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曹操在屯田推行过程中,为了较好地实行管理,设置了与郡县行政系统级别相当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管理体系(组织和编制),其中官员主要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或叫绥集都尉)等。

  • 标签: 曹操 农校 管理体系 行政系统 都尉 官员
  • 简介:由同济大学,江西省文博系统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通力合作,经过两年半的艰苦、认真的工作,完成了“中国悬棺研究“课题;并于1989年6月13日在江西省贵溪现场,采用仿古工具与方法,将一具棺本成功地吊入了悬崖上的洞穴中,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升悬棺的奇观,引起了新闻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悬棺升技术研究的目的,即是要解决古代这些悬棺是如何弄到悬崖上去的,这个问题是悬棺研究中的谜中之谜。千百年来,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充分反映了人们要搞清这个问题的强烈愿望,但却一直未能找出让人满意的答案,有的说法过于粗略,缺乏说服力,也有些说法荒诞不经或夹

  • 标签: 中国研究中心 仙水岩 地质变迁 珙县志 葬俗 贵溪
  • 简介:怀仁位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清代以前,一直是兄弟民族南下牧马的重要通道,是古战场。辽代县。本文利用今人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检视了史志关于怀仁历史沿革的记述,考订了史志在这方面的失误;根据与怀仁县有关联的历史记载,推断了怀仁县的具体年份;比对史料,对怀仁县"因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城,取怀想仁人之义故名"的说法,进行了解读:怀仁地所以叫怀仁县,一面是因为阿保机与李克用之会极有可能在怀仁的东北乡间,一面是因为李克用生于怀仁,一生的活动与怀仁地多有交集。

  • 标签: 怀仁 沿革考订 置县时间 县名解读
  • 简介:自东晋义熙(405~418年)中置沙村县(隋改沙县)后到三元县.凡1500多年间.三元均隶属沙县。民国初年.三元属沙县第七区,民国24年(1935年)改属第五区,民国25年县下改为区署.三元为沙县第二区署的一个小镇.第二区署所在地。

  • 标签: 三元 民国初年 沙县 东晋
  • 简介:平和自明正德年间县以来,已近500年。期间,关于县时间一直存有争议,有明正德十二、十三、十四年三种之说(1993年版《平和县志》凡例)。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笔者认真查阅了若干史乘资料,试对平和县时间作如下考证。

  • 标签: 考古学 中国 历史文化 年份
  • 简介:伊吾本西域古邦,曾先后附庸于西突厥和东突厥,贞观四年(630)东突厥汗国解体,在唐朝招抚政策影响下,粟特首领石万年率众驱逐了城邦统治者东突厥王子欲谷设,自立为伊吾七城主,举地内附,唐朝始创设西伊州,以石万年为刺史,贞观六年(632)定名为伊州,自此开始了西域郡县化的进程。

  • 标签: 唐朝 突厥汗国 招抚政策 东突厥 西突厥 统治者
  • 简介:察罕脑儿卫是明初设立的蒙古军卫,应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缘的旧察罕脑儿城(即今陕西靖边县北与内蒙交界处的白城子——统万城遗址)。它与官山卫(今内蒙古卓资县北灰腾梁)一样都是洪武朝为安置降明的蒙古人而设立的羁縻军卫。本文对其建置沿革、与官山卫的关系、废置原因进行了考证,进而明确了明人在洪武朝对河套地区实施控制的主要方式。这对理解明初河套地区明蒙古关系以及当时的北边边防措施不无裨益。

  • 标签: 洪武朝 察罕脑儿卫 官山卫
  • 简介:1987年文物普查时,敦煌市博物馆在敦煌市与安西县之间,现敦煌市甜水井道班南侧,三危山的北麓。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汉代驿遗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90一1992年间对这里的汉代悬泉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这次发掘布方严谨,在发掘中严格地根据自然堆积层进行分层采集,确保其相对年代的可信性。

  • 标签: 发掘 遗址 文物考古 出土 汉代 敦煌市
  • 简介:古资中县(注)县时间,《内江百科全书》(2000年版)、《四川省内江市地名词典》(1989年版)和《资阳县志》(1993年版)都说:“古资中县,秦为蜀郡地。西汉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在今(1993年)资阳县城关镇,古资中县,隶属犍为郡。”

  • 标签: 资中县 城关镇 内江市 县城 四川 西汉
  • 简介:传世文献记载秦代历史地理的资料很少,有关其地方设置的郡县情况更是不清。但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出土的秦文物涉及到秦代的历史地理,这就为研究秦郡县问题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见的重要史料。本文就是利用秦文物和战国秦汉城市考古等有关资料,结合文献,首次考证秦代在燕地五郡的设县情况,以补史书之缺佚。

