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为估算随泥沙颗粒迁移的重金属镉(Cd)的质量分数,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对Cd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对Cd的富集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黏粒(6.65)、粉粒(4.13)、细砂(0.92)、粗砂(0.90)。黏粒级沉积物对Cd属于重度富集,粉粒级沉积物对Cd属于中度富集。其原因有二:细粒级沉积物中腐殖质含量明显高于粗粒级;细粒级沉积物中稳结态腐殖质比例较高,稳结态腐殖质的腐殖酸组成以胡敏酸为主,胡敏酸在复合体表面形成了S-HA-Cd三元配合物,增加了黏土矿物表面吸附位。西辽河沉积物在汛期黏粒级和粉粒级冲泻质泥沙所携载的吸附态镉质量分数可分别按沉积物原样的6.65和4.13倍估算。

  • 标签: 环境学 西辽河 沉积物 粒级 分配系数
  • 简介:为了探讨湘江水体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研究了Pb、Cd、Zn、Mn、Cu在7个江段的铜锈环棱螺器官的积累和分布特征,用金属污染指数评价了重金属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湘江中游铜锈环棱螺各器官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差异明显,Pb富集于壳,Cd主要富集于内脏团和外套膜,Zn、Cu含量各部位相对稳定,Mn含量无规律;7个采样点铜锈环棱螺的Pb、Cd、Zn、Mn、Cu的平均富集系数为0.19、7.51、5.64、0.74、11.22,铜锈环棱螺对Zn、Cd、Cu的富集作用明显;铜锈环棱螺可作为水域Zn、Cd、Cu污染的生物修复物种或指示生物物种.金属污染指数显示,松柏镇、霞流镇和霞湾江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污染.因此,湘江中游污染治理中应重点关注松柏镇、霞流镇、霞湾等位置污染情况,以期减少对该流域人民的生活、生产与健康的危害.

  • 标签: 湘江 铜锈环棱螺 重金属元素 累积分布
  • 简介:建立了一种在线富集-液相色谱法检测水体中多环芳烃的方法,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可不经萃取浓缩直接上机检测水样,取样体积仅为2.5ml.除苊烯不能用荧光检测器检测外,其余15种多环芳烃的加标回收率为70.24%(苊)-117.25%(二苯并(a,h)蒽),相对标准偏差(n=5)在1.70%([艹屈])-11.21%(茚并(1,2,3-c,d)芘)之间,检出限在1.51ng/L(苯并(k)荧蒽)-44.4ng/L(茚并(1,2,3-c,d)芘)之间,基本满足痕量分析要求.利用该方法测定实际样品中多环芳烃的浓度为0.053ng/L(苊)-2.751ng/L(芴).

  • 标签: 在线自动富集 液相色谱 多环芳烃 荧光检测
  • 简介:利用GC-ECD测定了小白洋淀6个采样点的9种浮水、挺水和沉水植物中4种六六六(hexachlorocyclohexanes,HCHs)异构体的含量,分析了其分布、组成及富集特征。结果表明:1)小白洋淀水生植物中总HCHs含量范围在ND~7.47ng·g^-1(ww),浮水植物中HCHs含量最高,挺水植物各组织含量也有明显差异,根部HCHs含量明显高于茎叶2种组织。2)4种HCHs异构体中,γ-HCH的残留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3种异构体。在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中,均以γ-HCH占绝对比例,相对含量达60%~99%;而在挺水植物中,δ-HCHs占有较高比例,并且主要富集在挺水植物的根部,茎中次之,叶中最少。3)小白洋淀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HCHs含量与水体中HCHs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挺水植物荷花、蒲草中HCHs各组分含量与水体中HCHs的相关关系不显著。4)水生植物对水中HCHs的富集系数BCF在8.7~661.2范围;浮水植物的BCF最高,沉水植物次之,挺水植物的茎对水体中HCHs的BCF最低。

