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因高效低毒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病虫害防治,但同时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结合青岛实际分析拟除虫菊酯对海洋环境,包括藻类、贝类以及鱼类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拟除虫菊酯造成的海洋环境问题提供理论依据。还根据拟除虫菊酯的结构性质、害虫抗性及气象条件等方面,指出其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规避措施,其中合理的农药混配可达到更好的杀虫效果,并降低对海洋生物的毒性。

  • 标签: 拟除虫菊酯 农药 绿化 青岛市
  • 简介: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因其高效、对哺乳动物低毒和易降解等特性已被广泛使用,目前对其生态毒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及内分泌干扰、发育和生殖毒性方面,而关于其免疫毒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了关注。文章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免疫毒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主要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综述了此类杀虫剂对不同生物的免疫毒性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同时总结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暴露与免疫相关疾病发生的关联,以期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免疫毒性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拟除虫菊酯 杀虫剂 免疫毒性 分子机制 免疫相关疾病
  • 简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生产车间下水道驯化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两株可同时降解联苯、甲氰、氯氰的高效菌株M6R9和M5R14,经鉴定为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aerogenes和缺陷假单胞菌Pseudomonasdiminuta。通过单一菌和混合菌对比实验,发现单一菌及混合菌对联苯、甲氰、氯氰的降解率均与接茵量(OD415nm)呈正相关,且降解过程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含联苯、甲氰、氯氰各100mg/L的基础培养基中,接菌量相同(单一菌OD415nm均为0.2,混合菌中M6R9和M5R14的OD415nm各为0.1),于30℃、pH7.0、180r/min下培养3d,发现混合菌对联苯、甲氰、氯氰的降解率分别比单一菌M6R9和M5R14提高2.5%、3.4%、2.3%和14.5%、14.6%、15.5%,半衰期分别缩短8.1、14.8、13.1h和40.3、50.7、46.4h,表明混合菌对联苯、甲氰、氯氰的降解存在协同作用,即混合菌可提高3种酯类农药残留的去除率。

  • 标签: 联苯菊酯 甲氰菊酯 氯氰菊酯 生物降解 混合菌
  • 简介:建立了芦笋及其制品中9种有机氯类与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芦笋样品用乙酸乙一环己烷混合溶液(1+1,V/V)提取,凝胶色谱净化,以弗罗里硅土小柱作为分离柱,经程序升温分离各组分,以峰面积外标法定量,能有效分离9种有机氯和5种拟除虫菊酯农药,消除基质干扰效果好。该法在0.01-0.10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回收率为78.3%,103.5%,相对标准偏差为4.1%。7.3%。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检出限分别为0.002mg/kg和0.005mg/kg。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国内外对农药残留限量的检测要求,为芦笋的出口提供技术保障。

  • 标签: 气相色谱 有机氯 拟除虫菊酯 芦笋
  • 简介:采用土柱淋溶法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三氟氯氰、联苯和高效氯氰在热带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砂土和壤土中的淋溶特性。结果表明: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砂土和壤土中主要残留于第1段土壤(0~5cm)中,且驻留量随土壤深度增大而减少。三氟氯氰、高效氯氰和联苯在砂土中的Ri值分别为52.86%、94.73%和83.19%,在壤土中的Ri值分别为54.70%、77.28%和55.33%,均大于50%。根据农药在土壤中的淋溶性等级划分标准,3种药剂均属于难淋溶农药,不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本研究结果可为热带地区土壤和地下水中农药污染修复提供参考。

  • 标签: 拟除虫菊酯类 土壤 淋溶特性 气相色谱 地下水污染
  • 简介: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的规定,测定了溴氟对7种环境生物的毒性。结果表明:其对鸟类、蜜蜂和蚯蚓的毒性较低;对鱼类属中等毒性;对B045类、藻类和家蚕属高毒性。由于溴氟用量少,在环境中降解快,因此在田间使用时对水生生物的实际危害要小得多,但要严格防止对邻近桑树的污染。

