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8 个结果
  • 简介:以乌拉坦麻醉猫膈神经放电及肋间外肌放电为指标(可分别反映延髓呼吸中枢背侧组DRG和腹外侧组VRG的活动),观察3-(2′,2′,2′-苯基环戊基羟基乙氧基)奎宁环(PCHE)对抗敌敌畏(DDVP)的呼吸中枢抑制作用,椎动脉(iva)注射DDVP2mg,膈神经放电立即被抑制,继之肋间外肌放电也抑制或先短暂兴奋再抑制,再于椎动脉注射阿托品0.2mg,仅少数动物(1/3)的肋间外肌放电开始恢复,当加大剂量至0.25mg时,部分动物的两种放电才恢复(2/6)。注射PCHE0.2mg,可使大部分动物(5/6)的两种放电同时恢复,提示DDVP优势影响DRG,阿托品对VRG的作用要比DRG明显,PCHE对DRG及VRG均有较强的作用;PCHE在低于阿托品剂量就可产生更强的对抗DDVP所致的呼吸中枢抑制作用。

  • 标签: 敌敌畏 阿托品 抗胆硷药 膈神经 肋间外肌 呼吸抑制
  • 简介:本文以咖啡酸苯乙酯为先导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1E)-2-(3',4'-二羟基苯基)乙烯磺酸苯酯类化合物作为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药物,并对其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活性评估,结果表明将咖啡酸苯乙酯的羧酸酯结构替换成磺酸酯结构后,在LPS诱导BV2细胞产生炎症测定药物神经保护活性的模型中,化合物的活性没有明显提高在过氧化氢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测定药物神经保护活性的模型中,所合成的化合物神经保护作用与咖啡酸苯乙酯处于同一水平。

  • 标签: 咖啡酸苯乙酯 乙烯磺酸苯酯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 目的:建立克霉唑乳膏中已知杂质二苯基-(2-氯苯基)甲醇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检测产品二苯基-(2-氯苯基)甲醇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克霉唑乳膏成品中有关物质二苯基-(2-氯苯基)甲醇的含量,色谱柱为C18(4.6mm×250mm,5μm),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70:30)(用10%磷酸调节pH值至5.7〜5.8)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柱温:32℃,检测波长:215nm。结果:该HPLC法可准确检测出克霉唑乳膏中已知杂质二苯基-(2-氯苯基)甲醇的含量。二苯基-(2-氯苯基)甲醇在0.408~3.060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好(相关系数r=0.9999),线性方程为y = 57987x + 145.12;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100.8%和101.2%,RSD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XXX注射液中包装材料浸出物抗氧剂1010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用Poroshell 120 EC-C18为固定相,以乙腈-水(含0.1%冰乙酸)为流动相的梯度洗脱,以280nm的波长,300nm的参比波长的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抗氧剂1010,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分别在1.835~45.001μg/ml和0.601~7.700μg/m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在低、中、高三个加标浓度下的回收率分别为100.90%~106.57%和99.64~107.62%,精密度RSD(n=6)分别为0.34%和0.96%。在XXX注射液药包材中抗氧剂1010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的检测限分别为0.915μg/ml、0.302μg/ml。

  • 标签: 抗氧剂1010 3-(3 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 药包材相容性 浸出物,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摘要:环糊精是由葡萄糖残基形成的环式低聚糖,其内部疏水、外部亲水的特殊结构能够与大部分脂类分子形成复合物。羟丙基-β-环糊精是三种母体环糊精中β-环糊精的衍生物,相较于母体β-环糊精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以及会产生溶血等现象,羟丙基-β-环糊精可以形成无定形混合物,这大大提高了在水中的溶解性,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羟丙基-β-环糊精的结构及特性、安全性,了解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 标签: 羟丙基β环糊精 特性 药剂学应用
  • 简介:病例:患者,女,58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身体乏力,到我院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长期自服羟基脲1.5g,日2次化疗。近两年患者慢性进行性出现面部、双手皮炎、四肢皮肤色素沉着,干燥脱屑,口腔溃疡,食欲减退,近3个月口腔溃疡逐渐加重,

  • 标签: 羟基脲 烟酸缺乏症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皮肤色素沉着 口腔溃疡 面色苍白
  • 简介:羟基乙酸是一种简单的聚酯,它具有优异的可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是一类较重要的医用高分子材料.本文综述了聚羟基乙酸的一些性能的特点,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标签: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 聚羟基乙酸 生物降解性
  • 简介:1.病历简介患者,女,10岁.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2月来就诊.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给予口服羟基脲0.5g,每日3次.3d后患者出现全身瘙痒,并出现全身出血性皮疹,皮疹为0.5~1.0cm直径大小,分布广泛,稍高于皮肤,圆形或椭圆形,鲜红色,压之不褪色,表面有抓痕.予塞庚啶2mg,每日3次,口服.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羟基脲 过敏性药疹
  • 简介:人体内细胞的正常代谢及致癌物的活化代谢均可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oxygenspecies,ROS),ROS在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量的ROS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及正常免疫功能,一但过量的ROS在细胞内积聚,则会影响核酸结构和代谢,引起DNA损伤。

  • 标签: 8-羟基脱氧鸟苷 DNA 氧化损伤
  • 简介: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硬组织修复材料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在肿瘤的治疗及诊断方面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标签: 纳米 多晶型磷灰石 肿瘤 治疗 诊断
  • 简介: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L.)为菊科植物干燥的花。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是传统的活血化瘀类中药。红花中明确的化学成分有200多种,主要含色素、黄酮类化合物、酚酸、脂肪酸、挥发油、多炔及其他成分。色素主要包括红色素和黄色素,红花黄色素是其主要的水溶性成分,属于查耳酮类化合物。

