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行为抑制激活系统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考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2019年5~6月,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行为抑制激活量表,对天津市6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4.0以及PROCESS宏程序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1)大学生网络成瘾[(2.73±0.63)分]与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均呈负相关[客观支持:(11.06±4.19)分,r=-0.35,P<0.01;主观支持:(22.14±4.26)分,r=-0.25,P<0.01;支持利用度:(8.22±2.26)分,r=-0.33,P<0.01],与行为抑制[(2.58±0.53)分]和激活系统[(2.55±0.43)分]呈显著正相关(r=0.63,0.53,均P<0.01)。行为抑制激活系统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β=0.48,0.17,P<0.01)。(2)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在行为抑制系统行为激活系统和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之间起调节作用(β=0.08~0.16,均P<0.05),其中客观支持的调节作用最大,支持利用度次之。结论行为抑制激活系统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而社会支持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 标签: 行为抑制系统 行为激活系统 网络成瘾 社会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PM2.5暴露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以空气污染、细颗粒物、儿童、学生、儿童行为、神经行为、注意力、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不良行为为中文关键词,以air pollution、fine particulate matter、particulate matter、PM2.5、children、student、behavior、autism、attention、inattention、neurobehavior、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ASD为英文关键词,分别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表的有关PM2.5与儿童行为问题关联的相关文献。检索时段截至2019年11月,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纳入标准包括研究的暴露因素为PM2.5;研究结果包括行为障碍及相关疾病;纳入文献的语种为中文、英文;原创研究论文;病例对照、队列或横断面研究。排除标准包括动物实验;重复报告;综述类文章;研究暴露因素不包括PM2.5;儿童自伤和违法等行为。最终纳入25篇文献。结果纳入的25篇文献中,12篇研究讨论PM2.5暴露与儿童行为障碍疾病的关系,13篇探讨PM2.5暴露与儿童异常行为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有5篇。根据研究设计分为出生队列研究(15个)、横断面研究(5个)、病例对照研究(5个),我国主要采用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提示,PM2.5暴露会增加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既存在短期效应也存在长期效应。短期暴露于PM2.5易引起轻度的儿童异常行为,长期暴露可能加重儿童行为障碍疾病的发生风险。胎儿期和婴幼儿期可能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关键暴露窗口。结论PM2.5暴露与儿童行为问题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开展纵向队列研究增强细颗粒物污染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因果关系论证。

  • 标签: 儿童 行为 细颗粒物
  • 简介: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家庭问题普遍存在,是目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性格等方面。心理行为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应采取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家庭综合教育模式进行干预。

  • 标签: 心理行为问题 农村 留守儿童 系统家庭 综合教育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对肿瘤患者失眠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CBM和CNKI数据库,搜集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治疗肿瘤失眠患者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共1 326例患者,其中,CBT-I组741例,对照组5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BT-I组主观入睡潜伏期(MD=-10.69,95% CI=-14.91~-6.48)、主观入睡后觉醒时间(MD= -13.68,95% CI=-19.36~-8.00)、失眠严重程度(SMD=-1.27,95% CI=-1.98~-0.56)及睡眠质量评分(SMD=-0.72,95% CI=-0.90~-0.53)低于对照组,CBT-I组主观睡眠效率(MD=6.98,95% CI=5.00~8.96)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T-I组及对照组主观总睡眠时间(MD=2.59,95% CI=-10.43~15.61)、客观入睡潜伏期(MD=-2.66,95% CI=-5.68~0.35)、客观入睡后觉醒时间(MD=-2.89,95% CI=-8.48~2.70)、客观总睡眠时间(MD=-15.26,95% CI=-31.80~1.28)及客观睡眠效率(MD=0.92,95% CI=-0.79~2.62)、焦虑评分(SMD=-0.19,95% CI=-0.46~0.08)、抑郁评分(SMD=-0.19,95% CI=-0.46~0.07)及生活质量评分(SMD=0.13,95% CI=-0.06~0.3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BT-I对肿瘤失眠患者睡眠有一定疗效,不仅改善主观入睡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且减轻失眠严重程度及疲乏程度;但对客观睡眠参数、焦虑、抑郁、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受纳入研究质量等限制,本研究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予以验证。

