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聚氯乙烯中残留氯乙烯的含量,最小检出量为001μg/g,相对标准偏差RSD=2.3%(n=6)。平均回收率为975%~1042%

  • 标签: 聚氯乙烯 氯乙烯 测定
  • 简介:摘要:聚氯乙烯(PVC)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塑料,其特性包括低成本、耐腐蚀和易于加工等。然而,传统PVC材料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较差的耐热性、机械强度和抗紫外线能力。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各种PVC改性研究,并成功地开发了许多具有优异性能的PVC复合材料。本文将探讨PVC改性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

  • 标签: 聚氯乙烯 改性 材料 应用
  • 简介:摘要PVC具有较好的抗化学腐蚀性和耐磨性,且其成本低、生产简单,故其在医疗及其他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广泛。综述了树脂聚合度、加工工艺及加工助剂等因素对PVC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加工助剂对PVC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其中,树脂聚合度的增大可以提高PVC的强度,但同时会降低韧性;使用模压成型工艺有利于提高PVC的强度和模量,而使用注塑成型工艺有利于提高PVC的塑性和韧性;适当提高或增大加工温度和共混时间增加可以提高PVC的韧性;添加热稳定剂可以改善PVC的塑性、韧性及强度;添加增塑剂可以提高PVC的强度及韧性;添加改性剂可以改善PVC的强度和韧性。

  • 标签: 力学性能 加工工艺 加工助剂
  • 简介:某化工厂聚氯乙烯树脂技术改造项目,利用原生产车间进行扩建,新聚合投产后,氯乙烯总生产能力为2.1万吨/年。改造内容为:土建工程厂房240lm~2,购置聚合釜等生产设备67台套,此次技术改造工程新增2台30m~3聚合釜,替代原有3台16.8m~3聚合釜。1工艺流程及职业危害因素氯乙烯车间作业场所中主要有害因素为氯乙烯和噪声。

  • 标签: 聚氯乙烯树脂 劳动卫生 防护设施 技改项目 职业危害因素 聚合釜
  • 简介:目的研究医用一次性聚氯乙烯(PVC)连接管对多种药物的吸附性,为临床一次性连接管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硝酸甘油、尼莫地平、单硝酸异山梨酯等6种药物分别配成临床输注浓度,通过吸光度试验测试流经连接管前后药物浓度,计算得出6种药物不同时间段的吸附率。结果医用一次性PVC连接管对不同药物的吸附性不同,连接管对尼莫地平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最高可达29.6%。结论PVC连接管的吸附性与药液的酸碱性没有明显关系;PVC连接管对部分药物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应引起临床使用的高度重视。

  • 标签: PVC连接管 吸光度 药物吸附
  • 简介:摘要:我公司现依据《中国药典》2020版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收载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腹膜透析液用聚氯乙烯软袋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以保证检测方法符合要求。确保该方式在本实验室现有实验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稳定性及准确性,能够确实有效的控制与保障产品质量。

  • 标签:
  • 简介: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地板革,因为其美观,耐用,经济,方便而广泛应用于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的装修装饰中。近年来,随着室内空气质量受关注程度的升温,各种各样装饰装修材料的污染备受瞩目,聚氯乙烯卷材地板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问题也不容忽视。

  • 标签: 聚氯乙烯卷材地板 装饰装修材料 地板革 美观 室内空气质量 升温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临床实践中,胃管的固定方法及材料选择对于预防压力性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比聚氯乙烯管(PVC)与3M胶布在固定胃管过程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差异,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固定方法。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胃管固定 聚氯乙烯管 3M胶布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临床实践中,胃管的固定方法及材料选择对于预防压力性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比聚氯乙烯管(PVC)与3M胶布在固定胃管过程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差异,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固定方法。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胃管固定 聚氯乙烯管 3M胶布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高质量的衣着时尚已成为人们的追求,干洗作为先进的洗涤方式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目前的洗衣行业中,采用四氯乙烯作溶剂的干洗店占接近95%。洗涤行业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也威胁着干洗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 标签: 四氯乙烯 干洗业 职业中毒 洗涤行业 生活质量 身体健康
  • 简介:目的:测试淀粉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一种能快速评定细胞增殖率和细胞毒性的比色分析方法-MTT比色法,检测该材料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按照GB/T16175—1996标准,淀粉在3个观察点的细胞相对增值率:2d为85.63%,4d为82.22%,7d为113.05%,相对增值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该材料的细胞毒性为0—1级。结论:淀粉无明显细胞毒性。