  • 标签: 六六六 水生植物 分布 组成 富集 小白洋淀
  • 简介:为探究壬基酚(nonylphenol,NP)在水生生物中的富集传递效应,选择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和大型溞(Daphniamagna)为研究对象,开展蛋白核小球藻对NP的富集效应实验,及NP在蛋白核小球藻和大型溞体内的传递效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P对蛋白核小球藻的96h半数效应浓度(96h-EC50)为3.13mg·L-1,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NP对大型溞的48h半数效应浓度(48h-LC50)为37.41μg·L-1,属于高毒类化合物。蛋白核小球藻暴露于0.05mg·L-1NP4h后,其生物富集系数(BCF)为5144.93,富集量为252.2μg·g-1,在12h内对NP的生物富集系数(BCF)最高达12053.64,富集量为1181.73μg·g-1。以0.05mg·L-1NP中暴露4h后的蛋白核小球藻为饵料投喂大型溞7d后,大型溞体内NP富集量最高达3.6μg·g-1。0.05mg·L-1NP直接暴露组大型溞暴露10d后,大型溞体内NP富集量最高达4.02μg·g-1。蛋白核小球藻对NP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能够通过摄食过程将NP传递到大型溞,经传递的NP能够显著抑制大型溞的生长、繁殖、摄食等生命活动。论文为评估NP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污染风险和富集传递效应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更多还原

  • 标签: 壬基酚 蛋白核小球藻 大型溞 综合毒性 富集传递效应
  • 简介: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oalkylsubstances,PFASs)是一系列人工合成的新型有机污染物,由于长链的PFASs具有较高的生物蓄积性,短链PFASs逐渐作为替代品而被广泛利用。为探讨不同碳链长度的PFASs在水生浮游植物中的蓄积能力,选取7种PFASs为目标物,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作为受试生物进行富集动力学实验,测定24h时的生物富集因子(Bioconcentrationfactors,BCF)。结果表明,染毒浓度为10μg·L^-1时,全氟癸烷羧酸的富集能力最强,在斜生栅藻、钝顶螺旋藻和蛋白核小球藻中的浓度分别为1894ng·g^-1、88.0ng·g^-1、990ng·g^-1。3种微藻中全氟烷基磺酸的BCF均随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全氟烷基羧酸的BCF基本遵循同样的规律,只是在钝顶螺旋藻体内,全氟己烷羧酸的BCF高于全氟辛烷羧酸。此外,PFASs在斜生栅藻中的浓度均高于蛋白核小球藻和钝顶螺旋藻,不同藻类的富集能力与其表面积、脂肪及蛋白质组成有关。

  • 标签: 全氟烷基化合物 微藻 生物富集因子
  • 简介:重金属污染是对虾养殖环境主要污染现象之一,查明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规律对养殖水质调控和对虾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在不同暴露时间下双齿许水蚤(Pseudodiaptomusdubia)对Cu和Zn的富集量,研究了双齿许水蚤对Cu和Zn富集动力学,并探讨了温度和盐度对其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齿许水蚤对Cu和Zn的富集过程均经历了快速、慢速和平衡3个阶段,实验24h达到富集平衡,双齿许水蚤对Cu和Zn的富集动力学参数k1(Cu)=0.077〈k1(Zn)=0.272,BCF(Cu)=0.344〈BCF(Zn)=2.252,双齿许水蚤对Zn的富集速率和富集能力均大于Cu。温度对双齿许水蚤Cu和Zn富集的影响显著(p〈0.05),最适温度范围为15~30℃,盐度对双齿许水蚤Zn富集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对Cu富集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Cu和Zn适宜的富集盐度范围为10~35。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双齿许水蚤对Cu和Zn均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在对虾养殖期间,应通过循环过滤设施去除受到重金属污染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减少幼虾对其摄食和虾体中重金属的积累量,从而降低食品安全隐患。

  • 标签: 双齿许水蚤 CU ZN 富集 动力学
  • 简介:采用盆栽植株和外源Cd胁迫的方法,分别对不同生长期蒌蒿植株根、叶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及MDA含量进行测定,以揭示蒌蒿在Cd胁迫下的抗氧化机理和耐受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d胁迫对上述生理指标均有显著影响:≤20mg·kg^-1的Cd处理可使幼苗期植株器官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16.5%~19.1%,100mg·kg^-1的Cd含量水平则导致其含量减少近30%,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植株的生物量积累关系密切;3种酶活性在0~10mg·kg^-1的Cd处理下未显示出明显变化,幼苗期植株CAT、POD活性在10~80mg·kg^-1的Cd胁迫下增加明显,高于此浓度范围则使酶蛋白受到破坏而失活,中等含量水平(≤40mg·kg^-1)的Cd处理经过长时间作用可使植株逐渐适应胁迫环境,胁迫强度较大的Cd处理可显著提高SOD酶的活性;Cd胁迫过程中植株MDA积累量不断增加。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强在蒌蒿植株耐受Cd胁迫方面能起到较好的防御作用。

