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单个典型通道组件外水力试验边界的设计方法,分析认为只有保证试验模型与原型间隙稳定段流道压降相同、流量相等才能确保试验模型等效反映原型.基于这种等效设计思路进行推导计算,设计得到了单个组件水力试验筒体,并利用数值模拟和关系式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等效设计方法是正确可靠的.

  • 标签: 堆芯 组件 堆外 水力试验 边界设计
  • 简介:利用核数据库处理程序NJOY,制作了1700K和1750K温度下,热管中45种核素的高温核数据库,并利用ICSBEP2006中的临界基准题对所制作的数据库加以验证.分别利用所制作的数据库和蒙特卡罗程序MCNP对芯进行了建模,计算了芯的有效增殖系数κeff,确定了热管中燃料的尺寸和富集度,分析了芯的相对功率分布.最后,初步计算了热管在水淹和沙埋2种事故工况下κeff以及安全棒价值,为芯安全分析和事故分析提供了基础参数.

  • 标签: 热管堆 核数据库 蒙特卡罗程序 有效增殖系数 安全棒价值
  • 简介:利用自主开发的热管蒸汽流动计算程序SNPS-HPD对HP-STMCs堆堆芯锂热管和辐射散热器钾热管稳态运行时的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了不同运行条件下锂热管和3类散热器钾热管内部蒸汽流动的压强、温度、速度和流动马赫数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芯锂热管内部蒸汽压力和温度在蒸发段均有较大下降,在绝热段呈线性下降,而在冷凝段有一定的回升。锂热管温降主要为内部蒸汽的温降,且蒸汽温降随输出功率的增加而减小;蒸汽轴向马赫数在绝热段出口处达到最大,且随输出功率的增大而减小;辐射散热器钾热管具有良好的等温性,但热管绝热段的设计增加了热管蒸汽的温降,破坏了热管的等温性。

  • 标签: HP.STMCs空间堆 SNPS-HPD 热管 蒸汽流动
  • 简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空间核反应电源系统(spacepowerreactorsystems,SPRS)中热管冷却反应燃料组件进行了稳态热分析。针对相邻燃料组件间的理想接触与非理想接触两种情况,评估了组件间的热接触状况、功率水平对其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邻燃料组件间在理想接触情况下,温度最高点位于燃料棒中心,随着表面传热系数的减小,温度最高点逐渐偏离燃料棒中心位置,且最高温度随功率水平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大。

  • 标签: 热管冷却 热接触 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系统 热分析
  • 简介:提出了热管冷却推进一供电双模式运行的空间核反应初步概念,给出了芯及热管燃料组件的设计布局,以液氢为推进剂,进行了热工水力学初步分析计算,推进模式下推进剂出口温度达到2600K,验证了初步设计的可行性;分析比较了不同热电转换技术对系统辐射散热器质量及面积的影响,电功率为5kW时,辐射散热器面积可小到1.2m^2,预估了设计的热管冷却双模式空间各部件的质量,反应系统总质量小于1500kg.结果表明,初步设计的双模式空间参数满足相关要求.

  • 标签: 热管 双模式空间堆 W-UO2陶瓷燃料 氢气
  • 简介:分析了核热推进NTP(nuclearthermalpropulsion)反应关键技术及现状,介绍了核热推进反应技术在空间推进领域的应用,总结对比了美国、俄罗斯现有核热推进反应设计方案的主要参数和特性,并对未来航天器用核热推进反应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核热推进 反应堆 深空探测
  • 简介:利用MCNP程序计算了不同燃耗下脉冲调节棒的微分价值,并采用周期法实验测量了调节棒的微分价值,对比了在不同燃耗下脉冲调节棒的微分价值实验值和理论计算值。结果表明:随着脉冲燃耗的加深,调节棒在高度200mm以下微分价值变化不明显,在高度200.390mm时,燃耗越深,微分价值越大,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很好。

  • 标签: 西安脉冲反应堆 燃耗 微分价值 MCNP
  • 简介:生活处处皆物理,同学们你们知道汽车的油量表是怎样反映车油箱内油的多少吗?水池内水面高度又是如何通过水量表反映的呢?其实,各种量表就相当于电流表,电路原理相似,它们综合运用到电学和力学知识,大家不妨看下面两例:

  • 标签: 油量表 过水 应用题 水面高度 电路原理 力学知识
  • 简介: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均拥有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且水资源紧缺日趋严重。中回用技术日趋成熟,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研究的热点,拥有广阔前景,尤其是在城市住宅用水方面节水潜力巨大。但目前中回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集中体现在难以普及推广上,且多年来一直难以有所突破。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方法不断地研究和寻找对策,使其得到广泛应用。

  • 标签: 中水回用 回用途径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 简介:为了定量研究核数据的不确定度对西安脉冲keff计算结果的影响,利用国际上常用的敏感性和不确定度分析软件TSUNAMI-3D-K6及不同核数据库中的核截面数据,分析计算了西安脉冲两种芯布置下的keff及其不确定度。结果表明:核截面数据的不确定度会导致keff的不确定度在0.5%左右,核素234U的裂变中子产额对keff不确定度的贡献最大,西安脉冲不同型下,由共振自屏计算得到的隐式敏感性系数差异较小,不同芯布置下计算得到的keff不确定度差异不大。

