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在书法界.罗杨是一位矢志不愈继承传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是在学习继承古典书法的基础上开花结果的.他继承了传统文人书法的衣钵,“以文养书.以书化境”。在深刻观照古代文人精神的同时融入了时代审美意境,他以传统文化作为磨刀石.磨出了自己的书法风貌。

  • 标签: 书法家 古代文人 传统文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重建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4例老年性股骨颈基底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股骨重建治疗。结果经过手术治疗,4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1年时间内,老年性股骨颈基底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行人工置换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未出现切口感染症状,治疗组经过髋关节Harris评分后,优19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5.4%,对照组经过髋关节Harris评分后,优14例,良3例,差5例,优良率为77.3%。结论老年性股骨颈基底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股骨重建治疗疗效显著,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降低了术后感染的出现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性股骨颈基底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股骨矩重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femoralfractures,PFF)是一个严重并发症,充分了解其危险因素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目的:识别术中易于出现股骨骨折的高危人群并评估其治疗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的712例初次THA(825髋)患者资料,选取19例(20髋)术中股骨骨折患者,按照1∶2进行同期随机配对非骨折患者38例(40髋),将两组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假体类型、股骨近端髓腔类型、术前诊断及合并症等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结果:这种类型骨折的发生率为2.42%(20/825),平均随访6.9±3.8个月,无一例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F组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烟囱型髓腔和股骨近端结构异常的患者骨折风险更高。两组的假体植入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结论:术中发现并及时处理的股骨骨折(VancouverA2型)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术前仔细评估X线片、术中轻柔操作和识别高危患者可能有助于降低术中PFF发生率。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基于颜色的甲状腺冷冻切片判读系统并评估该系统在实际甲状腺癌冷冻切片病理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共550张甲状腺冷冻病理切片(含恶性和非恶性切片),将550张数字甲状腺冷冻切片分为训练集(190张)、验证集(48张)、测试集A(60张)和测试集B(252张)。由病理医师标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恶性肿瘤病理切片的恶性肿瘤区域,使用标注信息分别训练基于投票法的甲状腺冷冻切片判读模型和基于颜色的甲状腺冷冻切片判读模型,然后分别使用测试集A和测试集B对两种病理切片判读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基于投票法的甲状腺切片判读模型在测试集A、B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0.0%和83.7%,而基于颜色的病理切片判读模型在测试集A、B上的准确率为91.6%和90.9%,表示本研究提出的模型在甲状腺癌冷冻切片病理辅助诊断工作应用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稳定性。结论基于颜色的病理切片判读模型在甲状腺癌冷冻切片病理辅助诊断工作中比其他的数字病理切片分类模型更有应用价值。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冷冻切片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联合粗隆及股骨重建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以期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联合粗隆及股骨重建治疗,分析患者的X线片,观察患者的愈合情况,利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分析实验数据。结果患者在进行治疗后临床表现为很高的治愈率,并且患者的髋关节的优良率在98%以上,临床上具有很高的治疗效果。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上在进行人工关节置换联合粗隆及股骨重建治疗后,临床数据表明具有很高的治疗效果,患者身体情况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人工关节置换 粗隆及股骨矩重建
  •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当前国内外已有多个专业学术团体及行业学会针对GIST的诊断治疗推出了相应的诊疗指南。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发布了我国首部《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也在同年首次把GIST相关内容从《软组织肉瘤指南》中独立出来,发布了首部NCCN《胃肠间质瘤诊疗实践指南》(2021年第1版)。但是从国内临床实践来看,在不少环节上存在指南推荐意见与临床实际操作不一致的情况,如在诊断方面,存在分子检测重视程度及普及程度参差不齐、分子检测报告格式并不统一规范、检测手段选择不合理、野生型GIST诊断不规范、危险度评估不合理以及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应用率低等问题;在药物治疗方面,存在靶向药物剂量和疗程不规范以及超适应证用药(如跨线治疗)等情况;在手术治疗方面,存在腹腔镜手术临床应用场景超过指南推荐范围以及指南对于晚期GIST外科介入相关的笼统表述不能很好地指导具体的临床工作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临床医师一方面,需要了解学术前沿进展,以最新的指南来规范自身的医疗行为;另一方面,需要在部分指南尚未明晰的临床问题上,兼顾疗法的科学性和可及性,以患者是否能够最大程度获益为指导标准。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诊疗指南 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