  • 标签: 蒌蒿 CD胁迫 抗氧化酶 耐受机理
  • 简介:为评价新型杀菌剂氟吡菌胺对环境生物的毒性风险,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对我国特有的环境生物产生危害,测定了氟吡菌胺对意大利蜜蜂、日本鹌鹑、斑马鱼、家蚕、斜生栅藻、大型溞、玉米螟赤眼蜂、赤子爱胜蚓和黑斑蛙蝌蚪等9种代表性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并以斑马鱼为试材,研究了氟吡菌胺的生物富集性,即根据鱼类急性毒性结果LC50(96h)=1.489mg·L^-1,设计生物富集试验水样浓度为LC50的1/2、1/10和1/100,即0.745mg·L^-1、0.149mg·L^-1和0.0149mg·L^-1,连续暴露8d,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3个浓度下氟吡菌胺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量。结果表明,氟吡菌胺对斑马鱼、斜生栅藻和大型溞3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为中毒级,对黑斑蛙蝌蚪急性毒性为高毒级,其对蜜蜂、鸟类、家蚕、蚯蚓和天敌赤眼蜂等环境生物均为低毒或低风险;斑马鱼在0.745、0.149和0.0149mg·L^-1的氟吡菌胺水溶液中暴露192h时,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33.65、26.39和193.25;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评价标准,10〈BCF≤1000,氟吡菌胺属于中等富集性农药。

  • 标签: 氟吡菌胺 环境生物 急性毒性 生物富集因子
  • 简介:基于对秦皇岛洋河口附近海域海底439件表层沉积物、40件柱状样进行粒度分析,了解洋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以及砂层分布情况,确定调查区内西南侧浅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中细砂为主,可作为海滩养护砂源;东北侧以枯土质砂和砂.粉砂.枯土为主,不适合直接用于海滩养护工程.

  • 标签: 沉积物 粒度特征 海砂 秦皇岛
  • 简介:通过采集22组地下水样品,对洛阳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三氮浓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地下水主要以低矿化度的HCO3—Ca和HCO3—Mg型水为主;"三氮"浓度分布在区域上存在较大差异性,局部地区超标现象较为严重.其中,硝酸盐氮浓度最高达42.45mg/L,位于洛阳市西南的辛店地区;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分布特征较为相似,最高值均出现在伊河河畔及其以南的丘陵地区,浓度分别高达2.80mg/L和0.52mg/L.图5,表1,参11.

  • 标签: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三氮 洛阳市
  • 简介:利用2013-2015年唐山、秦皇岛环境与气象观测资料,对冀东地区冬半年重污染天气及气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天气呈现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和沿海略少的分布特征;地面气象要素分析表明,重污染天气与优良天气相比,日均气压低4hPa,日均相对湿度高30%.重污染天气下以静风和小风为主,风速小于2.0m/s的占71.8%;平均风速大于2.0m/s且持续3-4h的大风对重污染天气消散有主要作用,弱降水或短时降水对重污染天气的消散作用不明显.

  • 标签: 冀东地区 重污染天气 气象特征 消散
  • 简介:对沙尘暴的发生、传输机理及沙尘暴源地的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暴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地表土质、气候条件和地表植被状况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裸露于地表的沙尘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气候因素.地面上升的热气旋和大气的环流运动是地表沙尘暴发生和传输的动力.沙尘粒子的传输方式有蠕动、跃迁和悬浮3种.沙尘的传输距离和方向与大气环流的变化情况直接相关.沙尘暴源地一般位于大陆腹地,地域宽阔、平坦.地表土质多为沙砾、沙质土壤,地表土层裸露,土质干燥、疏松.沙尘暴源地的植被稀疏,气候的共同特征是全年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冬季和春季大风天气频频出现.近年来人为的破坏活动也加剧了沙漠化的进程.

