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康德提出世界历史理念,认为自然目的性引导人类走向公民法治社会,只有在世界公民法制社会中人的能力才能发展完善。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历史理念,指出其核心是一切人的作为人的自由。德国古典哲学的“世界历史世界法庭”的眼界,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不容忽视的思想价值。

  • 标签: 德国 古典哲学 世界历史理念 康德 黑格尔
  • 简介:"世界历史"观念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理论框架,起源于希腊化时代;中世纪,它融入宗教哲学,完成了哲学化转向.近代以来,理性取代了上帝,"世界历史"观念随之转向认识论,并逐步成为孕育欧洲中心论的温床.近代早期,维柯与伏尔泰为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确立了基本的范式,这种范式大大削弱了中世纪"世界历史"观念广泛具有的实践性.自康德始,近代"世界历史"观念以德国思想家为其表述者.康德的创造性表现在,他认为普遍世界历史的存在,首先是人们以某种预想为线索进行撰述的结果;赫德尔则以强调个体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方式来撰述世界历史.西方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世界历史思想代表着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与完善,同时意味着中世纪普世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彻底破产.

  • 标签: 历史认识论 世界历史 理性 欧洲中心论
  • 简介: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基础上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双重维度。它的真理尺度一方面表明中国梦具有科学合理的理论来源,另一方面解释了中国梦产生的必然性、内涵的合理性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它的价值尺度表明中国梦既要注重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也要重视其实践主体的价值需求,满足人对幸福的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此外,这一理论还能够科学解释中国道路与中国梦之间的辩证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世界历史 中国梦
  • 简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深刻阐述了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发展动力、历史主体、基本路径和必然趋势等诸多方面,内容极其丰富而严整,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学习和实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我们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标签: 马克思 世界历史 理论 当代意义
  • 简介:全球化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它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过程,而且表现在它是不同国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元与多元、同质与异质的斗争是持久的。由于全球化过程是复杂的,其终极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因此,全球化的理论研究也应该坚持多维度的总体性研究方法。

  • 标签: 全球化 世界历史发展 总体性原则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作为其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表达了如下内涵:市场经济、工业文明和资产阶级是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助推器,而人类世界历史实践所产生的精神成果将是'世界的文学'的形成,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是共产主义。当代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时代回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世界历史 普遍交往 命运共同体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现实的历史性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现实历史发展逻辑的统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展开,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民族国家的界限,从而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突破了现代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开辟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未来发展模式,对其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质。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历史 社会发展模式
  • 简介:马克思在阐述其理论学说的过程中对文化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马克思认为,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亦凸显了出来。文化安全是资本主义文化扩张下弱势文化维持自尊的自然反应,也是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马克思的文化安全思想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以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以国家民族利益安全为实质,以建设先进文化为关键,以构建世界文化为出路。

  • 标签: 文化 世界历史 阶级意识
  • 简介: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是历史世界历史转变的中介。在世界市场形成后产生的世界交往包括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普遍的全方位的交往与联系。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形成造成了世界性的阶级对抗和冲突。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的形成构成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世界历史的形成机制蕴涵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 标签: 马克思 思格斯 世界历史 转变机制 方法论 作用机制
  • 简介: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长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自我创造开辟新的境界的历史。不仅改革开放,而且全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都不符合任何一种既定的理论,原因正是在于其独特的起始条件和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民的发奋图强和自我创造。

  • 标签: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世界历史进程 民族创新
  • 简介:根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目前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在财富基础、技术手段及全球性问题等方面,决定了未来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意义上的社会制度;世界历史将经过多元制度并存的“世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推动下,遵循量变到质变的曲折性前进的历史辩证法,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较为成功的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制度选择,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也会实质性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深远地影响未来的世界历史,并对21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逐渐发挥引领性作用。

  • 标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世界历史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既有本质分野,又是内在通约的。就世界历史的范围言,他们思考和讨论的是一部大致相同的世界历史;就世界历史的性质言,他们都强调了世界历史的物质性和实践性。黑格尔和马克思共享着一个根本的世界历史思想: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的实现史。

  • 标签: 世界历史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马克思对处于历史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的时评.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于历史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与伦理之内在冲突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关于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的考察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深刻地体现在关于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中.

  • 标签: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英国 印度 破坏 重建 双重使命
  • 简介:<正>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快了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探讨的时代主题之一。反映到理论上.便是各种全球化理论纷纷创生并走到当代学术的前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凸现了它的当代价值,受到了学界的热情关注,本文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出发,回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

  • 标签: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 简介:邓小平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他的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破解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邓小平破解中西关系的理论基础是'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邓小平得以破解中西关系有三个值得考量的原因:一是邓小平青年时代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他认识西方现代化的起点;二是出访东南亚、日本和美国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准确定位;三是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平台。邓小平关于勇于向前看、创新理论和构建新型政党外交关系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国与世界关系 邓小平 历史贡献
  • 简介:十九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是新时代举旗定向的科学论断,其深层意蕴须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视域中加以探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经历了一个丰富与发展的过程。

  • 标签: 马克思 世界 社会科学 转化 天津 科学论
  • 简介: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曾被公认为《共产党宣言》的精髓。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对于因“新经济政策”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在联共党内出现了不同意见。历史形成的斯大林和布哈林的对立,成为现实社会主义难以超越的界碑。从斯大林模式中突破出来,把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心由消灭私有制转向发展生产力,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过70多年的艰辛,也未曾有人敢于迈出的死胡同。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绝不是一种僵硬的具体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也就是人民的福祉,具体采用何种制度,全以是否利于实现这一根本目标为转移,体现了他极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政治胆略和伟大气魄。邓小平不只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改变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一代伟人。

  • 标签: 邓小平 世界社会主义 历史地位
  • 简介:历史环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思考东方社会历史命运时提出来的最主要概念。马克思认为,“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而“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和草稿》、《〈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三篇历史文献集中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俄国所面临的历史环境的分析。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东方社会 历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