  • 标签: 杀虫剂 溴氟菊酯 环境生物 毒性 安全评价
  • 简介:控制释放剂是农药制剂新的发展方向,为了开发对生态与环境有益,储运安全性高,药效好,节省溶剂的高效拟除虫菊酯的控制释放制剂,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联苯的包合作用。采用液相法制备了联苯-β-CD包合物,并通过紫外光谱(UV)、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红外光谱(IR)及核磁共振(1HNMR)等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UV和DSC确定了包合物的形成,用等物质的量连续变化法确定了包合物中联苯与β-CD最大包合比为1:1;经IR和1HNMR分析推测:联苯-β-CD包合物是一种靠疏水作用和分子间作用力结合的超分子结构,包合过程未产生新化学键,包合作用对联苯的结构未产生影响,包合物是由联苯的苯环端从β-CD的较大端进入β-CD的空腔而形成的。

  • 标签: 联苯菊酯 Β-环糊精 包合物
  • 简介:<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渔业、农林、农牧)厅(局):茶叶是我国人民重要的生活资料,同时又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氰戊于80年代普遍用于茶叶生产中防治害虫,由于其乳油的含量和用药量高,在茶叶中的残留量明显高于其它酯类农药,大量茶叶样品检测结果表明,氰戊成为我国茶叶中残留检出率和超标率最高的农药之一。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限量规定得非

  • 标签: 氰戊菊酯 农药残留限量 茶叶样 茶树 超标率 用药量
  • 简介:为考察氯氰在茼蒿和油麦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6年在山西、山东、天津、安徽、云南和河南进行了氯氰在茼蒿和油麦菜上的规范残留田间试验。两种作物均包括6地的最终残留量试验和1地的消解动态试验。按照现行的蔬菜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测定的国家标准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氯氰在茼蒿和油麦菜上的消解动态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2d和1.8d。最后一次施药3、5和7d后,氯氰在茼蒿上的残留中值分别为1.64、1.19和0.89mg/kg,在油麦菜上的残留中值分别为0.84、0.50和0.28mg/kg。结合不同试验点试验期间昼夜平均气温发现,气温对氯氰在茼蒿和油麦菜上的残留量有明显影响。施药期间较低的气温下,氯氰在茼蒿和油麦菜上消解缓慢,残留风险明显增大。建议在实际生产中遇到低温天气应适当延长采收间隔期,另外在开展农药残留田间试验时应重视气象条件对残留试验结果的影响。

  • 标签: 氯氰菊酯 茼蒿 油麦菜 消解 残留
  • 简介:为评估被用作白蚁预防药剂的毒死蜱和氰戊在土壤中的移动性,采用平衡吸附法和薄层层析法分别测定了两种农药在浙江宁波地区的东钱湖土(粉砂质壤土)、青岭土(粉砂质壤土)和象山土(粉砂质黏壤土)3种土壤中的吸附常数(Kd)和迁移率(Rf)。结果表明,两种供试药剂在东钱湖土中的吸附等温线线性化程度均较高,而在青岭土和象山土中的吸附等温线均近似于“L”型。从Kd和有机质吸附常数K∝的数值看,氰戊在土壤中的吸附作用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因素影响,而毒死蜱的吸附并非只受土壤有机质因素的影响。毒死蜱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Kd和Rf值均高于氰戊。这表明由Kd值推测不同农药在土壤中的相对移动性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毒死蜱和氰戊在3种土壤中的Rf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东钱湖土〉青岭土〉象山土;而Kd值由大到小顺序为象山土〉青岭土〉东钱湖土。对Kd和Rf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1)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在决定Kd和Rf值中所起的作用相互重叠;2)土壤有机质含量(或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和土壤黏粒含量是影响Kd和Rf值的关键因素,而土壤pH值对于Kd和Rf值无决定性影响。