  • 标签: 羟基红花黄色素A 分离纯化 含量测定 剂型 药动学 药理作用
  • 简介:背景: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空间结构及硬度等物理特性非常接近天然骨基质,但由于早期工艺技术问题导致其孔隙及降解性存在一定问题。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与羟基磷灰石修复大鼠胫骨离断性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制作左侧胫骨5mm离断性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羟基磷灰石复合体,细胞组于骨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术后2,8,12周时,X射线检测缺损区骨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成骨情况,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修复区域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新生骨痂覆盖整个缺损区且形成明显的桥接,材料大部分已降解,可见大量的骨样组织并形成小梁,已形成板层骨样结构,Ⅰ型胶原蛋白大量表达;对照组骨缺损处骨痂形成增多,断端整合性不佳,有骨质硬化现象,仍然有较多材料未降解,可见骨小梁样结构,亦有板层骨结构,Ⅰ型胶原蛋白大量表达,但弱于实验组;细胞组、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未见骨性修复,Ⅰ型胶原蛋白弱表达。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促进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羟基磷灰石。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羟基磷灰石 支架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水凝胶(PLGA-PEG-PLGA)装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方法配制20%wt(wt)的PLGA-PEG-PLGA水凝胶溶液装载VEG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其体外的药物释放曲线。Wistar大鼠[雄性,上海斯莱克公司,5周龄,体重(200±20) g]左下肢股总、股浅动脉及隐动脉结扎并离断切除其动脉分支。建模成功的20只Wistar大鼠通过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Gel/VEGF组、Gel组、VEGF组、生理盐水的Control组,每组5只。术后第1天在缺血下肢腓肠肌分别肌注200 μl的Gel/VEGF、Gel、VEGF、生理盐水。用Moor LTD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别记录各分组0、1、3、7、10、14 d的大鼠双下肢血流灌注情况。实验结束后处死Wistar大鼠并取双侧下肢腓肠肌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荧光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载有VEGF的PLGA-PEG-PLGA水凝胶在体外释放VEGF达9 d左右。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析Gel/VEGF、Gel、VEGF、Control组在14 d后的血流灌注比为(87.61±4.30)%、(64.70±2.10)%、(66.92±2.70)%、(60.41±3.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372,P<0.01)。结论PLGA-PEG-PLGA作为缓释材料装载VEGF对大鼠缺血下肢血流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下肢缺血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 血管新生 药物缓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羟基磷灰石在眼部整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出本科室的 92例眼部整形手术患者,均应用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手术治疗,按照不同植入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6例,对照组行自体巩膜壳内 I期植入,观察组行双层巩膜帽覆盖义眼台肌锥内 I期植入,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对照组的优良率是 82.6%,观察组是 93.5%,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对比差异显著( P< 0.05);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 15.2%,观察组是 6.5%,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对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羟基磷灰石在眼部整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双层巩膜帽覆盖义眼台肌锥内 I期植入可明显改善眼球活动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行。

  • 标签: 羟基磷灰石 眼部 整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羟基磷灰石在口腔领域尤其在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内科中的应用进展,综合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在根管充填研究动态,展望其在口腔材料领域的潜在发展。方法由第一、二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EBSCOhost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1992/2007相关文献,检索词为“Hydroxyapatite,Nanometer”,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1995/2007相关文献,检索词为“羟基磷灰石,纳米”,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纳入标准内容与羟基磷灰石的结构、改性研究、生物学特性以及在口腔医学领域有关。排除标准较陈旧和重复研究。结果共收集到276篇相关文献,纳入30篇完全符合要求的文献,其中9篇介绍纳米羟基磷灰石在口腔颌面外科及口腔内科的临床应用;21篇关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基础研究,包括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抗菌性及其在组织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资料综合纳米复合羟基磷灰石由于与天然骨无机结构相似生物相容性极好,有骨诱导性,对骨缺损的修复起到了关键作用,纳米特性减少了根管充填后的微渗漏,纳米羟基磷灰石和一些抑菌/抗菌制剂复合的新型纳米复合羟基磷灰石有良好的抑菌/抗菌性,对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治疗起到了良好效果。结论新型纳米复合羟基磷灰石符合生物材料细胞毒性要求,按毒性剂量分级属无毒级,无致热原性、对皮肤无刺激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细胞黏附性和抑菌/抗菌性,有望在口腔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纳米 羟基磷灰石 口腔
  • 简介: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2例(32眼),其中外伤眼球破裂15例,青光眼绝对期5例,眼球萎缩9例,球内容物刮除术后3例(分别为术后7、5、4年),均行球内容物刮除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结果:术后1d内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眼睑水肿,28例术后反应轻,4例患眼同侧头痛,给予对应治疗,2d后均缓解。结膜水肿7~10d消退,术后随访1~5年,无一例排斥反应,双眼外形对称,眼球的活动度好,结膜愈合良好,无巩膜暴露及义眼台脱出。结论:球内容物刮除羟基磷灰石义眼台一期植入,并发症少,眼球活动度好,眼部外观对称,可达到美容效果。

  • 标签: 羟基磷灰石义眼台 眶内植入
  • 简介:目的探讨眼球摘除或眼内容剜除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临床应用。方法眼内容剜除,后巩膜开窗,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巩膜腔或肌锥内,分层紧密缝合巩膜、筋膜及结膜。结果2例2眼义眼台轻度外露,观察随访半年无发展,后行羊膜移植后愈合,其余21例21眼均无结膜裂开及义眼台外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眼内容剜除后一期植入义眼台于巩膜腔或肌锥内,术中充分降低巩膜、筋膜及结膜的张力,并紧密分层缝合是降低和预防结膜裂开,义眼台外露、脱出的关键。

  • 标签: 眼内容剜 除羟基磷灰石 义眼台植入 眼窝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