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做不了观音,心,得按观音做”;“有心,石头莲子能开花”。古时的招远,那是以淘金为生的年代。18岁的栓柱和宝儿两个好兄弟,经常一边在河里淘着金沙,一边唱诵着“大悲咒”。栓柱放生一条鱼,向观音菩萨许愿,想娶一个杏花小妮子做媳妇……栓柱梦想成真娶到了杏花。栓柱和宝儿备受采金徭役的折磨,支持他们走来的,就是不断向菩萨祈祷的信心,当然,还有杏花,在栓柱眼里,她是菩萨送来的宝贝媳妇……栓柱送给杏花一粒石头莲子,杏花将它缝在荷包上,自从荷包上绣上了莲花,杏花也开始时常想起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栓柱告诉她,观音菩萨千眼遍观尘世,千手遍护众生。杏花小妮儿说:“俺……也学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遍观尘世,遍护众生……”

  • 标签: 观音菩萨 素王 礼乐 观世音菩萨 杏花 莲子
  • 简介:本文叙述了春秋前期礼乐文化的一般状态,而后集中讨论春秋后期礼乐文化的危机和演变.论文强调,在春秋后期的政治危机中,人对礼的关注从形式性转向合理性,礼文化的重点由"礼乐"转向"礼政",礼作为政治秩序原则的意义在政治理性化的过程中突出出来.而思想家的关注的焦点,不再关注那些华丽典雅的仪典文化,而更关注现实生活世界的混乱与安宁.

  • 标签: 礼乐文化 叙述 形式性 典雅 为政 中突
  • 简介:素质教育不是当代才提出的,它其实也是儒家的教育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开创儒家教育传统时,即提出以“诗书礼乐”陶冶学生。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之人才的思想。

  • 标签: 儒家教育传统 礼乐 素质教育 社会需要 学生
  • 简介:新郑祭祀遗址出土青铜礼乐器作为祭祀重器,是春秋中期郑国特殊祭祀文化的具体表现。不同遗址出土器物组合的差异,从器物层面体现了当时郑国高等级贵族间的微妙关系,轮流执政的卿大夫已经掌控了包括土地所有权在内的多项国家权力,拥有和国君同等级的礼器、乐器使用权,仅在用鼎数量方面存在着差异。作为祭器的祭祀坑出土青铜礼乐器和同时期墓葬出土器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表明当时祭祀礼仪仍然严格遵循着传统礼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能将遗址出土青铜乐器与“郑卫之声”简单地等同分析。

  • 标签: 郑国 礼乐器 祭祀
  • 简介:十国时期是传统礼乐制度全面进入南方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整个南方社会礼乐文教意识水平普遍上升的时期.本文以十国时期南方政权中礼乐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为线索,从礼乐制度与南方民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传统礼乐制度的南移在南方社会文化崛起中的深远意义.

  • 标签: 十国文化 礼乐制度 融合 冲突 共振
  • 简介:前仰韶时期的乐舞遗存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至仰韶时代晚期陶鼓乐器已为少数权力阶层拥有,龙山时代以鼓磬组合特征的乐舞遗存标志中国礼乐文明的基本形成。

  • 标签: 音乐 礼乐文明 中国 乐舞遗存 乐器 图像
  • 简介:本文在笔者对家乡长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采访、古藏文文献资料解读等方法,特别是通过对岷江上游苯寺院的教育制度、课程内容、组织系统、制度条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西藏苯作为藏族的本土宗教,除了具有神学宗教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浓郁的民族区域性、民间大众性等特点,因此,如果说藏族寺院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苯寺院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的源头和最典型的代表。

  • 标签: 苯教 教育 组织管理 课程
  • 简介:洛阳周公庙建筑群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定鼎南路中段东侧。2013年河南龙源古建园林技术开发公司对定鼎堂等进行了全面修缮,认为定鼎堂、先祖堂建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 标签: 建制沿革 现状勘测 建筑特征
  • 简介:以诗歌、对联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形式。我国有不少名家和教师,运用此种教育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是诗的典范。早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就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饭堂的过道上,悬挂小黑板,用于诗。针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好坏,写诗于黑板上,进行表扬或批评,说服或鼓励,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些诗,后来搜集在《校园百咏》里。