  • 标签: 肿瘤 认知行为治疗 失眠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行为激活疗法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0例SCI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行为激活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SAS)、抑郁(SDS)及功能状态(FIM)。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FIM均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的SAS、SDS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 标签: 脊髓损伤行为激活疗法 焦虑抑郁 功能状态
  • 简介:摘要中药可抑制肺癌干细胞(LCSCs)增殖、侵袭、迁移及耐药蛋白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延缓自我更新,还能通过干预其生态位、免疫微环境及有氧糖酵解等多途径发挥抗肿瘤效应,其中涉及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CD133、CD44、ALDH及ABCG2等,而相关的信号通路有Wnt/β-catenin、Hedgehog、Notch等。中医药干预LCSCs的研究总体偏少,多集中在基础研究,且选取的实验指标重复率高,涉及的细胞类型与信号通路较少;临床试验相对缺乏,欠缺与基础实验有机衔接。今后还需提高研究质量,并深入研究具有抗肺癌干细胞效应的中药,以推动肺癌的精准化治疗。

  • 标签: 肺癌干细胞 中药 生物标志物 信号通路 综述
  • 简介: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基于移动技术和微信平台建设掌上智慧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移动医疗对患者就医行为和医院管理带来的影响及变化,为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后续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移动医疗 就医行为 医院管理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简介,分析了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功能,总结了用电检查工作中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旨在发挥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作用,促进用电检查工作的高效开展,提升供电企业的效益。

  • 标签: 计量自动化 用户窃电 发现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我国当前遏制卫生腐败行为的政策措施并评价政策实施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和ProQuest数据库中截至2021年1月发表的卫生腐败行为相关文献。同时,通过参考文献、咨询专家、检索政府官方网站、利用搜索引擎等方式收集更多会议资料、新闻、报刊、微信短文视频等文献。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运用主题综合的资料整合方法,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主题信息,对比归类主题并形成整合性观点。结果共纳入147篇文献,涉及到的卫生政策有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集中招标采购和带量采购、"两票制"、院务公开和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医德考评制度和不收不送"红包"协议,上述政策措施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腐败行为有遏制效果,但某些腐败行为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结论研究中总结的5类政策干预有效控制了药品、耗材和器械相关的腐败高发点、引导约束了行为主体的趋利行为。更强有力的腐败措施应该整合进宏观的医疗体制改革中,与机构补偿和运行机制改革结合,与医务人员激励制度结合、与现代多元化治理改革结合;同时,腐败领域的研究需要更整合地视角、关注多层面医改政策对腐败治理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关注更多类型的腐败行为、多样化研究方法,以提供更实用的政策支持。

  • 标签: 腐败 卫生医疗 政策措施 系统综述
  • 简介:【摘要】消化系统癌症高危人群重在预防,该人群的预防主动行为十分重要,本文通过讲述主动行为概念,针对消化系统癌症高危人群,提出癌症预防行为方式,提高消化系统癌症预防水平,为我国医务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的消化系统癌症高危人群的预防指导提供依据。

  • 标签: 消化系统 癌症 高危人群 主动行为
  • 简介:目的:发展一种通过三维形态学参数评价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新方法。方法:将采集的12名健康志愿者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均分为二份,一份加入200μmol/L乙酰水杨酸(ASA)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份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血小板进行洗涤纯化。将纯化血小板加入Ⅰ型胶原蛋白修饰的反应池中在静态条件下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通过形状测量激光显微系统观察分析形成的血小板聚集体三维形态。同时,通过光透射浊度法(LTA)分析血小板功能。结果:本技术可在无标记情况下获取血小板聚集体的形貌、高度及三维形态图像数据,并可量化血小板聚集体的体积参数;ASA处理能明显改变血小板聚集体的三维形态学特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小板聚集体体积显著降低(t=8.97,P<0.01),而横截面积改变不显著(t=1.9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体体积截断值为1395μm3时鉴别ASA抑制功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75%,其准确度和灵敏度均优于LTA方法测试的聚集度参数。结论:本研究建立的ASA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三维形态学分析方法将为后续研究和临床评价ASA抗血小板聚集效应提供新的分析策略。

