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吞咽时脑区激活情况及吞咽中枢环路的时空特性。方法选择10名健康受试者,在磁屏蔽室内应用148通道全头型脑磁图系统采集受试者执行吞咽动作时的脑磁信号,利用CURRY8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位算法采用基于最小模分析的低分辨率电磁成像方法(LORETA),每300 ms作为一个独立分析阶段,以大脑皮层F-分布值(F-distributed)最高的位置为刺激反应区域,通过时间和空间定位,对执行吞咽动作时激活区域进行分析。结果在执行吞咽动作时,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延髓、中央后回、额下回、顶上小叶、角回、胼胝体、额中回、扣带回、眶回、丘脑、三脑室底部、放射冠、楔前叶、额岛叶、桥小脑角区、额上回、基底节等区域被激活,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八位脑区为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胼胝体、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10名受试者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有8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双侧大脑半球激活或中间区域激活为主,601~900 ms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和601~900 ms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和601~9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中间区域激活为主。结论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早期呈现左侧偏侧性,后期呈现右侧偏侧性,存在高度的时间依赖关系,可能存在以中央区为核心的中央区-胼胝体-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相关的吞咽中枢环路

  • 标签: 脑磁图 吞咽 中枢环路 时空特性
  • 简介: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环路异常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关系密切,目前对神经环路的深入研究已成为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就近年来结构连接和功能连接的神经环路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首先,结构连接研究显示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环路是重复行为的基础,其子通路和子通路中的动态分子调控异常是重复行为的原因;杏仁核内环路缺陷,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兴奋-抑制水平失衡及差异激活与社交行为障碍相关。其次,功能连接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孤独症谱系障碍大脑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差异性,特别指出幼儿存在不同表型的神经环路异常功能连接模式:社交环路的功能连接减少和感觉运动环路的功能连接增加。这些为未来揭开特定神经环路是如何参与孤独症特定行为产生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神经环路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是视网膜视觉信号输出到大脑的终极神经元,可参与成像视觉(IFV)(图像形成)和非成像视觉(NIFV)(非图像形成)。视觉处理系统除了传递图像的视觉信息外,传入的光信号对人的生理活动和行为也会产生影响,称为NIFV。NIFV较少依赖于传统光感受器细胞产生的信号,而是由视网膜上一类特殊的视网膜感光神经节细胞(ipRGCs)来完成。ipRGCs是RGCs中一类能表达感光黑视蛋白的细胞,其轴突投射至特定核团,参与调控多种NIFV行为,从基础生理调节(如心率和瞳孔大小)到更复杂的行为调节(如昼夜节律),甚至更高层次的认知过程(如焦虑等情绪)。NIFV环路是对光的重要反应,ipRGCs在NIFV环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IFV环路对生理活动和行为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归纳ipRGCs投射核团与NIFV功能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觉认识。

  • 标签: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觉环路 生理活动 行为 非成像视觉
  • 简介:摘要睡眠呼吸暂停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呼吸环路增益(LG)的异常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因此,准确测量评估LG,筛选出LG异常的患者有助于实施个体化的治疗策略。目前,已有多个LG测量方法用于临床实践。本文将总结LG测量的各种方法,并对其优劣特点进行评价。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环路增益 测量方法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NAc在疼痛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的疼痛调节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子、细胞、神经环路和临床等方面。文章综述了NAc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并从分子和神经环路角度系统阐述NAc参与疼痛调节的过程及其可能机制,这些机制将为深入探讨疼痛问题以及治疗疼痛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伏隔核 疼痛 环路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全身麻醉和睡眠在表型、脑电生理、脑功能影像以及神经网络调节机制等诸多方面均有相似的表现,但其机制尚不清楚。P2X7受体(P2X7 receptor, P2X7R)存在于睡眠觉醒环路某些神经元群体中,并影响睡眠觉醒状态,因此探讨P2X7R在全身麻醉引起意识消失发挥的作用。文章总结了P2X7R在睡眠觉醒环路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通过Panx-ATP-P2X7R-睡眠调节物质(sleep regulatory substances, SRS)通路实现的,为未来研究P2X7R在全身麻醉引起意识消失的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P2X7受体 睡眠觉醒环路 麻醉 睡眠调节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复杂疾病。近年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奖赏环路中的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神经元和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但具体的神经环路连接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跨单突触病毒颗粒的逆行标记,研究小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与外侧下丘脑(LH)是否形成神经环路连接,从而进一步探索LH是否通过 VTA 与 mPFC 还是 NAc 形成单突触神经环路连接。方法:通过立体定位仪将逆向跨单突触病毒颗粒AAV2/5-DIO-TVA-mCherry和AAV2/5-DIO-RG注射到LH脑区,5周后再将SAD△G-EGFP(ENVA)注射到VTA脑区,再等5周取脑采用免疫组化观察VTA与LH脑区是否有单突触投射关系。结果:将病毒定位注入VTA后,可观察到LH内可见荧光的投射纤维。结论:VTA多巴胺神经元的下游可投射到外侧下丘脑,形成单突触投射关系。

