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穿动脉梗死24小时内动静脉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穿动脉梗死闭塞的患者分为3组(n=30),A组动脉内予以10ug/kg,B组动脉内予以5ug/kg,两组患者均续以静脉内持续泵入维持24h。C组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在24h予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比较三组患者前、闭塞24h、7d时NIHSS评分;30d及90dmR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24h7d三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及7dA组及B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30dA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C组(P<0.05),90d三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C组(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于穿动脉梗死闭塞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 标签: []替罗非班,穿支动脉梗死,溶栓后再闭塞,神经功能,出血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阿普酶静脉闭塞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阿普酶静脉治疗并出现闭塞。研究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及班组,每组42例。常规组患者在基础上予以强化降脂、改善侧循环、控制血糖及早期康复治疗等常规治疗,24 h无颅内出血者加用阿司匹林口服,0.1 g/d,共90 d。班组患者闭塞时静脉泵入,剂量为0.4 μg/(kg·min),持续30 min改为0.1 μg/(kg·min),至24 h时复查颅脑CT,有颅内出血者停用,无颅内出血者继续静脉泵入,共持续24 h;随后予以阿司匹林肠片口服,剂量为0.1 g/d,共90 d。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7 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治疗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明确治疗有效性;比较2组患者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治疗90 d内死亡率,明确治疗安全性。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危险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梗死部位、TOAST分型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班组患者治疗7 d时NIHSS评分分别为(10.05±4.73)分、(7.93±4.68)分,治疗90 d时mRS评分分别为(3.48±1.48)分、(2.55±1.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时预后良好率分别为21.4%、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常规组和班组患者颅内出血率分别为4.76%、7.14%,sICH发生率均为2.38%,死亡率均为2.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阿普酶静脉闭塞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脑梗死 阿替普酶 替罗非班 溶栓后再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45例应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未使用的 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血栓形成状况、出血倾向、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中导管内及术后血栓形成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出血倾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梗死病情进展的药物。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脑梗死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数量分别为34例。其中对照组在治疗时应用标准方案,观察组以此作为基础添加应用,对两组患者梗死血管通率、病死率及出血率、血小板聚集率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对两组患者梗死血管通率进行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通者数量分别为21例和31例,通率分别为61.76%和91.18%;结合通指标,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梗死相关血管通者数量分别为20例和28例,通率分别为62.50%和87.50%。由此可知,观察组通率明显更高,P<0.05。过程观察组死亡数量共4例,病死率为12.50%;对照组数量共1例,病死率为3.13%。结合TIMI出血分级标准,对照组与观察组大量出血数量分别为5例和1例,占据比例分别为15.63%和3.13%,观察组病死率与出血率明显更低,P<0.05。 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用药前对照组为56.6±17.9,用药48h为53.1±20.5;用药前观察组为58.1±19.2,用药48h为35.8±13.6。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用药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应用有助于降低血小板集聚率,同时可明显提升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出血率
  • 简介:目的研究超选择动脉治疗老年脑梗死神经功能改善及预后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接诊的12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情况。按照治疗方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治疗,研究组采用超选择动脉治疗。治疗前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BI指数变化情况,并对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0651,P=0.0244)。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BI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BI指数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8.33%vs6.67%,P〈0.05)。结论超选择动脉治疗老年脑梗死,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良好,明显优于常规静脉治疗。

