学哲学的兴起归功于逻辑经验主义,但逻辑经验主义的初衷并不是创立一门新的哲学学科,而是试图将传统哲学研究引向“科学”的轨道,实现脱胎换骨的任务转型与视域转换,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成为“科学的”哲学。由于逻辑经验主义者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是以科学研究方式为楷模,隐含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方式。直到历史主义学派在批判这种理解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解方式,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哲学凸现出来。

  • 标签: 科学哲学 逻辑经验主义 脉络 理解方式 历史主义学派 哲学学科
  • 简介:一些论者以为哲学似乎已成为虚有其表的学问了,因此提出“哲学干什么?”的质疑。另一些论者对哲学反感甚烈,诸如“讨厌作为裁判的哲学”之类已是一句颇为流行,时髦的口号!而对莫辨真伪的责难,《哲学研究》已开辟了“关于哲学的特点和功能”问题讨论专栏予以探讨和回答。本文仅就一个基础理论,即哲学对象科学形态问题陈述见解,对形态之科学与否作些简论,并为此胪列证明,以就教于同仁。

  • 标签: 讨论专栏 《哲学研究》 现象世界 思维辩证法 实证科学 高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