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了有效防止和减少因输血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必须对患者的血液进行传染指标检测,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从而有效地预防院内感染,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

  • 标签: []输血前 感染性指标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指标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慢性肾损伤患者122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3组,其中A组54例为轻度肾损伤、B组49例为中度肾损伤、C组19例为重度肾损伤,对比3组的各临床检验指标的差异性,分析各指标与GFR的相关。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mALB、CYS-C、BUN、Scr与GFR均呈负相关,CYS-C与GFR的相关更高(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CYS-C)在不同程度肾损害中具有显著差异,可为早期肾损害评价提供可靠参考。

  • 标签: 临床检验指标 肾功能损害 相关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维持血液透析(MHD)肾性贫血(RA)患者采用罗沙司他胶囊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MHD-RA患者100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罗沙司他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重人组促红素(rhEPO)治疗,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铁代谢指标、贫血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转铁蛋白(TR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及血清铁蛋白(SF)水平均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两组铁调素(Hepc)水平均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的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及血红蛋白(Hb)水平均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2/50)比对照组18.00%(9/50)低(P<0.05)。结论 MHD-RA患者采用罗沙司他胶囊治疗可改善贫血状态,调节铁代谢指标,且不良反应少。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罗沙司他胶囊 铁代谢 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弥散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血栓弹力图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医院在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ICU患者54例(其中,弥散血管内凝血患者20例、非弥散血管内凝血患者34例),均提供血栓弹力图指标检测,分析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弥散血管内凝血的相关。结果:弥散血管内凝血患者的R时间、K时间高于非弥散血管内凝血患者,α角与MA值低于非弥散血管内凝血患者,P<0.05。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弥散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皆具有良好的相关,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指标可以用来预测弥散血管内凝血的风险,对于弥散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标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弹力图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用针对护理的价值。方法:对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科随访高血压病人中随机抽取800名进行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400名,前者采取针对护理,后者行常规护理。对比血压。结果:关于收缩压和舒张压,干预结束时:试验组数据分别是(123.54±7.21)mmHg、(80.38±4.25)mmHg,和对照组数据(132.68±9.43)mmHg、(87.72±5.31)mmHg相比更低(P<0.05)。结论:高血压用针对护理,血压水平降低更加明显。

  • 标签: 高血压 影响 针对性护理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连素辅助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的有效及对炎指标的影响。方法: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选自(2021.02-2023.02)我院治疗者,共有58例。遵照掷色子法平均分组,29例/组。对比组: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研究组:塞来昔布胶囊+黄连素辅助治疗。评析、处理二组的炎症指标、治疗有效。结果:在治疗后,研究组的炎症指标低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有效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应用塞来昔布胶囊+黄连素辅助治疗,可以使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的炎症指标得到改善,提高治疗有效,加快病情恢复,值得借鉴。

  • 标签: 黄连素辅助治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炎症指标 治疗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不同脏器损伤相关检验指标的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12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SLE患者其中150例为对象且均已成年(年龄≥18岁),根据对象在我院治疗期间的相关病历及检查结果评价患者的脏器受累程度,根据受累情况分组检验患者的脏器损伤的相关指标,分析不同脏器损伤检验指标的结果。结果:比较SLE不同脏器损伤患者的血常规、炎症指标、生化指标、凝血功能与免疫学指标检验结果的变化,分析红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检验指标,P<0.05。结论:SLE患者不同脏器损伤在血常规、炎症指标、生化指标、凝血功能与免疫学指标分析中均有统计学差异,可用于SLE不同脏器损伤评估。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不同脏器损伤 检验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前8项感染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需行输血治疗的患者180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输血前8项感染指标检测,包括乙型肝炎5项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抗体及人类自身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分析检验结果阳性率,比较不同人群的输血前血液指标检出结果。结果:乙型肝炎5项感染指标例数最多,其中HBcAb的检出率最高。感染指标的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60以上人群的HBsAg、HBeAg检出率高于60岁以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进行8项感染指标的检测能够预防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的放生,对医院以及患者均是一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输血前检验 8项感染性指标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TG)、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胰岛素抵抗(IR)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NAFL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榆林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9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2例,年龄(49.41±12.29)岁,病程(6.63±5.77)年;女59例,年龄(54.81±11.52)岁,病程(6.74±6.31)年。以超声诊断NAFLD为诊断标准,根据纳入研究人群是否合并NAFLD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不同代谢指标TG、GGT、IR及BMI对NAFLD的诊断价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共纳入NAFLD组93例,对照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NAFLD患病率48.69%(93/191),其中男性患病率48.48%(64/132),女性患病率49.15%(29/59)。NAFLD组TG[(2.49±1.57)mmol/L]、GGT[(41.34±31.93)mmol/L]、IR[(4.01±2.65)mU/L]及BMI[(27.05±4.41)kg/m2]均高于对照组[(1.75±1.10)mmol/L、(27.82±21.41)mmol/L、(2.74±2.82)mU/L、(24.26±3.51)kg/m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5±0.22)mmol/L]低于对照组[(1.07±0.3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MI≥24.45 kg/m2诊断NAFL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72%、59.38%;TG≥1.47 mmol/L诊断NAFL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0%、51.02%;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BMI、TG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对于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BMI≥24.45 kg/m2和/或TG≥1.47 mmol/L时,应关注患者有无IR及GGT升高,并及时行影像学检查评估NAFLD。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2型糖尿病 体质量指数 三酰甘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散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6月-2022.6月我院收治的70例疑似弥散血管内凝血患者,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分为显性组(n=25)、前期组(n=15)和非显性组(n=30),将三组凝血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显性组FIB明显低于前期组和非显性组,APTT、PT及TT明显高于前期组和非显性组(P<0.05)。结论:弥散血管内凝血患者采用凝血检验指标能够有效检出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临床诊断 凝血检验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咽部生化指标对咽喉反流性疾病(LPR)的诊断准确。方法:从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收集了100例临床怀疑为LPR的患者。采用对比法,比较咽部生化指标(如胃酸、金属蛋白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同时,对这些指标与标准检查方法(如24小时pH监测和喉镜检查)之间的一致进行了分析。结果:在100例LPR患者中,咽部生化指标显示了明显的异常表现,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酸、金属蛋白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的水平在LPR患者中均明显升高。与标准检查方法的结果相比,咽部生化指标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0%,准确为75%。结论:结果表明,咽部生化指标在LPR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准确。然而,尽管咽部生化指标可以提供有关LPR的重要信息,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仍然有待改进。