  • 标签: 增塑淀粉 生物学评价 细胞毒性 MTT比色法
  • 简介: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材料,近年来不少电子厂、电镀厂利用三氯乙烯良好的脱脂去污性能作为电子零件的清洗剂。由于防护不当,致中毒或皮肤“药疹样皮炎”时有发生。特别是“药疹样皮炎,”1994年国内首次报道以来,病例不断增加,由于此病来势凶猛,死病率高。因此配合救治工作,做好皮肤护理,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及减少死亡显得更为重要。现将三氯乙烯致药疹样皮炎的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药疹样皮炎 三氯乙烯 护理现状 皮肤护理 首次报道 救治工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术室聚氯乙烯(PVC)地面因皮肤消毒液致黄染后采取泡沫清洁剂与含氯消毒液的清除效果。方法:所选手术室铺设的地板材料为PVC橡胶,所用均为皮肤消毒液,清洁试验取面积为1m2且被皮肤消毒液造成黄染的手术室PVC地面,该地面已被黄染1年以上,且未进行任何处理和清洁。采取多功能泡沫清洁剂与含氯消毒液(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以5000mg/L为有效氯含量)进行清除,并做对比观察。结果:手术室PVC地面(面积1m2)因皮肤消毒液致黄染经12h的含氯消毒液(以5000mg/L为有效氯含量)浸泡覆盖后完全清除,且恢复干净状态,且浸泡的周围区域有所增白,随访1/6/12个月时浸泡区域无老化、腐蚀等情况;但泡沫清洁剂清除不佳。结论:手术室PVC地面因皮肤消毒液致黄染后采取含氯消毒液(以5000mg/L为有效氯含量)的清除效果更为理想,且经济、方便、操作简单,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术室 聚氯乙烯地面 皮肤消毒液 黄染 泡沫清洁剂 含氯消毒液
  • 简介:本文采用气固平衡顶空进样技术对壁纸中的氯乙烯单体含量进行测定,消除了DMF(DMAc)的杂质干扰,简化了分析过程。其检测范围0.05—2.0μg/ml。当浓度为0.5μg/ml、1.0μg/ml、2.0μg/ml(n=4)时,相对标准差(RSD%)为3.02%、2.45%、4.80%,平均回收率:95.67%、l04.15%、96.37%。

  • 标签: 壁纸 氯乙烯单体 顶空气相色谱法 气固平衡 色谱 室内空气
  • 简介:摘要三氯乙烯(TCE)是工业中常用的有机溶剂,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Ⅰ类致癌物,并具有免疫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和神经毒性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CE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与表观遗传修饰有关。本文基于TCE在表观遗传修饰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TCE引起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微小RNA调控等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究TCE暴露影响健康的机制提供信息。

  • 标签: 三氯乙烯 遗传 表观遗传 毒性作用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微小RNA
  • 简介:摘要建立了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技术快速测定生活饮用水中微量1,1-二氯乙烯和1,2-二氯乙烯的方法。对捕集阱填充材料,吹扫时间、脱附时间、烘焙条件等吹扫捕集方法的条件及气相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对标准物质及水样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法线性良好,检出限0.0006-0.003mg/L,相对标准偏差为2.54%-4.58%(n=6),回收率为86.8%-105.4%,线性相关系数>0.9996。因此,本方适合于生活饮用水中1,1-二氯乙烯和1,2-二氯乙烯的同时分析。

