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位于德国汉堡的布洛-福造船厂(Blohm&VossGmbH,B+V),自1877年成立迄今已有126年的历史,其名称取自两位主要创办人HermannBlohm及ErnstVoss先生,草创时代约有800百余人,业务大多是承造航行于易北河的渡轮。自1892年替德意志帝国海军造轻型巡洋舰“秃鹰”号(Condor),正式开始进入造舰的行列。1897年,为应付海军业务的需求,扩充新的浮坞到17000吨,使得建造能力大增,大型战列舰和客船、货商船的订单随之接踵而至,然后不断更新设备。到了1905年已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装配造船厂,吊装能力达250吨,码头长3千米,厂区面积达560000平方米,1906年更拥有世界最大的浮坞,规模已可建造至46000吨级的船舰。

  • 标签: 德国 布洛姆-福斯造船厂 吊装能力 建筑面积 历史
  • 简介:为了研究赫霍兹谐振器声腔结构参数变化对声学特性的影响,采用传递函数法在驻波管实验系统上进行了谐振器的冷态声学特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影响谐振频率的最大因素是声腔开口直径,其次是进口孔壁厚,其他因素如声腔长高比等影响较小;开口直径对谐振带宽影响最大且呈近似线性关系,其他参数则存在最优值能使得带宽最大、有效阻尼的频率范围最宽;多进口复合谐振声腔的谐振频率变化不大,而带宽增加显著。为确保有效抑制不稳定燃烧,赫霍兹谐振器声腔在设计和制造时应重点控制进口孔的相关状态参数。

  • 标签: 赫姆霍兹谐振器 声腔 声学特性 传递函数法
  • 简介:在新一代高度隐身舰艇的研发方面考库造船厂具有领先的地位,在此方面的重大进展始于隐身科技气垫实验船“史密格”号(Smyge)的测试研究计划,该舰艇于1991年下水。此研究计划使瑞典在舰艇隐身领域获得极大的成就,而这些研究成果就被应用在瑞典新一代的数型军舰上,例如从1984—1992年间服役的7艘“连索”级(LANDSORT)和1996年起建造的4艘“史塔索”级(Styrso)隐身扫雷艇。

  • 标签: 瑞典 考库姆造船厂 操纵性能 扫雷艇 “史塔索”级
  • 简介:美国巴钢铁造船厂(BathlronWorks.BIW)位于顷因州肯尼贝克河(KennebocRiver)畔,自1884年开始造船迄今已有118年的历史,其建造了美国海军的大小军舰约250艘,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44个月内生产了83艘作战舰艇,甚至在1943-1944年尖峰建造期间,更达到每17天交一艘军舰的记录,展现其强大的后勤支援能力,使吃紧的前方战线补给无虞。

  • 标签: 美国巴斯钢铁造船厂 后勤支援能力 国防经费 军舰 造船能力
  • 简介:直到30年代,英国大型轰炸机一直使用双翼、座舱敞开的汉德利·佩奇和费尔雷·戈登轰炸机。德国军事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西班牙内战中,德国的Helll、意大利的S.M.79轰炸机的出色表现,使英国深感自己的轰炸机群老旧。英国军方于1936年制定P13/36新型轰炸机设计要求,来替代落后的汉德利·佩奇和费尔雷·戈登轰炸机。

