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直径压头对e.max全瓷冠抗折强度及失效模式的影响。方法20个e.max全瓷冠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直径为4mm、10mm的压头进行抗折试验,记录试件的抗折载荷值.体视显微镜观察其失效模式。结果两组试件抗折载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试件破坏局限于修复体,可见加载区域的锥状裂纹及起于黏结界面的放射状裂纹;B组试件由近远中向裂为两瓣.伴有基牙的损伤。结论不同直径压头对全瓷冠抗折载荷及失效模式均有影响。大直径压头加载时,冠的抗折载荷值大于小压头加载;小直径压头加载时,其折裂模式与临床全瓷冠的失效模式相似。

  • 标签: 牙瓷料 修复体 失效分析 失效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牙美容修复中应用E-max全瓷贴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前牙美容修复患者作为对象,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甲组与乙组,每组各50例。甲组采取In-Ceram修复,乙组采取E-max全瓷贴面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乙组修复美观、色泽以及满意率均优于甲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ax全瓷贴面应用于前牙美容修复色泽美观,患者的满意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前牙 美容修复 E-max 全瓷贴面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max高嵌体用于后牙大面积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后牙大面积缺损患者156例,根据根管治疗后修复方式分为全冠修复组(74例)和E-max高嵌体修复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修复前后牙龈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修复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修复满意度。结果修复后,两组牙龈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与修复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前和修复后,全冠修复组牙龈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与E-max高嵌体修复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E-max高嵌体修复组修复优良率(96.34%,79/82)高于全冠修复组(89.19%,55/74),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E-max高嵌体修复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44%,2/82)低于全冠修复组(14.86%,1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2,P=0.005)。E-max高嵌体修复组修复满意度(97.56%,80/82)高于全冠修复组(89.19%,6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冠修复和E-max高嵌体修复对后牙大面积缺损患者的修复疗效相当,但E-max高嵌体修复后患者满意度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易被患者选择和接受。

  • 标签: 根管治疗术 E-max高嵌体 全冠修复 后牙大面积缺损
  • 简介:目的:测定B、C、D色系IPSE.max牙本质瓷的无限光学厚度。方法:制作直径为13mm,厚度为1.0,1.5,2.0,2.5,3.0,3.5,4.0,4.5,5.0,5.5,6.0mm的IPSE.maxB1、B2、B3、B4、C1、C2、C3、C4、D2、D3、D4色号的盘状牙本质瓷试样,应用美能达CM-5分光测色计测试E.max牙本质瓷在标准黑、白背景条件下的色差值(ΔE),利用拟合回归方程计算出ΔE等于1.5时各色号牙本质瓷的厚度值。结果:B色系牙本质瓷的无限光学厚度值(ΔE=1.5)为3.046-3.692;C色系为2.680-2.799;D色系为2.429-2.766;11个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范围在0.944-0.988,拟合度良好。结论:相同厚度的条件下,随着色号增高,色差值逐渐减小,遮色能力逐渐增强。相同色号的条件下,随着厚度增加,色差值逐渐减小,遮色能力逐渐增强。

  • 标签: 色系 牙本质瓷 无限光学厚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3D-MAX补片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顺德区龙江医院用3D-MAX补片行TAPP手术18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1年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2±15)min/侧,术后阴囊血肿5例(2.8%),局部血清肿15例(8.3%),腹壁戳口感染1例(0.5%),术后24h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为(2.4±1.2)分,术后48h平均VAS评分为(1.5~0.8)分,术后1年无复发患者。结论3D-MAX补片行TAPP手术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后不适。

  • 标签: 腹股沟 疼痛 手术后 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椅旁CAD/CAM IPS e.max CAD高嵌体修复后牙冠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病例,并观察其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在临床上随机选择120例已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的后牙,牙体组织大面积缺损,用椅旁 CAD/CAM 进行蓝瓷高嵌体直接修复。制作完成后用BISCO光固化全瓷粘结套装粘结高嵌体。在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改良美国公共卫生服务评价体系(USPHS)对蓝瓷高嵌体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在120颗患牙中,高嵌体修复后牙根管治疗后牙体大面积缺损成功率为98%,回访前3,6个月所有病例均较成功,在修复体密合性好,边缘未着色,未见修复体有折裂、脱落及未发生继发龋。12个月回访时其中1例发生修复体脱落,1例嵌体邻面出现牙龈乳头炎,均未发生嵌体本身折裂。根据病例短期随访,目前本研究结果,CAD/CAM蓝瓷高嵌体能够恢复患牙的解剖形态,固位良好,边缘密合及邻接关系。能够达到临床所需的抗压强度。

  • 标签: CAD/CAM IPS e.max CAD 高嵌体
  • 简介:摘要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中,是病理诊断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辅助手段。早期免疫组化多采用手工操作,大量涉及手工染色的步骤,增加了系统误差的可能性,随着IHC临床应用和需求的增长,IHC实验标准化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 标签: 免疫组化 全自动 手工操作
  • 简介:目的:旨在调查一般成年人群自我评估的面部皮肤敏感发生率及其不同模式,以及与性别和日光敏感度的关系。方法:用标化11项调查表调查人们在过去一年间的过敏反应经历。这些问题探讨了皮肤敏感的不同模式:模式Ⅰ(与血管反应相关的颜面潮红),模式Ⅱ(对特定环境条件产生的皮肤反应),模式Ⅲ(接触某种物质后出现皮肤反应),针对女性的模式Ⅳ(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皮肤发疹)。附加项目同时针对女性和男性,包括日光敏感度。问卷调查在与“SupplémentenVitaminesetMinérauxAntioxydants”(SU.VI.MAX)队列有关的一个大样本中年人群中进行。结果:61%女性(n=5074)和32%男性(n=3448)自我报告有敏感性面部皮肤,并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降低。在同年龄组中,女性发生模式Ⅰ、Ⅱ、Ⅲ的几率(分别为78%,72%和58%)高于男性(分别为56%,48%和28%)。绝经前女性发生模式Ⅳ的几率为49%,而修须后男性为41%。日光敏感被认为是皮肤敏感度的主要因素。因素分析显示皮肤白晰的个体常发生与模式I相关的反应;皮肤发红和烧灼感与特定的环境条件相关(模式II)。结论:皮肤敏感是常见问题,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与男性和女性性别相关。

  • 标签: 面部皮肤 光敏感度 自我报告 成年人群 队列 MAX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MAX基因关联蛋白A(MGA)、磷酯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γ基因(PIK3CG)基因突变与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6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检测其癌组织中DNMT3A、MGA、PIK3CG基因突变,分析DNMT3A、MGA、PIK3CG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46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DNMT3A基因突变阳性37例(7.91%),MGA基因突变阳性25例(5.34%),PIK3CG基因突变阳性19例(4.06%);年龄、性别、吸烟情况、肿瘤直径、病理类型不同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DNMT3A、MGA、PIK3CG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不同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DNMT3A、MGA、PIK3CG基因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MT3A、MGA、PIK3CG基因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OS、PFS显著低于DNMT3A、MGA、PIK3CG基因突变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0.05)。结论DNMT3A、MGA、PIK3CG基因突变与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预后明显相关,发生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较高、预后较差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DNMT3A、MGA、PIK3CG基因突变率越高。

  • 标签: DNA甲基转移酶3A MAX基因关联蛋白A 磷酯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γ基因 基因突变 老年 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