  • 标签: 吹扫捕集 生活饮用水 1 1-二氯乙烯 1 2-二氯乙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氯乙烯对员工的职业病危害,了解氯乙烯生产企业员工的健康情况。方法在某氯乙烯生产企业中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200份在职员工的健康体检资料,检查员工的肝脏(使用B超),并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脂肪肝在体检各指标的异常检出率中最高,达45%,检出率最低的是X射线胸透异常(1%);不同年龄组之间脂肪肝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工段之间脂肪肝的检出率不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乙烯对员工的肝有一定的危害,企业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加强健康管理,保护员工的健康。

  • 标签: 氯乙烯 生产企业 职工 健康 体检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ccupational medicamentosa-like dermatitis due to trichloroethylene,OMDT)的病程分期,了解该病的病程特点,为临床诊治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6月,采用连续抽样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且病程记录完整的35名OMDT患者资料,分析其从入院至2019年5月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资料,选择连续监测指标进行分析,包括临床表现指标、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等肝功能指标、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等心肌酶指标。根据指标标准化值对研究对象以周为单位的病程时间点进行聚类分析,结合指标变化趋势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病程分期;比较各指标在不同病程分期中的阳性率或平均水平,分析患者体质特征、疾病特点和治疗措施与各病程分期时长的相关性。结果OMDT患者一般病程可分为急性期(3.0±1.5)周和慢性期(11.0±4.4)周,慢性期又分慢性前期[平均(5.0±3.0)周]和慢性后期[(6.5±3.7)周]。与慢性期患者比较,急性期患者临床表现指标、白细胞分类计数(除嗜酸性粒细胞数)、肝功能指标(除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心肌酶指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蛋白、白蛋白浓度降低(P<0.05)。与慢性后期患者比较,慢性前期患者临床表现指标(除发热)、白细胞分类计数(除淋巴细胞数)、肝功能指标(除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蛋白、白蛋白浓度、肌酸激酶活性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时长与开始使用激素时长呈正相关(rspearman=0.62,Padjust<0.01),慢性前期时长(rspearman=0.96,Padjust<0.01)、慢性后期时长(rspearman=0.91,Padjust<0.01)均与期内使用激素时长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综合多项客观指标确定了OMDT患者的一般病程分期,并分析了各期主要指标变化特点和病期时长的可能相关因素。

  • 标签: 三氯乙烯 病程 病期 聚类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空气中四氯乙烯(ICE)浓度和职业暴露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及尿中三氯乙酸(TCA)浓度的剂量-反应关系,在染色体水平上探讨四氯乙烯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以及接触反应关系。方法选择从事四氯乙烯作业工龄满1年以上的从业人员和无接触四氯乙烯及其它有毒物质的某卫生防疫站体检的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空气中四氯乙烯浓度、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和尿中三氯乙酸的浓度。结果接触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平均微核发生率与对照组工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空气中四氯乙烯浓度与接触者尿中三氯乙酸浓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四氯乙烯对职业人群的遗传物质造成明显损伤,这方面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尿中三氯乙酸的浓度能够反映职业人群在工作时接触四氯乙烯的情况,可作为四氯乙烯接触水平的评价指标。

  • 标签: 四氯乙烯 职业卫生 外周血 微核率 淋巴细胞
  • 简介:氯乙烯是一种无色液体,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电子工业,属于中等毒性物质,对中枢神经有强烈抑制和麻醉作用,对心、肝、肾也有毒性作用。我国现在尚没有室内空气中三氯乙烯的卫生标准,本文参考国内外的有关资料,研究了用采气袋采样,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测定室内空气中三氯乙烯的方法。

  • 标签: 三氯乙烯 室内空气 气相色谱测定 中枢神经 毒性作用 麻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