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顾福棠以文人身份注解《孙子》,专注于旧注是否契合孙子"经旨"的评判标准,基本上秉持前代"我注六经"的孙子研究理路,使《孙子集解》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前代《孙子》研究传统。顾福棠也频繁征引近代西方军事理论与战例,以此论证孙子思想的正确性,并以近代学者的眼光重新审视孙子的战争观及战略战术思想。《孙子集解》是顾氏摆脱传统集解类兵书撰著套路、融合东西方军事思想的一次粗浅尝试,彰显了作者与清代中期学者完全不同的诠释旨趣。

  • 标签: 《孙子集解》 顾福棠 清末 孙子兵学
  • 简介:传统的之符合论面,临一个问题:由谁来判别一个命题是否符合事实?为从“上帝之眼”回归人类之眼,普特南提出内在实在论,以区别于外在实在论.这里进而提出关于“”的内在符合论,以区别于传统的外在符合论:其关键在于把事实看作语言性的,并将语言性事实的观点分为外延等同论和内涵等同论,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角度看,内涵等同论和外在符合论处于两个极端,而外延等同论和内在符合论则处于中道,并且是二位一体的。在哲学史上,这两种符合论和两种等同论的要素贯穿于弗雷格、罗素、塔斯基和普特南等人的“”理论之中。

  • 标签: 符合论 等同论 实在论 语言性事实
  • 简介:即便在今天,不少读者尚认为鲁迅先生只是个金刚怒目的战斗者,严肃紧张有余而活泼和蔼不足,他的文章也像匕酋、像投枪,充满“战斗的气氛”。这种看法并没有错,却不全面。其实,鲁迅在生活中是个极有趣味的人,看到这一点,将帮助我们认识什么才是许广平所讲的那个“十足的鲁迅”。

  • 标签: 鲁迅 滋味 许广平 战斗
  • 简介:  写生是一种训练手段,它被看作通往艺术圣殿的阶梯,是每个学画者的必经之路.因此很多人把写生与习作等同起来,认为写生是基本功的训练,登不了大雅之堂,因此也就被人们遗忘了,很少有人关注它.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艺术愈加多元化,写生的意义也应该有所变化,写生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打基础,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更应该将它提升为创作的一种训练方式,是一种由境到心境的转换过程.……

  • 标签: 境心境 真境
  • 简介:卷中之一校者附言:本书上卷律诗十二首,为丹功之总论,以七言之律句,概括内金丹之全程。虽限于诗的体裁及篇幅,奥义较深,但已将小成中成至大成功法,作了系统的启示,读者若加以细心钻研,自可撮其大要。中卷共收绝句六十四首,探讨作者之意,系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所以在每一首里都有作者意图的重点,所以言关窍,言运神,言物质基础,言药物根源,言火候,言阴阳配合等,均较

  • 标签: 悟真篇 真铅 阴阳派 丹法 道藏辑要 丹经
  • 简介:美国有家社会调查机构,曾经搞过一项专题调查,内容是如果有三位名流——一位化学家、一位物理学家、一位政府官员同时落水,请问先救谁?答卷数以万计,主张各有不同。有人希望先救化学家,因为淹死化学家社会损失巨大;有人赞成先救物理学家,因为物理学家对人类进步所起作用甚大;还有人主张先救政府官员,因为他是民意代表。调查机构最终认定只有一张答卷符合当时情况,堪称最佳。答卷人是一个8岁小男孩,答案也很简单:谁离船近先救谁。

  • 标签: 物理学家 调查机构 政府官员 化学家 专题调查 人类进步
  • 简介:《悟篇》作者及其时代《悟篇》是道教内丹丹法主要经典,著录于《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及《四库全书》之中,著者为北宋张伯端,是继《周易参同契》之后的丹经。书中以诗词形式总结了宋代以前内丹的正

  • 标签: 悟真篇 丹法 参同契 内丹派 张伯端 阴符经
  • 简介:其四十八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壶内旋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浆。校:(一)延命酒《十书》《注解》《注疏》《讲义》均作“留命酒”。(二)收取《三注》作采取。(三)次序排列《注解》《注疏》均在诗后补充五首之内,《阐幽》排列在五十五首。注:(一)巧伪巧、偷巧而不实际;伪、旁门而图异端,此皆针对“须向家园下种栽”而加以告诫,恐读者误会为阴阳一派。

  • 标签: 悟真篇 阴符经 阴阳派 炼气化神 药自外来 金丹四百字
  • 简介:自然造化问题,是道家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认为,自然造化,是“无为”而自成、自化。他主张“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大道取法自成;“万物将自化”(同上,三十七章),万物自行化生;“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上,六十四章),大道辅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敢有所施为。庄子及其学派继承并推展了老子“无为而自化”的自然造化观。《大宗师》指出:“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否定有意志的

  • 标签: 自然造化 玄真子 道法自然 拟人化 重玄 真玄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通过改革开放以来,身为玉佛寺方丈、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的禅法师,在上海地区所从事的弘法利生活动,关心佛教教育、注重慈善事业、弘扬文化传统,为上海佛教事业之发展、逐步构建了上海地区“都市佛教”之发展形态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弘扬近代佛教传统,重建人间佛教风骨。二十世纪以来,上海佛教可谓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中心。民国年间,是佛教由传统而近代的转型时期,同时也是得风气之先的上海佛教繁荣期。上海佛教一改其在传统佛教史上无甚地位作用的旧姿态,顺应时代之发展,一跃而居于近代中国佛教改革振兴的前列。第二,光大佛教文化构建文字弘法模式。上海佛教在大力发展佛教文化事业方面,

