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3 个结果
  • 简介:淳于髡是战国时代齐国稷下学宫早期的学术领袖,他由贱而贵的不凡经历,显示出稷下先生们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及稷下学宫的用人特点。淳于髡赘婿出身,因事获髡刑,地位低微,又加之齐地巫儿婚俗盛行,其实为巫儿婿。稷下学宫集政治性与学术性为一体,具有双重属性。淳于髡被立为"上卿"、"列大夫"、"上大夫"、"诸侯主客"、"博士",说明了他在稷下学宫中的荣耀地位,并非是官职。

  • 标签: 淳于髡 稷下学宫 赘婿 博士
  • 简介:这段经文中有两个"是",前一个是"我是",后一个是"你是"。当一个人说"我是"的时候,他就是宣布他自己的身份,自己以何种身份而存在着。此处经文出自主给老底嘉教会的信。在这封信的开头,主宣布自己的身份时,说他是"那为阿们的,为诚信真实见证的",这是告诉收信人,他是真实的,无谎言的,他所做的见证是诚实的,因而听者应当以主的话为真实无伪。主在此处否定了老底嘉教会自己所宣称的身份——"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揭示了老底嘉教会的真实现状——

  • 标签: 身份 基督徒 真实 见证 经文 收信人
  • 简介:学术界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分析大多秉持"内生主义"的视角,认为公民身份是由于欧洲独特的政治实践、精神文化或者军事制度的结果。韦伯以双重论证的方式探讨现代公民身份的起源,认为公民身份起源于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城市共和国。城市自治权的获得、市民阶级的形成和市民武装的建立是现代公民身份兴起的结构性条件。东方社会在历史上尽管存在大型而繁华的城市,但它们大多建立在帝王武装的基础之上,笼罩在巫术、氏族、种族等神秘力量的支配之下,无法孕育出以独立、平等、参与等为特征的市民集团。韦伯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论述表明了公民身份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形态,同时反映出东方主义的弦外之音。

  • 标签: 公民身份 韦伯 市民 西方 东方
  • 简介: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的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政治是人创造的,它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的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的困惑、焦虑和危机的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的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 标签: 生活世界 共同体 公民身份
  • 简介:殷墟甲骨文中,需同于儒。需、儒人群在殷商频繁活动,在王室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也已形成专门化、垄断化的职业。《周易》的需卦虽与儒有一定的关联,但将它与殷商民族或儒的原始发生联系在一起,则尚欠证据。汉字中。偏旁带需的字,多具有柔、弱的意思。儒的文化性格受启发于周室勃兴。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及周初诸王的事功业绩与崇高德行,为最初的儒不仅提供了理想原型。也构成了儒家学派自身创生的精神动力。原始的祝、宗、卜、史职业已经不能满足儒者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他们游离出祝、宗、卜的职业安排.而相对保留史的存在。他们要使用民间舆论工具。通过思想与文化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上层的政治活动。保护弱者的利益,为弱者说话,自觉地认同于弱者代言人的身份

  • 标签: 周代 文化性格
  • 简介:士大夫兼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儒家士大夫的丰富思想光谱,源于其不同的身份认同,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取向、思想视角。"士"的独立性、理想性与"大夫"的依附性、现实性,使得儒家学者形成不同的思想形态,导致旨趣各异的学派形成。孟子、荀子的思想差异,就是源于其不同的身份认同。孟学、荀学在良知自觉与礼法制度、王道与霸道、为师与为臣等方面均形成思想差异,均与他们对"士大夫"社会身份的理解与认同相关。

  • 标签: 儒家 士大夫 身份认同 孟子 荀子
  • 简介:在早年流传至加拿大的平阳府某道观壁画中,绘有一位道尊造型的主要人物,该人物曾一度被海外学者识为老子。本文通过梳理老子及道教朝元图像和相关文献,认为该道尊不可能是老子,而应该是宋圣祖赵玄朗,同时指出平阳府壁画中的六御主神构制是宋代真宗朝遗留下来的六御朝元谱系的宝贵资料。

  • 标签: 道教 壁画 朝元图 老子
  • 简介:政策执行者具有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政治人等身份属性。在公共政策实践中,政策执行者扮演多种角色。这些角色互有交叉、彼此重叠,形成角色错位、身份矛盾,使执行者陷入价值选择的困境。政策执行者在价值选择中所具有的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经常呈失衡状态,表现为其工具理性的张扬与价值理性的式微,这些情况使公共政策执行失灵难以避免。