  • 标签: 腹侧被盖区 多巴胺 外侧下丘脑 神经环路
  • 简介:目的探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皮质吞咽中枢在脑磁图中的激活情况,为吞咽皮质中枢的功能探讨提供资料。方法采用151通道Omega2000全头型生物磁仪(CTF.co,Canada)对6例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脑磁信号的采集。以等电流偶极(equivalentcurrentdipole,ECD)记录肌电信号开始前-2500ms内激活脑区的部位及时间顺序。以每隔20s、25s、30s、35s时间不等的方式向受试者口腔注射室温纯净水0.5~1ml共10A。所有检查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检查,并与脑磁图的磁场变化结果融合,形成磁源性成像(magneticsourceimaging,MSI)。结果5例患者得到磁源性影像。所激活的脑区包括岛叶、初级运动感觉皮质、扣带、丘脑等。部分脑区呈现反复激活,脑内吞咽皮质激活存在5个相对较为固定的环路。中央前后回、岛叶、丘脑、扣带回持续稳定激活,其初次激活发生在一定时间段内。后扣带较前扣带回及岛叶激活较晚。结论吞咽皮质在处理吞咽信息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环路。后扣带回激活较晚可能是由于卒中后吞咽皮质功能活动受损的表现。

  • 标签: 吞咽障碍 吞咽皮质 卒中 脑磁图
  • 简介:摘要焦虑障碍是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过度应激暴露是诱发焦虑障碍等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杏仁核内不同环路的神经元结构与功能异常与焦虑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主要综述杏仁核神经环路在焦虑情感表达中的作用,首先阐述杏仁核的结构和环路连接,然后综述在生理状态下与焦虑行为调控有关的杏仁核环路,最后综述在应激诱发焦虑障碍的病理状态下杏仁核环路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焦虑障碍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焦虑 应激 杏仁核 神经环路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全麻的神经环路机制成为神经科学和麻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丘脑-皮质环路的结构及功能完整对意识维持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丘脑-皮质环路的神经解剖学特性、神经生理特性及其在全麻药物诱导的意识消失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全面理解全麻药物作用机制及意识产生和维持的生理机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麻醉,全身 丘脑 大脑皮质 丘脑-皮质环路 意识消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环路阻断术治疗Meige综合征所致眼睑痉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Meige综合征并接受神经环路阻断术的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Meige综合征分型既往治疗情况、术前及随访的痉挛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对眼睑痉挛程度进行分级,并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量表(BFMDRS)对手术前后眼部、口部肌张力障碍的症状进行评分,根据评分计算术后眼睑痉挛相对于术前的改善程度。主要采用Wilcoxon秩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99例患者,其中男性64例(32.2%),女性135例(67.8%);年龄58(51,64)岁(22~79岁);术后随访时间为24(21,28)个月。术前眼睑痉挛分级:3级12例(6.0%),4级187例(94.0%);术后末次随访时眼睑痉挛分级:0级100例(50.3%),1级64例(32.2%),2级31例(15.6%),3级4例(2.0%)。199例患者BFMDRS眼部评分术前为8.0(8.0,8.0)分,术后为0.0(0.0,1.0)分(Z=-12.41,P<0.001);199例患者术后眼睑痉挛均有改善,改善程度为100%(87.5%,100%),范围为43.8%~100%。不同性别和分型患者术后眼睑痉挛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5例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型患者BFMDRS口部评分术前为2.0(0.5,4.5)分,术后为1.0(0.5,2.0)分(Z=-4.38,P<0.001),其中38.5%(25/65)患者术后口部症状有改善。术后7.5%(15/199)患者出现下睑外翻,100%(199/199)患者出现额部麻木,89.9%(179/199)患者出现流泪,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环路阻断术治疗Meige综合征眼睑痉挛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Meige综合征 眼睑痉挛 神经环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硅胶管插入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特点,探讨采用单泪道外环路硅胶管插入泪小管吻合术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0例(40只眼)下泪小管断裂患者。