  • 标签: 佛教协会 上海 文化传统 中国 佛教文化 佛教教育
  • 简介:罗燚英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道教山岳形图由原始的山岳地形图衍化而来,当道教赋予其神学意义后就形成了道教独有的山岳形图。这些表面上形状相近的山岳形图所体现的道教神学意蕴却各有不同。人鸟山形图、五岳形图、酆都山形图分别对应道教之天界、地界和冥界,其神学功能也判然有别。其中人鸟山形图强调具有哲学本体和终极意义的“道”。五岳形图具有“正人天之分野”的神学功能,即协调人与天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酆都山形图所追求的“正人天之纽分”,则体现为生身得度、死魂受炼。

  • 标签: 真形 道教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 哲学本体 自然环境
  • 简介:《庄子·内篇》包含着丰富的修思想,包括把握修环境,包括要“无己”等等。《庄子·内篇》修方法的核心是“葆光”和闻“天籁”,庄子对这一方法有较为详细的披露,并对应用这一修方法达成的境界进行了说明。《庄子·内篇》的修方法对于修道而言意义重大,下面就尝试勾勒《庄子·内篇》修方法的相关方面。

  • 标签: 修真 庄子 内篇 相关方 无己 修道
  • 简介:江苏常州一场关于学生惩戒制度的听证会,让教育惩戒的老话题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一边是“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一边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极端个案。能否对孩子进行惩戒,怎样合理惩戒,一直是教师面临的现实难题。

  • 标签: 惩戒制度 教育惩戒 忽略 变相体罚 传统观念 听证会
  • 简介:初入道门,日日晨钟暮鼓,日子长了,却发现每月总有几天庙内安安静静,不用举行早晚功课,也不烧香,不知道为什么?问一些年纪稍长的道兄,答日:“戊不朝”。深究原因?答日:“规矩”。为什么“戊不朝”?从何时开始的?带着这些疑问,我检索了一些道书。

  • 标签: 道教 “避戊” 科仪戒律 《道门定制》 宋代
  • 简介:从人间佛教思想的酝酿开始,百年来中国佛教史上存在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这就是反对或不赞成“人间佛教”提法的人或许各有各的理由,总的来说,都针对其变革性一面而来。而改革一方则都出于对现代世界大势的切肤了解,而不满当时佛教界的现状,不甘心佛教的衰落与日益社会边缘化,因而试图有所振作,希望改变教界现状与佛教在社会上的形象。他们的主张往往援引并以强调佛教传统上的依据,当然,对传统的取舍和发挥又各有侧重。从太虚提出教制革命、教理革命、教产革命被讥为“提婆达多”再世,到近年针对“人间”提法而突出佛教“超人间性”的议论莫不如此,而人间佛教提倡者所强调的历史继承性从一开头也都是有针对性的有感而发。赵朴初于1981年重提人间佛教,1983年所作的《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中有关内容之所以相当温和,就充分考虑了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实际情况。已故玉佛寺方丈禅法师也是这样,他既了解世界大势,也深悉中国佛教界的现实情况,因此,就人间佛教的提倡而言,其与赵朴老在认识极其一致,但也有不少独到之处。依据接触到的禅法师的著述,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这位大和尚的人间佛教思想。

  • 标签: 人间佛教思想 佛教史 社会边缘化 “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 真禅法师
  • 简介:这是一篇关于耶稣基督的道理,愿与主内的朋友们分享。我愿从三方面说起:一、耶稣基督是真人;二、耶稣基督是天主;三、走耶稣基督之路。

  • 标签: 基督教 圣经 耶稣基督 天主教 教理 天主性
  • 简介:我与禅法师的认识,开始于八十年代中期,但多限于工作上的联系。禅法师曾想以玉佛寺领衔举办一次国际佛学研讨会,找人与我商议。当时我对佛协的情况并不清楚,总认为以复旦大学和上海佛教协会的名义举办,代表面会更大些,此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现在看来,自己想问题还是太简单,我慢心毕竟大了些。

  • 标签: 法师 八十年代 佛教协会 复旦大学 玉佛寺 佛学
  • 简介:玄奘法师在印度将要回来的时候,戒日王给开了一次无遮大会。窥基法师《因明大疏》中说玄奘法师在这次无遮大会上公布了“唯识比量”,唯识比量就是唯识量。

  • 标签: 唯识 玄奘 法师 因明
  • 简介:柏拉图将《法礼篇》喻为一部“至真的悲剧”,其用意深刻而幽微。从内在关系与历史语境考察,该用意可从诸多角度予以审视,其旨归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崇法礼的实用价值和立法的理性精神,二是贬斥悲剧的情感作用及其表现主题,三是强调人性完善和向神生成的德行修为,四是摆脱希腊城邦的现实危机与终结宿命。

  • 标签: 柏拉图 悲剧 历史语境 理性精神 实用价值 表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