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运动康复治疗跟腱断裂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6-2021.6期间我院收治的跟腱断裂术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运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随访10~20个月,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较高,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跟腱断裂 手术后 康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上颌颌垫式双曲舌矫治器对替牙前期III类错合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以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4例替牙前期III类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接受下颌连冠式斜面导板矫正,B组应用上颌颌垫式双曲舌矫治器矫正,对比两组临床矫治效果。结果:B组患者乳牙期、替牙期矫正器折断数量和折断率均显著低于A组,矫正后2周、4周、10周、14周B组牙齿矫正效果优良率均显著高于A组患者(P<0.05)。结论:替牙前期III类错合患者应用上颌颌垫式双曲舌矫治器进行矫正,可大幅降低矫正器折断率,矫正效率极高,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替牙前期前牙反颌 双曲舌簧矫正 下颌连冠式斜面导板
  • 简介:   【摘要】目的:对跟腱断裂诊治的分析和总结。方法:选取2018年至2022年在我院收治的5例跟腱断裂病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研究。结果:2例治愈,1例存在功能障碍,1例皮肤不愈合,1例严重感染跟腱外露。结论:医务人员在进行跟腱断裂的诊治过程中,要早诊断,及时手术,兼顾患者年龄,积极防止并发症,提高跟腱断裂的治愈率。

  • 标签: 跟腱断裂   诊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预防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桥血管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5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抗血小板方案分为吲哚布芬组及阿司匹林组。吲哚布芬组患者术后接受吲哚布芬及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组患者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及术后1年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及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结果吲哚布芬组76例,男性57例(75.0%),年龄(60.3±6.6)岁;阿司匹林组76例,男性62例(81.6%),年龄(59.7±7.2)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失访3例,吲哚布芬组完成随访的有74例,阿司匹林组75例。吲哚布芬组共移植268条桥血管,阿司匹林组共移植272条。术后1年,吲哚布芬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4.5%(189/200)和97.1%(66/68),阿司匹林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1.3%(189/207)和96.9%(63/65);两组大隐静脉桥血管及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82、0.345,P>0.05)。吲哚布芬组和阿司匹林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5.4%(4/74)和6.7%(5/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26,P>0.05)。吲哚布芬组术后1年胃肠道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1%(3/74),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3.3%(1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547,P<0.05)。两组患者FIB、D-D、TM及TAFI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联用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年桥血管再狭窄的疗效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基本相当,且吲哚布芬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安全性可能更高。

  • 标签: 阿司匹林 吲哚布芬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再狭窄
  • 简介:【摘要】详细分析PICC导管体内断裂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PICC导管体内断裂的应急处理方法、护理策略及预防措施,规范培训护士置管和导管维护,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及护士应急能力培训,有效的保障患者的安全。

  • 标签: PICC 导管体内断裂 原因分析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部屈肌肌腱断裂患者采取不同修复术的影响。方法:在2018年11月至2021年7月期间,选取82例于我院收治的手部屈肌肌腱断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观察组采取津下双套圈修复术治疗,参照组采取改良Kessler缝合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

  • 标签:
  • 简介:陈旧性跟腱断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通常由于急性断裂的误诊或漏诊所致。起诊断与治疗方式多样个,暂无系统方法。临床常见专科诊断和影像学诊断,治疗多采用手术方式。本文就当前临床领域常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作一综述,提出降低陈旧性跟腱断裂发生的一些意见,以期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一些临床思路。

  • 标签: 损伤、诊断、治疗、检查 1.前言: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创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应用激励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创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的病人,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采取激励式的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则采取了常规的护理措施。对两组病人的工作满意度和焦虑进行对比,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在护理干预后,焦虑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护理干预 外伤性泪小管 断裂吻合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Sprague-Dawley(SD)大鼠坐骨神经断裂吻合后行肢体延长模型。方法运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2组,每组20只),按坐骨神经断裂吻合后行肢体延长手术时间节点定义为8、10周组。先行右侧坐骨神经离断吻合术,待神经愈合到指定时间节点后行股骨延长术。潜伏期5 d,以0.5 mm/d速度延长,牵张期10 d。延长结束后取材,利用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组织学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成功,退出实验计数大鼠5只(12.5%)。10周组SFI(62.39±0.23比49.23±0.16,t=4.871,P<0.001)、CMAP[(38.75±7.23) m/s比(56.31±5.91) m/s,t=6.237,P<0.05]及MNCV[(42.63±7.14) mV比(53.71±4.52) mV,t=2.724,P<0.05]、组织学染色及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愈合优于8周组。结论伴随周围神经损伤的牵张成骨过程迫切需要适宜实验动物模型。本研究设计的坐骨神经断裂吻合后行肢体延长的SD大鼠模型成功率高,成本低,短时间内可大批造模。