对其采取直视下行泪小管吻合术,术中将带球形探针的硅胶管插入下泪道作为泪小管支撑物,一端从鼻腔引出,鼻外打结固定。结果拔管后随访观察平均3.5个月(1个月~1年),治愈39例,无眼睑畸形愈合,冲洗泪道通畅;好转1例,下泪小点外翻,冲洗泪道通畅;无泪小点豁开。结论单泪道外环路硅胶管插入泪小管吻合术操作难度不大,不用在显微镜下操作,步骤简单,固定容易,不脱管,吻合、对位效果好,因上泪小管不插管,自然开放,术后术眼溢泪不明显,可于门诊治疗,经济实惠,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下泪小管断裂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硅胶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摩腹法干预前后广泛性焦虑症(GAD)大鼠模型情感环路各核团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探讨摩腹法干预GAD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摩腹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摩腹组均采用慢性情绪应激法建立GAD大鼠模型,并以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对其进行评价。摩腹组大鼠建立GAD模型后给予摩腹干预,每天治疗1次,每次10 min,连续治疗14 d;模型组大鼠建立GAD模型后每天被束缚于实验台10 min,不予治疗,连续14 d;空白组大鼠不予任何干预。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标记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情感环路核团组织的结构变化,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情感环路核团组织神经元代谢产物N-乙酰天冬氨酸(NAA)、谷氨酸、胆碱复合物(Cho)和肌酸的相对浓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情感环路中HRP标记细胞分布较少,情感环路活动较弱;模型组大鼠左侧海马组织中的NAA/肌酸比值明显升高(0.94±0.08比0.79±0.10,P<0.05),右侧海马组织中的谷氨酸/肌酸比值明显降低(0.95±0.10比1.12±0.13,P<0.01),左侧皮质组织中的NAA/肌酸和谷氨酸/肌酸比值均明显降低(1.04±0.05比1.41±0.23,1.21±0.04比1.57±0.11,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摩腹组大鼠海马组织中有大量HRP聚集并向四周组织扩散;摩腹组左侧海马组织中的NAA/肌酸与谷氨酸/肌酸比值明显降低(0.74±0.21比0.94±0.08,0.92±0.20比1.21±0.12,均P<0.01),右侧海马组织中的谷氨酸/肌酸比值(1.01±0.23比0.95±0.10)与左侧皮质组织中的NAA/肌酸比值(1.12±0.09比1.04±0.05)和谷氨酸/肌酸比值(1.22±0.12比1.21±0.04)均较模型组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摩腹法能有效增强情感环路活动,改善情感环路中海马组织与皮质组织神经元代谢产物的相对浓度,提示摩腹法治疗GA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情感环路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 标签: 摩腹法 广泛性焦虑症 情感环路 中枢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家庭医生团队闭环路径管理对冠心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常规管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家庭医生团队闭环路径管理干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HPLP-II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冠心病患者干预前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II)评分分别为88.6±6.8(分)、175.3±3.4(分),对照组冠心病患者干预前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II)评分分别为88.4±6.5(分)、123.6±3.7(分),两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不良反应情况及总发生率调查结果[n(%)]分别为0(0.00)、1(1.56)、0(0.00)、1(1.56),对照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不良反应情况及总发生率调查结果[n(%)]分别为3(4.69)、4(6.25)、0(0.00)、7(10.94),两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家庭医生团队闭环路径管理对冠心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比常规管理干预方法更加出色,家庭医生团队闭环路径管理干预方法下冠心病患者的HPLP-II评分显著提高,患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因此家庭医生团队闭环路径管理干预方法适合在冠心病患者中进行大范围临床推广。