  • 标签: 公共政策 执行者 身份 理性
  • 简介:乔治·鲁德是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社会史家,主要研究领域为18—19世纪欧洲历史,尤其关注英法两国的群众骚乱、反叛和革命。鲁德对社会史的独特贡献在于他着重考察了骚乱、反叛和革命参与者本身,分析了他们的构成、行为和动机或意识形态。作为"下层史"的倡导者,鲁德强调从受压迫者视角进行历史研究。他对底层群众的细致探究和剖析,丰富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社会史。

  • 标签: 乔治·鲁德 群众 身份 意识形态 下层史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不断验证和修正的过程,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验证其科学化程度的内在依据。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一个自我统一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发展中达成的一种状态,可体现为认知、情感、意识三个层次。要验证和衡量党员身份自我认同的情况如何,就要立足这三个层次,构建出一整套评价标准体系。在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统计学等手段,对定性指标采取赋值的方法,实现考评从定性向定量转化。

  • 标签: 党的建设 科学化 党员身份自我认同
  • 简介:明清时期,不少汉人避难至闽东畲村,世代与畲族通婚,习得畲族文化,但仍然保留自己的汉族姓氏,这便是汉姓畲族.他们展现出汉族与畲族双重的族群身份与认同,日常实践中会根据情境表现相应的族群身份与认同,同时在族谱和传说中进行汉人正统和畲族身份的双重建构.通过对汉姓畲族双重族群身份获得的历史过程和实践的研究,会发现汉姓畲族展现出了复杂的能动性,他们并不像华南研究所揭示的那样单纯去摆脱地域社会标签以拉近与国家的距离,实际上,他们还会去获得畲族标签,以把自己整合进地域社会之中去.

  • 标签: 汉姓畲族 族群身份 族群认同 建构
  • 简介:本文主旨在研究之思想.管法思想源流,在于形上学之道,改造儒之道统为社会道德礼义廉耻,效法阴阳家之天道,予人性基本需求;之法为战国田齐时代产物,是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改革应运而生的思潮;之意义之演变,从其字义,与刑、礼及其意义的扩展为宪律(根本大法)、制度、法度、法律、法令、政策、方法的意义;之体系的建立,即是宪律制度(根本大法)的确立,法制的设置,法度(法律)的订定,法令的推行,法禁的设置,版(公布的成文法)之公布,执法的过程,建立法之体系;与权利、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之特性为其精神公平无私、平等;其特质为绝对、恒常、超越;之推行的过程要、重令、任.

  • 标签: 管子法源流 意义 体系特征
  • 简介:在全球化舞台上,文化扮演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角色,人类文化实践也因此面临多方面的深层考验和挑战。全球化造成中心与边缘的划分,改变了身份认同的基础,使得非西方社会文化身份的问题凸显出来。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一方面要遵循文化的自律规则,但要警惕陷入"自我中心论"的固化思维;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文化的他律因素,明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才能找到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的现实根基。

  • 标签: 全球化 文化身份 文化主体性
  • 简介:常有朋友咨询,修仙学道初开始做什么工夫最宜?在修炼中如何调整自己的呼吸?如何才能达到胎息的境界?等等。对于最开始做什么工夫,我们在《入门静功》一文中略有谈及。然而受“修炼须意守”这种固有习惯的影响,很多人认为静功不依不守,做起来使人觉得无着无落。在这里我们就从呼吸及意

  • 标签: 呼吸方法 道教文化 胎息 修炼方法
  • 简介:1992年,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时,曾在山西河曲县下乡实习,在河曲境内的黄河边有一座明代驻军箭楼改作的佛堂,当时有一位要去五台山朝圣的老僧借宿在那里。

  • 标签: 佛教 药师经法 《七佛经》 文法
  • 简介:尊俗姓温,河北深县人,一九○二年生。在俗时仅读小学三年,文化很低。一九一九年,因家境困难,到保定府学做皮鞋。因长时患病,学业无成,于一九二○年春末,厌世逃往五台山出家,投玉皇庙瑞普(法名觉祥)师座前落发,法名妙贵,字尊,即在庙随众劳动,早晚学习念诵功课。是年秋,大勇法师、玄义法师等路过本寺,遂请勇师讲开示,勇师即日略讲《八大人觉经》,次又讲《佛遗教经》,遂对听经发生兴趣。一九二一年春节,广济茅蓬打念佛七,

  • 标签: 法尊法师 佛遗教经 佛七 玄义 汉藏教理院 大勇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