  • 标签: 轰炸机 座舱 设计要求 机群 英国 德国
  • 简介:首先求解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兰(Lamb)波频散方程,得到频散曲线,优选对复合材料分层或脱粘损伤敏感的压电激励模式和激励频率,提出了基于幅值衰减算法的损伤定位方法,通过短时傅立叶变换,将信号转换为时频分布,提出了另一种损伤定位方法;通过附加质量模拟损伤试验,验证、比较了提出的损伤定位方法,该方法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 标签: LAMB波 主动压电监测 损伤定位
  • 简介:脱粘损伤是复合材料结构中最为常见的损伤之一,由于其目视不可检,因此对飞行器的结构安全存在着严重的威胁。基于声一超声原理的兰(Lamb)波损伤监测方法是利用压电传感器的压电效应,以粘贴在结构中表面的压电传感/驱动阵列作为激励器在板类结构中激发一定形式的兰波,通过采集和分析结构的响应来监测结构状态和损伤情况。该技术方法把离线、静态、被动的检测转变为在线、动态、实时的健康监测,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之一,尤其在航空航天飞行器结构健康监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T型加筋复合材料板为研究对象,将时间反转理论应用于基于兰波的脱粘损伤监测技术中,提高了信号在板结构中有效成分的能量,从而解决其低信噪比的问题。同时,还利用时间反转对波源的自适应聚焦能力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通过信号中有效成分的能量聚焦来对T型加筋复合材料板中的脱粘损伤及其扩展情况进行图形显示。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针对复合材料的脱粘损伤及其扩展情况进行监测,这对飞行器结构在线健康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兰姆波 时间反转 损伤成像 复合材料 健康监测
  • 简介:8月9日北京时间19时40分,归航的“发现”号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此时,美国肮空肮天局(NASA)地面控制中心播放了一支欢迎曲《来吧,艾琳》,这是一首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流行歌曲。大家都知道,这是NASA在向“发现”号女机长艾琳-柯林致敬。正是由于她和另外六位航天员的出色表现,NASA才摆脱了“哥伦比亚”号失事的阴影,顺利完成了重返太空之旅。

  • 标签: 机长 “哥伦比亚”号 传奇 地面控制中心 NASA 北京时间
  • 简介:1955年2月12日,苏联部长会议做出一项重要决议,决定筹建国家第五号导弹试验场,这就是后来被秘密命名的,神秘的拜科努发射场,6月2日苏联总参谋部发布命令,正式宣布了新导弹试验场的建制和人员编制拜科努发射场的建设开始启动。

  • 标签: 拜科努尔发射场 人员编制 试验场 苏联 导弹
  • 简介:1974年,苏联伊留申设计局设计了伊-76中程中型运输机.北约代号“耿直”。目前伊留申设计局已改制为奠科的伊留申航空股份公司联合体和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的塔什干飞机生产企业。目前伊-76在艘军中被用作作战支援运输飞机.用于运送步兵和轻装甲部队.能在简单的前线机场起降。伊-76还可执行伞降任务.可空投货物或经妥善包装的军用车辆。

  • 标签: 伊尔-76中程中型运输机 研制 飞行试验 苏联 伊留申设计局
  • 简介:对于苏联海军庞大的水下潜艇舰队,美国海军除了建造大量的“洛极矶”,级攻击核潜艇与之抗衡外,美国海军水面舰队的“普鲁恩”级导弹驱逐舰也是美国海军反潜力量的重要一环,该级舰建造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大量建造的“桑拿”级与“基林”级船驱逐舰已屈服役年限,但是越战吞掉大量美国国防预算,故美国不可能以一替一的方式购买新舰,故最后以高、低搭配,以“普鲁恩”级驱逐舰与“佩里”级护卫舰相互搭配,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海军舰母战斗群最主要的护航舰种。

  • 标签: “基德”级驱逐舰 “斯普鲁恩斯”级 美国海军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孪生
  • 简介:建造背景在“哈利法克”级护卫舰服役之前,加拿大海军有4级共20艘护卫舰.即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7艘“圣劳仑特”级和7艘“雷蒂古什”级.60年代建造的4艘“麦肯齐”级和2艘“安纳波利”级.这20艘舰的主船体完全相同.只是上层建筑和武器配置有所不同,30多年来.这些护卫舰一直是加拿大海军水面舰艇的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护卫舰的舰体已严重老化.舰载武器和电子设备也已变得相对落后.尽管这些舰在服役期间均经过不同程度的现代化改装.但其总体性能已不能满足现代海上作战的要求.在些情况下,加拿大海军决定建造12艘新一极的导弹护卫舰,即“哈利法克”级护卫舰,以对其水面舰队进行现代化更新。

  • 标签: 导弹护卫舰 哈利 北大西洋 20世纪50年代 现代化改装 加拿大
  • 简介:新加坡号称“世界十大陆军武器生产国之一”。新加坡陆军的地面武器几乎都已实现国产化,突出强调武器的轻巧灵便、火力凶猛、信息化程度高自的特点。

  • 标签: 新加坡 榴弹炮 东南亚 装甲 陆军武器 地面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