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学习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要把握好三个问题: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和《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这三部党纲的不同态度和启示;二是领会《哥达纲领批判》要把握重点和亮点,重点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重要特征、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按劳分配,亮点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体现出来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是阐释《哥达纲领批判》还要联系学习其他经典著作,主要有恩格斯的两份文献、《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国家与革命》。此外,学习《哥达纲领批判》还要把握好围绕这一经典著作展开讨论的三个问题: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有几个阶段、过渡时期问题上的三种观点和国家消亡问题上的两种观点。

  • 标签: 共产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 按劳分配
  • 简介: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这个语境中,科学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将哲学从自然界和历史中驱逐出去,因而科学与哲学是对立的;“科学”意谓一种各门学科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标准,恩格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唯物史观是“科学”;拥有“范式”是科学最根本的特征,唯物史观尚没有成为历史观领域中的“范式”。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理论理想和理论使命就是使唯物史观真正成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 标签: 科学 哲学 标准 范式
  • 简介:本研究使用眼动技术及模拟操作任务考察了图示写实性对飞机安全须知卡可理解性的影响。三组被试分别阅读写实照片、卡通插画、目标实物-t-其余图画的混合呈现等三种不同呈现形式的安全须知示意图,随后完成模拟操作任务。结果显示,混合组较写实组能更好地引导被试注意投放到与安全操作有关的关键区域上;混合组与写实组的模拟操作绩效均优于卡通组。基于上述结果,笔者建议使用“混合呈现方式”的飞机安全须知卡向乘客传递安全信息。

  • 标签: 飞机安全须知 图片写实性 眼动
  • 简介:所谓学术翻译,就是“理解理解的塑形”,而塑形的一个标志就是将那些体现原作者思想的各种基本概念在母语中概念化、达乎语词;而这一塑形过程必然既受制于自己已然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但同时又承袭、改变和塑造着它们。因此,从根本的意义上看,翻译奠基在理解和解释之上。本文尝试以《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1为例来说明这点。

  • 标签: 理解 翻译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感性论
  • 简介:本文旨在揭示儿童对人类的心理与对超自然实体的心理的理解之间的联系,探讨儿童究竞是如何理解各种超自然实体的心理属性的,以及儿童对超自然实体心理的理解是什么时候发展的。本研究采用两个经过改进的心理理论的实验任务。实验一是对观点采择任务和表面一真实任务的改进,称为“暗盒子任务”。实验二为“密封盒子”任务。首先对儿童进行语言测试和真主认识测试,通过测验的儿童进行正式实验。两个实验任务中都要求儿童对三类代表(女孩、超人、真主)能否正确完成实验任务进行判断,并且要求儿童解释为什么代表能或不能正确回答的原因。结果显示,儿童对人类心理理解的能力随年龄增长不断地提高,4岁是儿童理解人类感知觉局限的转折点;3岁的儿童认为人类能看见暗盒子和密封盒子里的东西,4~5岁的儿童认为人类看不见;儿童区别人类和超自然者的关键年龄是4岁。3岁的儿童认为人类、神、超人都能正确回答,不会犯错。4—5岁的儿童认为人类更有可能犯错,而仍然认为超人和真主具有正确的信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将超凡能力归于超自然者的能力在不断增强。4岁以前,大部分儿童对超自然者能正确回答的归因主要是基于事实或无法提供理由的。4—5岁的大部分儿童能够将超自然者的正确回答归因于他们的超凡心理特性;5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正确归因,认为超人是因为拥有超常视觉而能正确回答;神具有超常的心理能力因而能正确回答。

  • 标签: 穆斯林 儿童 真主认知 心理理论 宗教认知发展 宗教认知科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基本范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进行直接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已有研究成果多为间接论及。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既始终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又根据时代条件和中国国情的变化不断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学界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研究过程中,还分别使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实践主题、理论主题、阶段性主题等相关概念。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转换的基本脉络,是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关键环节。确立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必须遵循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准确判断时代主题及其基本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及其历史特点等基本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 概念界定 主题转换 基本原则
  • 简介:《论语·学而》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传统意义上将"慎终追远"限定于对父母、族类、祖先的祭拜之礼,将"民德归厚"诠释为一种上行下效的教化方式。本文通过多维考察,认为"慎终追远"不限于丧葬礼仪,"民德归厚"亦不仅仅是上行下效的教化方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分别与"孝"、"忠"有着紧密的关涉,"慎终追远"(孝)是"民德归厚"(忠)的基础,"民德归厚"是"慎终追远"的要求和结果。

  • 标签: 《论语》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表明,“道德原则的历史性”意指道德原则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中蕴含着普遍性和绝对性,道德原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承认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是克服相对主义道德观唯一有效的路径。强调道德原则的历史性,其要旨不在于否定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而在于反对空谈道德的道德主义。运用历史性的道德原则“改变社会”,要求在物质生产领域探究社会现象的道德属性,揭示并消除非道德的根源。

  • 标签: 道德原则 历史性 历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