  • 标签: 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三维形态 Ⅰ型胶原蛋白 血小板聚集体体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移动健康管理系统对冠心病患者饮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19年6月—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AS软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最终干预组68例,对照组66例完成研究。干预组接受移动健康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均随访至出院后1个月。比较两组的低盐少油饮食的患者比例,食用盐、食用油、主食、蔬菜、水果、鱼虾、禽肉、蛋类摄入量达标情况,BMI及血压的差异。结果1个月随访时干预组低盐少油饮食、盐摄入量、油摄入量及蔬菜摄入量达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的BMI和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动健康系统能够有效提高低盐少油饮食的患者比例,改善冠心病患者食用盐、食用油及蔬菜摄入量达标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延长干预时间,进一步探讨移动健康的长期干预效果,充分发挥移动健康在冠心病患者出院后持续行为管理中的作用。

  • 标签: 移动健康 冠心病 饮食 行为
  • 简介:正常人的睡眠呈周期性.每个周期由非快速眼球运动(Non-rapidEyeMovement,NREM)睡眠及其随后的快速眼球运动(RapidEyeMovement,REM)睡眠组成.通常每晚有3~5个这样的NREM/REM睡眠周期.正常人REM睡眠期有三个特点:1)低电压混合频率脑电波;2)快速眼球运动;3)低下颏肌电张力.

  • 标签: 快速眼球运动 睡眠行为 神经系统疾病 睡眠周期 正常人 周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认知行为干预在心脏介入术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60例心脏介入术患者观察系统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患者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入组,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化护理,观察组联合系统认知行为干预,观察两组并发症,对比其自我效能和情绪状态。结果: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8.43±1.23)分,SAS和SDS评分分别是(18.46±2.53)分、(19.42±4.23)分,数据结果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系统认知行为干预 心脏介入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抑郁障碍患者合用艾司西酞普兰以及行为激活疗法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同期观察组联合应用艾司西酞普兰以及行为激活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施治前HAMD、GQOLI-74量表评分2组横向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横向对比GQOLI-74评分为观察组更高,HAMD评分为观察组较低P<0.05;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74%,对照组为78.95%,P<0.05。结论:对于抑郁障碍患者联合应用艾司西酞普兰以及行为激活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升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

  • 标签: 抑郁障碍 艾司西酞普兰 行为激活疗法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抑郁障碍患者通过合用艾司西酞普兰及行为激活疗法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及行为激活疗法治疗。结果:施治前 HAMD抑郁评分2组横向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横向对比HAMD抑郁评分为观察组较低P<0.05。结论:对抑郁障碍患者合用艾司西酞普兰及行为激活疗法能够取得更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更好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 标签: 抑郁障碍 艾司西酞普兰 行为激活疗法 价值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基于电话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失眠症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PsycINFO、TheCochraneLibrary(2015年7期)、CBM和CNKI数据库,搜集基于电话的CBT治疗失眠症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7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共32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结束时,与等待组相比,基于电话的CBT组患者的入睡潜伏期更短[MD=–30.31,95%CI(–40.41,–20.22),P〈0.00001]、入睡后觉醒时间更短[MD=–15.59,95%CI(–24.09,–7.09),P=0.0003]、睡眠效率更高[MD=11.02,95%CI(7.87,14.18),P〈0.0000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总睡眠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3.45,95%CI(–37.01,63.92),P=0.60]。结论基于电话的CBT对失眠症具有较好疗效,是失眠症治疗的有效手段。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予以验证。

  • 标签: 失眠症 认知行为治疗 电话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院随访对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735例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出院患者实施电话随访。结果增进了护患关系,接近护患距离,取得患者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信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复诊率。结论出院随访提高了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遵医行为

  • 标签: 出院随访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遵医行为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患病行为的影响。方法8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按循征护理的方法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采用行为问卷(IBQ)对2组患者的基础和终末患病行为进行评分。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基础评定时各个因子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终末评定时2组在因子的得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患病行为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患病行为 心理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