  • 标签: 诗教 教育效果 道德品行 传统教育 女子师范学校 先主
  • 简介:丹噶尔是今青海省湟源县,清乾隆九年设立主薄道光九年升丹噶尔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丹噶尔厅湟源县。“丹噶尔”一词源于清政府将当地黄教寺院“东科尔”谐音而来,此后东科尔指的是当地的东科寺,丹噶尔成为该地区的名称。历史上的区域范围“东至镇海堡圈门(今东峡乡山城)西宁县界三十五里,西至巴燕托亥庄(今巴燕乡巴燕村)青海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曲卜炭沟西宁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塔儿湾青海省界二十五里,西北至下胡丹度青海界二十里,东北至西纳川、拉沙尔、喇课营汛西宁县三十里∽’清嘉庆、道光时期是青藏地区的民族贸易中心之一,该地是内地通向西藏、新疆的门户,是当时茶马互市及民族贸易的重要市场。随着外商进入丹噶尔从事羊毛贸易,基督也随之进入此地。基督在丹噶尔地区的传播是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教的尝试。

  • 标签: 丹噶尔 青海省 基督教 传播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西方传教士
  • 简介:晚明的历史特殊性已成为学界共识,在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层面都发生了不同于此前的变化。在女性婚姻家庭层面,女的相对流行、伙伴式婚姻关系的出现,均成为新的社会现象。本文以晚明吴江叶纨纨的《愁言》中心,考察女与晚明婚姻中的女性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女对女性情理观、婚姻观以及对待婚姻生活态度的影响。本文认为,这一时期女婚姻关系中女性情感与道德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对这一时期女性,特别是上层社会女性传统的情理观和婚姻观造成冲击,并因此对其现实婚姻生活产生影响。

  • 标签: 女教 婚姻 《愁言》 晚明 情理
  • 简介:道德主体性系阳明“四句”的思想宗旨,其以善恶之辨经,以自在、自发、自觉和自由纬,整体呈现了主体性的发生、发展、提升和实现的动态过程和逻辑关系。对阳明主体性思想的阐释与弘扬,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当代社会的异化现象。

  • 标签: 王阳明 四句教 主体性 异化
  • 简介:曾经在滇西北甚为流行,明清以后,由于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和格鲁派的传入,并在该地占据统治地位以后,苯的势力和影响才逐渐地减弱和消退。本文详细分析了苯在滇西北的流行史迹、传入背景、传入方式,以及对当地本土宗教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 标签: 东巴教 滇西北苯教 史迹
  • 简介: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基督和伊斯兰被称为“亚伯拉罕宗教”,它们在圣贤人物、历史渊源、教义理论以及地理位置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围绕着如何看待耶稣这个宗教历史神秘人物而形成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篇章。三大“一神教”因各自看待耶稣的立场不同而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巩固、创新或者构建了各自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站在比较宗教学的多元视角上,把它们对耶稣所持的不同立场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不但具有追求宗教间相互理解、和谐共存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球伦理也有理论启迪意义。

  • 标签: 三大“一神教” 耶稣形象 比较研究
  • 简介:白莲是源起于元明而盛之清和民国,且具有浓烈宗教色彩的秘密社会组织,白莲仪式行为集中体现了其浓厚的宗教情结。白莲仪式行为在组织层面确认了教派内部神性化的伦常关系,在理念层面形成了理想家园与现世目标的同一,社会控制层面所确立的宗教威慑与世俗惩治构成了白莲独特的制度化惩戒机制。仪式行为在这三个层面的象征意义揭示了白莲教本土宗教世俗化的重要特点。

  • 标签: 秘密社会 白莲教 仪式行为 世俗化
  • 简介:本文以朱仙镇清真寺南碑亭例,探讨了河南伊斯兰古行碑的相关问题,在对省内古行碑进行介绍后,重点分析了朱仙镇南碑亭碑中阿拉伯文和汉文内容,并对其中的伊斯兰典籍和古行十三条源头略作论述,对古行主张条文的含义逐一解析。最后回顾了河南伊斯兰中的新行及与古行碑的关系,并认为荥阳等地区新行传统的确立以及新思想的传入是古行碑出现的直接原因。

  • 标签: 古行 新行 朱仙镇
  • 简介:<正>一、观互具天台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法门,具有观互具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十卷《摩河止观》中.在解释正修止观时,智者云:“前六

  • 标签: 止观 天台山 别传 天台智者 禅门 三昧
  • 简介:比较宗教学范围内存在一种现象,即当我们分析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民族性宗教时,会发现其于深层的原则及仪轨范式等方面颇有不同。日本古代的萨满及我国西藏地区的原始苯就是一个例子。当深究二者的民间渗透层面时,就会得到二者中存在共通的区域性宗教习俗和原始世界认识,即主要以巫术和符咒为主的结论。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具有萨满性质的西藏原始苯和古代日本萨满的相关资料,发现二者在有关宇宙、灵魂观念和萨满的巫术、仪轨范式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并从原始的神祇观、宇宙观、巫师与仪轨等方面进行描述和比较,从而对一些重要的异同点进行归纳总结。

  • 标签: 日本萨满教 西藏原始苯教 比较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