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实践哲学面临了从劳动逻辑实践逻辑提升和转换的需要,以拯救易被化约于“劳动”之中的伦理一政治型“实践”范畴的独立地位。但这项工作必须自觉区别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实践”与“劳动”二分立场。马克思劳动概念中蕴含了属于它自身的伦理规范内涵,需要将这~伦理规范内涵释放出来,以完成向伦理一政治型实践范畴的过渡。

  • 标签: 劳动 实践 我思 反思
  • 简介:邓小平之所以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他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又遵循了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逻辑,即在问题导向中谋篇布局,在先易后难中逐步推进,在把握大局中坚定目标,在总结经验中开拓创新。邓小平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思维逻辑,即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世界视野和历史视野的关照,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鲜明领导风格和朴实文风的融合。

  • 标签: 邓小平 新道路 新理论 实践逻辑 思维逻辑
  • 简介:实践是一种具体、历史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的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的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的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的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一般性、永恒性的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在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的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的自悖性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的根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反对过分的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中的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 标签: 实践 逻辑 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
  • 简介: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实践概念的形成经历了自我意识活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感性的人的活动的长期逻辑嬗变。马克思从描述性的角度而非概念抽象的角度来阐释实践概念的本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不是用概念等抽象的东西来把握世界,而是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系统梳理马克思实践概念形成的逻辑嬗变历程,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实践 自我意识活动 主体的对象性活动 感性的人的活动
  • 简介:早在公元6000多年前,中国先人就创造了以爻卦为命题形式,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体系的辩证逻辑形式演绎系统。此后,又给出了爻辞和卦辞的语义解释系统。后来,又给出了《易经》的语义和语用解释系统。它自古至今,长盛不衰,成为中国的传统逻辑、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以互补结构整体思想的形式结构和推理有效式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数理辩证逻辑,是以易经逻辑为其辩证逻辑基础的,它又是易经逻辑的一致性扩大系统。它为实现易经逻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现代逻辑形式化方法。本文给出的易经逻辑形式公理系统DPA++就是其现代化形式公理系统。

  • 标签: 易经逻辑的形式演绎系统 中国的传统逻辑 数理辩证逻辑 易经逻辑的形式公理系统DPA++
  • 简介:中国社会的实践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是不可分割且相互交织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逻辑就是指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由此决定的实践需要的发展规律。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成功转换的角度,探讨以实事求是为理论硬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展开,力图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体系。

  • 标签: 实践逻辑 逻辑转换 逻辑起点 逻辑核心 逻辑体系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当代出场是资本创新逻辑的必然结果。在周期性危机中探索创新之路的资本不断变换自己的主导形态,从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不断重塑历史场景,造就新的资本拜物教,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的生产繁荣,实现推动历史的新的“伟大文明作用”。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就是资本创新的当代出场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的资本化、创利化的结果。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和以往一切资本功能一样,既有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面,同时也有“另类牵引”的消极作用。

  • 标签: 资本逻辑 文化逻辑 文化产业 文化资本 新全球化时代 历史场景
  • 简介:6月14—15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承办,重庆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逻辑学会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湖北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就逻辑教育与逻辑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

  • 标签: 逻辑教育 逻辑应用 四川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术 西南财经大学
  • 简介:6月19日在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召开,由重庆市逻辑学会主办,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承办。在过去50年中,使用数学方法(代数、模型论和证明论)研究非古典逻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方面,非古典逻辑在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和哲学中的应用成果丰硕。

  • 标签: 应用逻辑 重庆市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大学 数学方法 古典逻辑
  • 简介:6月8日在河北大学召开,由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共同主办,河北大学“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一级核心项目“哲学理论创新与应用”予以支持。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张燕京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作总结发言。

  • 标签: 现代逻辑 哲学逻辑 学术研讨会 数理逻辑 河北大学 专业委员会
  • 简介:生态文明虽然是对大工业资本时代在场方式的某种超越,但是背后仍然可能隐藏着资本创新逻辑的故事。在以大工业资本为主导地位的旧全球化时代,资本逻辑曾经是反生态的,资本疯狂逐利曾经是造就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然而,以后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新全球化时代,资本创新以各种节约型、高科技、生态化产业为主导,表现为一种生态资本主义。生态领域绝不是阻挡资本逻辑深度进入的天然屏障。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必将成为推动生态建设的强大历史动力;生态产业成为资本创新逻辑的必然产物。绿色资本主义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全球现实。深绿思潮是生态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态社会主义预言“生态是资本主义天然屏障”的判定是对资本创新逻辑的严重误读。但是,生态发展的最终目的与资本的生态逻辑之间依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对立。我们需要全面历史地重新反思生态文明与资本创新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