  • 标签: 毒死蜱 氰戊菊酯 吸附 迁移 土壤
  • 简介:用近红外(NIR)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了敌杀死乳油中有效成分溴氰含量的快速检测。通过比较敌杀死乳油与常用溶剂的近红外光谱,确定了乳油中使用的溶剂为二甲苯。在敌杀死乳油中加入二甲苯或溴氰原药来配制不同浓度的校正集,采用PLS建立了有效成分溴氰的分析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校正标准差(SEC)、交互验证参差均方根(RMSECV)值分别为0.9999,0.013和0.022。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准确测定商品农药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溴氰制剂的现场、在线分析。

  • 标签: 近红外光谱 农药制剂 偏最小二乘法 分析 溴氰菊酯
  • 简介:为了全面评价乙氰对鱼类的安全性,本实验研究了鲤鱼在不同浓度乙氰0.685、1.39、2.78、5.56mg/L(96hLC50的1/80、1/40、1/20、1/10)下曝露60d实验中,其行为、生长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所受到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乙氰0.685、1.39mg/L处理对鲤鱼生长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20d后2.78和5.56mg/L处理对鲤鱼生长的影响差异性显著(P<0.05);2.78和5.56mg/L处理组鲤鱼的行为和摄食受到一定影响,后期很少摄食,游动缓慢;5.56mg/L处理对鲤鱼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差异性极显著(P<0.01),2.78mg/L浓度组到染毒后期影响差异性显著,0.685mg/L处理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中毒鱼血红蛋白(Hb)量和红细胞(RBC)数量减少,表现出贫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升高;Na+浓度降低,表现为高血钾和低血钠症.高浓度试验组鲤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对照组间存在着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5.56和2.78mg/L处理组在实验结束时死亡率各为30%和20%.实验结果表明,鲤鱼长期曝露于较低浓度的乙氰药液中,其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均会受到一定影响.

  • 标签: 乙氰菊酯 鲤鱼 亚慢性毒理 血液生理生化
  • 简介:借鉴昆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方法,在田间网笼中比较了棉铃虫三氟氯氰抗性,敏感品系及其杂交F1代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和净增殖率(R0)指标。结果表明:在田间自然状态下,抗性品系的每头雌蛾平均产卵量,卵孵化率和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314粒,20.1%和22.9天,敏感品系分别为438粒,28.8%和19.0天,两品系间差异显著,说明抗性品系在这些特征上存在较明显的不利性,F1代的幼虫发育历期介于抗性和敏感品系之间,与敏感品系相比,抗性品系的相对适合度为0.46,杂交F1代为1.46。

  • 标签: 棉铃虫 三氟氯氰菊酯 抗药性 田间适合度 种群 杀虫剂
  • 简介:基于2007-2008年浙江省市场销售农产品中毒死蜱和氯氰残留的监测数据及浙江不同人群的各类食物摄入量和体重数据,采用分布点评估的方法,评估了浙江省20个不同年龄、性别组人群毒死蜱和氯氰的长期膳食暴露风险水平。结果表明,浙江省不同年龄、性别组人群毒死蜱长期膳食暴露带来的慢性风险仍控制在较低水平范围内,只有当长期食用毒死蜱残留超过监测资料中的99th百分位点值(蔬菜、水果和大米分别为0.395,0.165和0.011mg/kg)的食物时,才可能产生不可接受的较大风险。而氯氰的膳食暴露风险更低,即使长期持续食用的果蔬产品中氯氰残留都达到监测资料中的最大残留值(蔬菜和水果分别为1.830和0.519mg/kg),其膳食暴露风险仍属于可接受水平。对膳食暴露的贡献率分析结果显示,蔬菜类食品仍是浙江居民毒死蜱和氯氰膳食暴露的主要来源,控制蔬菜[特别是青菜(greengrocery)、芹菜(celery)和白菜(Chinesecabbage)]中毒死蜱和氯氰残留是降低这2种农药膳食暴露风险的关键。

  • 标签: 膳食暴露 风险评估 毒死蜱 氯氰菊酯 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