  • 标签: 家庭医生团队闭环路径管理 冠心病患者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前对于全身麻醉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睡眠觉醒环路、丘脑-皮质环路、皮质-皮质网络以及其他环路的探索。文章综述了丘脑和皮质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并从神经环路水平阐述丘脑-皮质环路、皮质-皮质网络以及丘脑-皮质-皮质网络在全身麻醉中的关键作用。这些机制将为深入探讨麻醉和意识问题以及治疗意识障碍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麻醉,全身 丘脑 皮质 神经环路 意识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神经外科患者误吸风险筛查闭环路径管理模式,并验证其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与专家咨询,构建误吸风险筛查闭环路径管理模式。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广东省江门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将2019年1—6月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误吸评估与管理;将2019年7—12月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接受误吸风险筛查闭环路径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误吸发生率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共有506例患者,其中92例(18.18%)发生了误吸;观察组共有543例患者,其中74例(13.63%)发生了误吸,两组患者的误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8,P=0.043)。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8.10%(41/506),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5.52%(30/5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8,P=0.097)。结论误吸风险筛查闭环路径管理规范了误吸风险筛查工作的流程,保障了动态评估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患者误吸的发生率,能够为提高患者误吸防治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 标签: 误吸 神经外科 误吸风险筛查 闭环路径管理 吸入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病毒工具研究视网膜到脑的神经环路中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细胞之间的联系方式,并根据其示踪方向性和跨细胞突触性质,探索其用于研究视觉环路中细胞形态和连接分布情况。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周龄实验小鼠随机分组,每组4只。野生型C57BL/J小鼠用于荧光金、腺相关病毒(AAV)、伪狂犬病毒(PRV)和1型单纯疱疹病毒129株(H129)示踪实验;转基因鼠GAD2-Cre小鼠用于AAV的示踪实验;转基因鼠Thy1-Cre小鼠用于狂犬病毒(RV)跨单突触示踪实验。病毒方向选择性示踪:(1)逆向示踪 在小鼠双侧上丘注射逆向神经示踪剂荧光金、AAV、PRV或RV,在特定时间点处死小鼠并取视网膜铺片,观察投射到脑的视网膜细胞形态分布和数量;(2)顺向示踪 在小鼠玻璃体腔注射H129等顺向示踪剂,在相应时间点取小鼠的大脑切片,观察视网膜投射到脑的细胞形态分布和数量。结果逆向标记中,荧光金标记到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比AAV标记到的数量更多,但AAV标记的神经节细胞有更多细胞突起的精细结构,荧光金仅能标记细胞的胞体。玻璃体腔注射H129和视觉投射脑区定位注射PRV能跨多突触后显示环路中串联起来的细胞分级投射。跨单突触示踪病毒,RVG缺失的重组RV在结合辅助病毒后,可有效逆向跨1个突触,标记下一级的细胞。结论AAV病毒通过其携带的荧光蛋白可研究细胞精细的形态学特征。H129、PRV和RV可用于研究视觉环路中神经连接。结合Cre/loxP、Caspase-3、DTA、Gcamp等基因元件技术,病毒工具能精确调控表达特定类型细胞的功能,同时进行非常细致的视觉功能和形态研究。

  • 标签: 示踪 荧光金 病毒工具 视觉环路
  • 简介:摘要直流电式骨电钻是骨科手术最常用的动力工具。因其结构复杂且不能浸泡于水中,清洗难度大;如果清洗不彻底,会直接影响消毒效果而最终影响手术效果。因此,骨科电钻的清洗在预防术后感染及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中不容忽视。

  • 标签: 直流电式骨电钻 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