  • 标签: 生态的资本逻辑 资本的生态逻辑 批判
  • 简介:邓小平改善民生的逻辑包括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从理论逻辑上看,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基本要求;从现实逻辑上看,改善民生是立足我国社会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为改善民生,邓小平认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体制,为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物质、制度和政策支撑。邓小平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中蕴含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坚持重点突出与统筹兼顾辩证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这些思想方法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民生事业、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改善民生 基本逻辑 实践方略 思想方法
  • 简介:11月8~9日在湘潭大学举行,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湘潭大学哲学系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湖北大学、西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天津商学院、贵阳民族大学等全国部分高校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传统逻辑”、“法律逻辑和辩证逻辑”、“语言逻辑”、“逻辑教学”和“逻辑哲学”等多个主题进行交流与讨论,以期共同推进逻辑学研究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

  • 标签: 中国逻辑 学术年会 学会 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 湘潭大学
  • 简介:基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因此,两种逻辑的比较研究只有建基于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之上,才能对它们的异同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说明。墨家逻辑依托于先秦文化,亚里士多德逻辑依托于古希腊文化。两种文化有不同的特征和需求。不同文化的特征和需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逻辑。两种逻辑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目的与任务不同,逻辑特征不同,主导的推理类型不同,推理成分的分析不同,后续发展状况不同。

  • 标签: 墨家逻辑 亚里士多德逻辑 比较研究 逻辑传统
  • 简介: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大众民主(人民民主)的建设目标,并对于这种民主建设的逻辑、次序和策略等相关问题做出了努力的探索。延安时期毛泽东领导的边区民主建设是中国本土的一次民主操练,对于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关系的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民主建设 延安时期
  • 简介:本文主要对金岳霖先生20世纪20-40年代逻辑思想进行较全面的研究。金岳霖对传统逻辑进行了创造性的介绍和深刻的批评;对罗素、怀特海《数学原理》的逻辑演算作了全面介绍;另外金先生深入思考逻辑哲学问题,精辟而系统讨论逻辑演算,在我国最早讨论了逻辑的完全性、一致性和独立性。金先生堪称我国现代逻辑逻辑哲学的奠基人。

  • 标签: 金岳霖 逻辑思想 创造性 逻辑哲学 逻辑演算
  • 简介:<正>模态逻辑(modallogic)的出现,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态命题和模态三段论。但是,对亚氏模态逻辑的著述,后人长期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直到近现代,随着数理逻辑的发展,模态逻辑才重新受到重视。这主要是由于古典数理逻辑所讲的真值蕴涵(truthimplication)不反映命题之间意义上的必然联系,只是前件与后件真假关系的抽象,要反映命题之间意义上的联系,需提出一种新的蕴涵,在这种情况下,“严格

  • 标签: 模态逻辑系统 数理逻辑 亚里士多德 模态命题 模态三段论 真值蕴涵
  • 简介:对于逻辑是什么,有两种相互冲突的立场:当代哲学中流行的看法是逻辑是纯形式的,逻辑命题没有事实内容;而在弗雷格和哥德尔那里,逻辑是有关客观概念世界的科学。这两种观点都需要哲学立场的支撑,前者需要经验论或物理主义的立场,后者则预设了实在论或柏拉图主义。所以,流行的观点并不是哲学中立的,因此也不是更自然的或不可避免的。相反,弗雷格为数学奠定逻辑基础的努力,哥德尔成就逻辑学的伟大成果以及当代逻辑学家对连续统问题的研究都表明,实在论的立场总是能更好地解释逻辑学研究的实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把逻辑视为纯形式的观点,虽然看似自然而然,但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史和逻辑史上的一个误解。

  • 标签: 逻辑观 形式 哥德尔 弗雷格 概念论 休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