  • 标签: 秦代 燕地五郡 置县 考证
  • 简介:《广东史志》1995年第三期载《关于英德县始建和古冈溪县设置问题的探讨》一文(以下简称“关文”),探讨了浛洭、浈阳二县始时间问题。本文也发表一己之见,参与探讨,以求就正方家。并望这种探讨有益于使新志书此类问题的记述更为科学、准确。

  • 标签: 英德县 桂阳 汉书 地理志 元鼎 南越国
  • 简介: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奇特的一种葬俗,而悬棺的升方式更使人们感兴趣。如何把数百斤重的棺木置于高达数丈乃至数十丈的悬崖绝壁之上,这是人们疑惑不解的问题。史料记载和传说中对其吹得神乎其神,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为了解开这“千古之谜”,中国悬棺研究课题组在同济大学古代机械制作室,使用自制模型,对多种升悬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实验目的这次对升悬棺的多种设想进行模拟研究,是为了从工作原理、升工具、运动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各种方法的特点、可行性及适用范围。

  • 标签: 葬俗 模型实验 千古之谜 古代机械 制作室 疑惑不解
  • 简介:楚怀王灭越江东郡之说,缺乏可靠的文献和考古学材料作为支持,因而疑点颇多。杨宽先生所持楚灭越于吴越故地设置江东郡的说法,难以成立。

  • 标签: 楚越 江东 江东郡
  • 简介:太王陵是一座大型阶坛积石石室墓。坐落在禹山南麓一座小丘上,其南侧百米有集安至青石的公路和集安至朝鲜满浦市的铁路各一条,墓北为乡路,西侧陡坎下是一条沟谷,谷中有一条俗名马莲河的小溪向南注入鸭绿江。墓葬东北360米公路边上有一座和太王陵密切相关的好太王碑。

  • 标签: 王陵 再探讨 高句丽 石板 好太王碑 石室墓
  • 简介:出于南宋初年军事行动的需要,宋政权建立了多种管理数路兵马防务并兼管民事的机构。其中以制使和宣抚使为长官的机构,在绍兴五年之後,已在四川、京湖和江淮地区形成较稳定的辖区范围,并成为辖区内最高军事民政长官。但是,通过剥夺监司和总领的权力,其在民事和财政上的职权於绍兴五年之後一直呈现逐渐扩张之趋势。制使和宣抚使是宋政权加强军事防御的产物,但它们增加了地方行政层级,导致中央集权的力度减弱。本文并讨论了与制使、宣抚使相关的其他制度,分析了四川、京湖、江淮三大制使、宣抚使辖区的区别。

  • 标签: 准行政组织 制置使 宣抚使 中央集权
  • 简介:<正>秦始皇二十六年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此三十六郡的名称,说者不一。九原郡是否在此三十六郡数中,也是历来争论的一个焦点。首创九原郡不在三十六郡之中的说法,始于全祖望。全祖望于《汉书地理志稽疑》中说:“<匈奴传>,赵有雁门、代郡、云中三郡以

  • 标签: 秦始皇 十三年 匈奴 全祖望 赵武灵王 云中
  • 简介:本文通过对文献、考古出土材料以及传世收藏品的梳理,对汉唐时期的铜镜镜方式进行探讨.铜镜镜方式早期形式并不固定,到东汉至两晋时期,基本固定为支架型和立柱型两种,由于该时期垂足坐具还未出现,古人席地而坐,为了满足照容的需求,镜或在几案上,或直接在坐席上.

  • 标签: 铜镜 镜台 镜槛 汉唐形制
  • 简介: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力排众议,灭高昌,设置西州、庭州,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控制西域。从地理形势看,西、庭、伊三州为河西首府凉州通往西域的钤键地区。在此后的短短几年内,唐在西州迅速地推行了均田、赋役、兵制等几乎全部中央政府制定的制度,这是唐在西北地区一系列军事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发挥了西州交通枢纽及前沿根据地的作用。从开天年间完善的西北军事格局中更能看出唐太宗西州的深远意义。

  • 标签: 庭州 高昌王 均田 守捉 麴文泰 唐在
  • 简介:自打记事时起,走过多少胡同,我实在数不清了.这些形状各异的大小胡同,它们的这样那样的名字,以及它们的这样那样的故事和传说,我更是无法讲述出来的.然而有那么一条小胡同,如同罩在我心头的一片轻云,无时无刻不在撩拨我的心绪,我想抹也永远不会抹掉.这条小胡同,叫羊胡同,就在北京东城.

  • 标签: 羊管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