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国内知识界流传着西方文化正在或者已经没落的说法。面对这样的论断,深思之后我们不禁要提出疑问:西方文化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如果有,其生命的根源和动力何在?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关系到我们如何判断和定位西方文化的未来走向。

  • 标签: 文化生命力 西方文化 信仰 理性 知识界
  • 简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演绎”和“图几法”感兴趣。康德在感性与知性的交接处,提出了“先验的想象”来使两者的结合乃至两者本身得以可能。这种想象力能够构造出介于感性杂多与概念认定之间的“象”,而此类象中的大象就是原本的时间。出自此原时间的“图几”让概念能够与感性连接,从而在现象世界中实现出自己的知性客观性。

  • 标签: 时间意识 想象力 《纯粹理性批判》 记忆 历时 先验演绎
  • 简介:父母的信任水平如果能预测子女的信任水平,就表明信任存在代际传递现象。以198个家庭中的青少年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投资博弈任务分别测量其信任水平,检验父母的信任是否能预测子女信任水平。结果发现:(1)父母的信任水平能够预测子女的信任水平:如果母亲是高信任者,其子女相信陌生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3.17倍;如果父亲是高信任者,子女成为高信任者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52倍;(2)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水平存在显著关联,父母信任水平一致的家庭中半数以上子女表现出与父母相同的信任水平。

  • 标签: 信任 代际传递 议价博弈 青少年
  • 简介: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多个方面,但是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状况势必会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本文系统阐释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途径和方法,并根据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标签: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 简介: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69年后,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近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前途与命运紧密相连,并被中国化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而能动地指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能如此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而这种生命的根源在于其实践性本质所生发出来的科学性、动态性、开放性及人本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生命力 实践性
  • 简介:江苏宜兴"双独"夫妻身亡,通过试管婴儿遗留四枚冷冻胚胎应该如何处置引发争议。人的生育权应该是一种自然权利、人权和人格权,胚胎应该具有"准人格"道德地位。"宜兴案例"的判决启示我们,应该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反思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儒家家庭主义价值决定着生育主体具有家庭性。因此,应该赋予家庭处置遗留胚胎的权利。

  • 标签: 遗留胚胎 自然权利 人权和人格权 “准人格” 儒家家庭主义 处置权
  • 简介:本文从新兴的弱势群体——不完整家庭子女的情感教育问题出发,结合统计数据和真实案例,阐明了他们在情感教育方面的榜样缺失及负面遗传,通过分析三个"契合"(孩子对亲子之爱与人类对上帝之爱的需求和成熟阶段相似,母爱与上帝之爱母性特征的三个层面一一吻合,父爱对孩子的正反引导作用与上帝之爱的父性特征一致),试图探讨宗教文化对爱和情感的正面引导作用,探索对单亲家庭子女弥补双亲之爱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 标签: 亲子之爱 上帝之爱 单亲家庭子女 情感教育
  • 简介:以10家IT企业的305名员工为被试,采用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分析策略,考察领导行为对员工创造的影响。变量中心的分析发现,变革领导行为和交易领导行为均显著正向预测员工创造。个体中心的分析发现,中变革/中交易与(中、低)被动结合的领导类型最为普遍,占全部领导的69.2%;无论被动放任行为高低,高变革与高交易行为组合领导下的员工创造最高,说明高变革和高交易领导行为的结合最有利于员工创造,领导类型对员工创造的影响主要由使用变革和交易这两种领导行为的程度所决定。

  • 标签: 变革领导行为 交易领导行为 被动放任领导行为 员工创造力
  • 简介:从团队创新内在动力视角出发,考察了群体潜能与团队绩效间的关系,并探索了转换型领导对该作用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群体潜能与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关系受到转换型领导的调节,高水平的转换型领导会增强两者的联系,低水平的转换型领导会减弱两者的联系。

  • 标签: 群体潜能 转换型领导力 团队创新绩效
  • 简介:当代中国社会,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新的媒体奇观。从文章、马伊琍婚姻风波事件涉及的主体和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参与、难以计数的网络跟帖、微博热评等来看,它确实形成了当下中国波及世界的一大媒体奇观,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家庭婚姻伦理文化的变动和亟待引导的状态。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审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贵和守孝"在当代语境中的传承和变异,剖析其对婚姻家庭的种种影响,批判封建婚姻伦理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局部领域的死灰复燃及其对道德、婚姻和家庭社会和谐的破坏,考量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内,重新构建和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婚姻伦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马事件” 媒体奇观 家庭婚姻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