  • 标签: 西安脉冲堆 有效增殖系数 核数据库 敏感性 不确定度
  • 简介:建立了测定粘胶型石膏绷带含量的方法。采用络合滴定法对半石膏含量进行测定,考察了供试液制备方法,指示剂等因素。结果表明,络合滴定法能快速有效检测出半石膏含量,滴定终点清晰,误差小,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平均回收率为99.8%。所建立的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能有效地控制粘胶型石膏绷带的质量。

  • 标签: 石膏绷带 粘胶型 半水石膏 络合滴定 含量测定
  • 简介: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计算水平下分别对尿嘧啶所有的气相、液相、过渡态和质子转移异构体的结构进行全优化,获得它们在气相和相中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PCM反应场溶剂模型用于相计算.结果显示:在气相和相中,参与反应降低了互变异构质子迁移的反应活化能,对互变异构质子迁移的反应起到催化作用,但是没有改变各异构体的稳定性顺序.同时研究了尿嘧啶各烯醇式助质子互变异构的反应机理,提出了尿嘧啶各烯醇式互变异构质子迁移的反应为平面六元环的过渡态结构.探讨了溶剂化效应对互变异构体的几何结构、能量、电荷分布以及互变异构反应活化能的影响等.

  • 标签: 尿嘧啶 反应机理 过渡态 水助质子转移 密度泛函
  • 简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分别在B3LYP/6-311++g(d,p)和B3LYP/aug-cc-PVTZ理论水平下,系统研究了无水和催化的OH自由基与HBrO反应,即HBrO+OH和HBrO+OH+H_2O2个反应的微观反应机理,给出了所有可能发生的反应路径,并指出能量最低的反应通道.对于没有水参与的反应,由于OH自由基进攻HBrO方式不同,存在顺式方向和反式方向2种进攻方式的反应路径;当有一分子参与反应时,考虑HBrOH_2O复合物与OH自由基的反应和HBrO与H_2OOH复合物2种反应情况,共发现4条不同的反应路径.这2种反应的所有路径均是在OH自由基提取氢之前以氢键复合物形式存在,反应过程均为无势垒加合过程,总反应为放热反应.对目标反应起催化作用,有效地降低了反应的势垒,可以加快OH自由基和HBrO的消耗速度.

  • 标签: HBrO 自由基 反应机理 DFT
  • 简介:研制了一种带孔球头-平板电极结构的激光触发水介质开关,实验获取了4种间距下的自击穿电压与击穿延时曲线,并根据Martin公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结构下的介质击穿存在击穿电压上限,该上限与间距近似成正比;在稍不均匀场条件下,Martin公式中的M值随间距变化而变化,不是一个常数,而M值与场增强因子之比较M值随间距的变化波动更小。

  • 标签: 水介质击穿 非均匀场 水开关
  • 简介:分析了过氧化钠与反应后滴加酚酞试液有关异常现象的反应原理,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加以探讨,并提出实验改进措施。

  • 标签: 过氧化钠 酚酞 褪色
  • 简介:采用原位热法与高温煅烧相结合,通过镍盐和碱的合成体系直接制备NiO工作电极.利用XRD和SEM对电极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电化学性能,并对比了3种碱,包括尿素、氨水和氢氧化钠对产物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尿素为碱制得的NiO电极以2mol/L的KOH为电解液在0.25A/g的放电电流密度下,获得最大比容量为200F/g.

  • 标签: 水热法 NIO 电极材料 超级电容器
  • 简介:为高功率脉冲功率装置设计了4MV同轴-三平板型介质自击穿开关作为脉冲输出开关。脉冲输出开关指在脉冲功率装置中脉冲形成线输出端的开关,它是脉冲形成线和传输线的连接部件,对传输电脉冲进行二次压缩。脉冲输出开关常常是自击穿开关,由于其前面的主开关对Marx发生器输出电脉冲进行了初步压缩,脉冲输出开关的输入脉冲前沿上升较快,故脉冲输出开关常常是多通道开关。

  • 标签: 主开关 装置设计 水介质 平板型 击穿 同轴
  • 简介: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溶肥中氧化钾含量,并与农业部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NY/T1977—2010)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样品溶液中氧化钾在0~40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5,与四苯硼酸钾重量法结果比对结果接近,绝对偏差小于0.23%,准确度高,加标回收率在98.2%~101%,重现性良好,10次重复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0.22%,可用于溶肥中氧化钾的分析测定。

  • 标签: 流动分析仪 水溶肥 氧化钾
  • 简介:利用核动力系统安全分析程序中的三维水力部件模型,模拟了CPR1000反应在发生主蒸汽管道破裂(mainsteamlinebreak,MSLB)事故后,芯入口处的温度空间分布情况.分析了主蒸汽管道破裂事故发生后,芯入口处的流体温度分布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单环路主蒸汽管道破裂后会导致芯入口温度分布不均匀,破口侧温度降低.

  • 标签: CPR1000 主蒸汽管道破裂 系统程序 三维水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