  • 标签: 咽部生化 指标诊断 咽喉反流性疾病 准确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护理模式对炎症肠病患者营养指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到2023年10月经本院治疗的炎症肠病患者40例,对其盲选随机分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服务,给予观察组针对护理服务。对比营养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血清白蛋白、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理职能、躯体功能、社会职能、活力、总体健康评分均高比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针对护理对炎症肠病患者营养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炎症性肠病 营养指标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心脏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接受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血液透析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透析前后的一般情况(体重、尿量、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心脏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在透析前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透析后,两组在一般情况(收缩压、舒张压和血红蛋白)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透析后,两组心脏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维持性血液透析 心脏指标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创伤失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与血液指标变化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86例创伤需要输血的患者,按照输注血浆(PL)与红细胞(RBC)的比例方式分为3组,每组62例。A组按照(1:1),B组按照(1:1.5),C组按照(1:2)。结果 A组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两组。A组的血液指标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PL:RBC控制在1:1可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常规指标

  • 标签: []创伤性失血 凝血功能 血液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体检中血常规指标与定量CT腰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以评估是否存在血常规指标与骨密度变化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了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的500名参与体检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血常规检测和定量CT腰椎骨密度测量,并采集相关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来评估血常规指标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所研究的500名参与者中,血常规指标与定量CT腰椎骨密度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相关。具体来说,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计数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而白细胞计数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关系。这些相关在统计学上均达到显著水平(p < 0.05)。结论:本研究发现体检中的血常规指标与定量CT腰椎骨密度之间存在相关。这表明血常规指标可能与骨代谢和骨质疾病有关,进一步强调了体检中血常规的重要,以及对于骨密度异常的筛查和评估的必要

  • 标签: 体检 血常规指标 定量CT 腰椎骨密度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价值 ,预防输入疟疾发生。方法:本疾控中心在2021年3月-2022年6月建立了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本疾控中心在2019年3月-2020年6月未建立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统计学分析建立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前后的输入疟疾发病例数。结果:建立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后输入疟疾发病例数明显少于建立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后可有效减少输入疟疾病例的发生。

  • 标签: 输入性疟疾 预防控制 风险评估指标 体系建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价值 ,预防输入疟疾发生。方法:本疾控中心在2021年3月-2022年6月建立了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本疾控中心在2019年3月-2020年6月未建立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统计学分析建立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前后的输入疟疾发病例数。结果:建立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后输入疟疾发病例数明显少于建立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入疟疾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后可有效减少输入疟疾病例的发生。

  • 标签: 输入性疟疾 预防控制 风险评估指标 体系建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脑脊液检测指标在感染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研究者医院在2021-10至2022-12月时间段内,28例感染脑膜炎病人为创新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无中枢感染病人29例为对比组,均采取脑脊液检测,观察检测数据差异性及准确。结果:在检测指标方面统计,创新组免疫球蛋白指标、乳酸脱氢酶、以及腺苷脱氢酶指标相比较对比组而言明显升高,且糖指标大幅度下降,有一定距离差异(P<0.05)。与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调查脑脊液检测准确,创新组几率为96.42%(27/28),数据间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对感染脑膜炎病人采取脑脊液指标检测,各项指标变化明显显示病情变化,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依据,利于疾病快速诊断与治疗,具有推荐价值。

  • 标签: 脑脊液检测 感染性脑膜炎 诊断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