  • 标签: 环境特征 环境科学 沙尘暴 传输机理 土地沙漠化 成因
  • 简介: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具有不同的自燃倾向性,研究煤的微观结构特征,对揭示和表征不同变质程度煤自燃的内在属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巴拉普库利亚、张家口、龙固、埠康等7个矿区的煤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表面特性、微晶结构和官能团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了煤自燃性的内在微观机理。结果表明:煤表面性质参数随变质程度加深先减小后增大,微晶结构阶段性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关键,且煤Cdaf为90%左右是转折点;随变质程度加深,煤分子内部微晶结构排列逐渐有序化,芳香环深度缩合,脂肪层结构含量减少,煤自燃性减弱;随煤变质程度加深,煤分子中羟基、羰基、烷基醚和芳香醚等官能团的含量均逐渐降低,这些官能团数量的差异决定了煤内在自燃性的难易程度。

  • 标签: 安全工程 煤变质程度 表面特性 微晶结构 官能团
  • 简介:利用1954—2017年秦皇岛市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等方法,对秦皇岛市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4a秦皇岛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趋势率为0.169℃/10a;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升温趋势率为0.153℃/10a和0.156℃/10a;不同季节升温不同,春季和冬季升温更为突出;月气温变化中3月升温趋势最大,2月次之;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范围在31.0~40.0℃,年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范围-26~-8.6℃;秦皇岛观测站搬迁后气温比20世纪90年代明显下降。

  • 标签: 秦皇岛 气温 变化特征 变暖
  • 简介:利用2016年6-9月石化企业周边大气中O_3浓度的连续观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因素,分析了臭氧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观测点夏季O_3浓度日均值高达0.107mg/m~3,其中6月份浓度最高,O_3浓度日变化曲线呈现单峰型特点。不同天气条件会影响O_3浓度日变化曲线的峰值。工作日时O_3浓度比周末更高。气温、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会对O_3浓度产生影响,其中气温与O_3浓度呈正比关系,相对湿度与其成反比关系,西北风和西南风对O_3的水平和垂直输送。

  • 标签: 臭氧 日变化 光化学反应 气象因素
  • 简介: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纵横交织的复杂形势下,民防部门开始由战时防空袭走向战时防空袭和平时防灾救灾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与已建立起现代民防体系的国家相比,中国民防体系正处于从传统民防向现代民防转变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制度环境的变迁,中国人防组织在领导体制、机构职能和经费来源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贯穿这一变化的主线是人防实行军地双重领导体制下,军队和地方在其中主导力量的此消彼长。本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防的变化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并着重对与领导体制变化紧密相关的机构职能和经费来源的演变特征进行描述。

  • 标签: 人防民防 双重领导体制 应急
  • 简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采样分析并结合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对呼和浩特市承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污染情况进行研究.共采集地下承压水样67组,分析了pH、氯化物、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铁锰、氨氮等23项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青山山前及中—东部承压水水质较好,仅硝酸盐氮有一处超标;西南部承压水水质相对较差,高锰酸盐指数、铁锰、氨氮等出现超标现象.氨氮是研究区承压水的主要污染物,超标率达19.4%,最高浓度为10.85mg/L,高浓度区处于地下水的排泄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的后本滩及台阁牧镇一带.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氮素通过断层或越流补给承压含水层,在承压含水层相对缺氧的还原环境中,硝化作用受到抑制,导致氨氮不断积累.

  • 标签: 地下水 水文地球化学 矿化度 氨氮 呼和浩特市
  • 简介:利用国控站点空气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对2016年秦皇岛市空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秦皇岛市NO2、PM(10)和PM(2.5)浓度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值,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规律明显,SO2峰值出现在1月,O3峰值出现在5月,PM(10)、PM(2.5)、NO2和CO浓度峰值均出现在12月。污染物在西南偏西风时污染程度较高。PM(10)、PM(2.5)、SO2、CO浓度受风速影响较小,NO2、O3浓度受风速影响较大。颗粒物浓度受湿度影响较大,随湿度增加而增大。

  • 标签: 污染物浓度 风向 风速 湿度 秦皇岛
  • 简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颜色及几何形状为基本特征的侦测区域自动布防方法.以实际监控场景中特殊区域的颜色特征为基础,初步提取出含有噪声的若干块感兴趣区域(ROI),然后分别与采用傅立叶描述子描述的几何形状库进行边界匹配,从而实现监控场景中侦测区域的自动布防.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高效率、低运算量及较强的抗干扰性、鲁棒性.

  • 标签: 傅立叶描述子 几何特征 颜色特征 感兴趣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