  • 标签: 神经修复 肢体延长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克氏针加肌腱线牵引修复伸肌腱止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克氏针加肌腱线牵引修复伸肌腱止点27例。结果术后随访患者26例,时间6~12个月。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评定功能:优13例,良10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8.5%。结论应用克氏针加肌腱线牵引重建伸肌腱止点,操作简单,效果满意。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伸肌腱止点 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环形泪道支撑管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眼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外伤性泪小管断裂环形泪道支撑管置管术修复断裂的泪小管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术后3至6个月拔管,之后随访3~6个月,分析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期末,39眼治愈,7眼好转,2眼无效。有效率为95.83%(46/48),术后未见明显眼睑畸形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环形泪道支撑管置管术修复泪小管断裂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导泪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断裂,泪小管 支撑管,环形 置管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高频超声技术对运动损伤造成的跟腱断裂术后的康复治疗给予正确的使用价值与使用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接诊的60例运动损伤跟腱断裂伤患者,运动损伤跟腱断裂伤患者均接受跟腱断裂修补术治疗,运动损伤跟腱断裂伤患者以患者健侧数据为观察组患者,运动损伤跟腱断裂伤患者以患者的健侧数据为对照组患者,研究在运动损伤跟腱断裂术后康复治疗中运动损伤跟腱断裂伤患者使用高频超声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运动损伤跟腱断裂伤患者术后3周、10周的血管分布(血管数目≥0.5mm)情况[(8.33±2.14)条、(4.15±1.65)条]高于对照组[(0.15±1.35)条、(0.17±1.22)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损伤跟腱断裂伤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的血管分布情况与运动损伤跟腱断裂伤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损伤跟腱断裂伤观察组患者术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中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实际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内收治的10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关节镜技术检查以及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同时对关节镜技术检查、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结果和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关节镜技术诊断准确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诊断效果更佳,因此值得推广采纳。 

  • 标签: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 诊断结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急性跟腱断裂患者接受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的治疗效果对比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为本院接受的54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纳入时间为20218年1月~2021年12月,借助随机、单盲法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27例患者。常规组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治疗的方式;研究组使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30%、并发症发生率为0.00%,常规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4.07%、并发症发生率为14.81%;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跟腱断裂患者接受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的时候,均可以达到治疗的目标。但是微创手术的整体治疗效果较优,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不易出现并发症,可以更好地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具备在临床治疗之中推广的价值。

  • 标签: 传统手术 治疗效果 急性跟腱断裂 微创手术 手术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上,应用纵行W形切口手术对治疗疾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00例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系统的查体,具备良好手术指征,实施纵行W形切口手术治疗方式,术后进行功能锻炼,观察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随访对术后的并发症及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84.15±4.86)min,术后患者均是Ⅰ期愈合,术后未见创缘皮肤坏死,无切口不愈合、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踝关节优良率98.00%。结论:针对闭合性的跟腱断裂患者,采取纵行W形切口手术的治疗方式,可以充分显露手术局部情况,吻合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以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跟腱断裂 闭合性 纵行W形切口手术 踝关节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微创技术在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中的应用日趋成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争议和挑战。微创技术的理念在于尽可能减少对跟腱周围软组织的剥离,减少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微创小切口手术不暴露跟腱断端,可完成肌腱转位、肌腱移植等复杂手术,但存在误伤周围神经的风险。关节镜技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方法主要有关节镜下踇长屈肌腱转位、关节镜下肌腱桥接两类,前者对术后踇趾屈曲力量有一定影响,后者在大段缺损中应用较多。科学合理地将微创技术应用于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的治疗,是未来足踝外科医师不断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 标签: 跟腱 腱损伤 微创技术 陈旧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Giftbox缝合法联合束状捆扎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6年1月—2018年12月急性跟腱断裂患者38例,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17~73(39.2±16.8)岁,左侧18例、右侧20例。均采用改良Giftbox缝合联合束状捆扎法行跟腱切开缝合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的变化;末次随访时,对比患者两侧小腿周径,采用跟腱完全断裂评分系统(ATRS)进行评分,并以Amer-Lindholm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38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9.1±3.4)个月。末期随访时:患者AOFAS评分为(90.7±3.0)分,较术前的(45.2±4.4)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7, P<0.001);ATRS评分为(80.3±6.3)分;患者小腿周径患侧为(38.9±4.3)cm、健侧为(39.3±4.4)cm,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P=0.001)。按Amer-Lindholm评分评价,本组疗效优20例、良17例、差1例,优良率为97.4%(37/38)。结论利用改良Giftbox缝合法联合束状捆扎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效果确切,跟腱长度和强度恢复良好。

  • 标签: 跟腱 断裂 Giftbox缝合法 束状捆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束束缝合与Krackow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8月至2021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5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5例;年龄27~55岁[(39.6±7.1)岁]。患者均采用切开修复方式治疗,将其分为束束缝合组(30例)和Krackow缝合组(28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观察跟腱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测量患侧和健侧小腿周径差值、跟腱断端横断面宽径与前后径比值及跟腱断端横断面瘢痕组织占腱性纤维组织的比例,并进行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随访期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17.9±4.2)个月]。束束缝合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分别为6.0(4.5,9.0)cm、77.5(60.0,95.0)min,明显短于或长于Krackow缝合组的8.0(7.0,11.0)cm、68.5(55.0,86.0)min(P均<0.01)。两组术后3个月跟腱均获愈合。术后12个月束束缝合组患侧与健侧小腿周径差值为(2.0±0.9)cm,Krackow缝合组为(1.9±0.9)cm(P>0.05);束束缝合组跟腱断端横断面宽径与前后径比值为1.42±0.20,明显大于Krackow缝合组的1.27±0.16(P<0.01);束束缝合组跟腱断端横断面瘢痕组织占腱性纤维组织的比例为8.6%(6.0%,24.0%),明显小于Krackow缝合组的11.9%(9.0%,33.0%)(P<0.01)。束束缝合组ATRS和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91.5(80.0,99.0)分和93.0(82.0,100)分,Krackow缝合组分别为89.0(75.0,99.0)分和91.5(77.0,99.0)分(P均>0.05)。随访期间,束束缝合组无深部感染,早期跟腱再断裂2例(7%);Krackow缝合组深部感染1例(4%),早期跟腱再断裂1例(4%)(P均>0.05)。结论束束缝合与Krackow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束束缝合更有利于恢复跟腱正常解剖形态并减少跟腱断端瘢痕形成。

  • 标签: 跟腱 腱损伤 缝合技术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