  • 标签: 脑梗死 老年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24h内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择选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研究(2023.01-2023.07),随机分组,对照组行rt-PA静脉治疗(n=39),观察组行rt-PA静脉+治疗(n=39),分析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A2-P1、PLG、PAI-1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更突出(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rt-PA静脉+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减轻神经缺损程度。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rt-PA静脉溶栓治疗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率的影响。方法82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班组42例,对照组予标准尿激酶、二联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班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采用通间接指标,观察其对成功率、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班组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小量出血增加(P<0.05),大量出血及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TEMI患者在治疗同时应用能提高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率并且不增加大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普酶(rt-PA)静脉机械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对照组男34例,女32例,年龄44~69(56.51±6.27)岁;观察组男35例,女31例,年龄42~68(55.01±6.11)岁。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治疗,观察组采用rt-PA静脉机械取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S100B蛋白(S100B)、神经营养因子(NT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7、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Adropin蛋白(Adropin)、载脂蛋白A1(ApoA1)、氧磷酶1(PON-1)水平。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42%(61/66),高于对照组的80.30%(53/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7,P=0.043)。治疗1周,观察组NIHSS评分为(8.74±2.13)分、mRS为(2.01±0.1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3.69±3.24)分、(2.63±0.2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71、16.808,均P<0.001);治疗1周,观察组患者血清S100B为(0.21±0.04)μg/L、NSE为(7.24±1.38)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0.29±0.03)μg/L、(9.65±2.11)μg/L,血清BDNF为(4.11±0.43)μg/L、NTF为(5.78±0.66)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3.42±0.39)μg/L、(4.39±0.61)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24、7.766、9.656、12.565,均P<0.001);治疗1周,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为(4.87±0.82)mg/L、IL-6为(9.14±2.03)pg/ml、TNF-α为(2.74±0.68)μg/L、IL-17为(12.74±3.27)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7.64±0.91)mg/L、(16.57±3.38)pg/ml、(3.55±0.72)μg/L、(20.85±3.86)p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371、15.310、6.645、12.462,均P<0.001);治疗1周,观察组患者血清Adropin为(3.87±0.41)μg/ml、ApoA1为(1.78±0.27)g/L、PON-1为(219.74±28.4)U/L,均高于对照组的(3.22±0.39)μg/ml、(1.49±0.24)g/L、(177.46±21.57)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32、6.522、9.625,均P<0.001)。结论rt-PA静脉联合机械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炎性反应,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病情恢复。

  • 标签: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 简介:目的观察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采取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8)给予常规尿激酶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治疗,治疗组(n=30)在对照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院内及院外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9%,两组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未增加大出血等院内及院外心血管事件(P均〉0.05)。结论ST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并加用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治疗,未增加患者近期及远期心脑血管事件。

  • 标签: 替罗非班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世界三大疾病死因之一。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颈内动脉等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病死率、致残率非常高。随着近年临床药物的研究,阿普酶等动脉药物应用和并发症的减少,使患者血流通的获益率得到显著提升。

  • 标签: 大血管闭塞 脑梗死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阿普酶静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 本文随机选取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疾病中的 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在将其任意认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一代药物尿激酶予以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二代药物阿普酶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 NIHSS评分以及 C-蛋白反应、白细胞介素 -1β、肿瘤坏死因子 -α三项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 NIHSS评分以及 C-蛋白反应、白细胞介素 -1β、肿瘤坏死因子 -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具备统计学差异,并且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阿普酶静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较小,并且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应该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阿普酶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2组,各62例: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阿普酶组),一组仅行常规治疗(常规组);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比较示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两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组间比较示组明显比常规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的相关炎性因子水平比较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两组的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组间比较示组均明显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普酶治疗可有效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及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替普酶溶栓 脑梗死患者 神经功能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在脑梗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价值。方法: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21年02月至2022年03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患者入院编号的奇偶性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常规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联用,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日常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治疗14d,观察组患者的NIHSS、HCT、ESR、SO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4d,观察组患者的ADL、Fugl-Meyer、肌力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价值,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生活能力 依达拉奉 替罗非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机械取术治疗,研究组于机械取术后继续使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NIHSS评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持续降低,术后7 d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0、60、90 d,研究组mRS≤2分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血管通率(74.00%,37/50)高于对照组(60.00%,30/50),血管再次闭塞率(4.00%,2/50)低于对照组(14.00%,7/50),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术后继续使用治疗可有效提高血管通率,降低术后颅内大血管闭塞风险,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

  • 标签: 卒中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术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穿动脉闭塞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由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静脉时间窗(4.5 h)内的急性穿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5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静脉组(n=30)和静脉联合高压氧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22)。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治疗前、治疗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观察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NIHSS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14 dNIHSS评分及治疗90 d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脑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穿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是有效、安全的。

  • 标签: 穿支动脉 脑卒中 静脉溶栓 高压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