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介绍、分析和批判西方学术界世界历史权威分期法的同时,从国际体系演变的角度,提出了人类从60,000年前分散的采猎群到今天全球经济政治高度一体化的新的历史分期法.作者以一种全新博大的历史观对西方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两大领域的主流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摘译自作者一书.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历史研究的匮乏,致使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陷于只能孤芳自赏的境地.而只有融理论研究于历史探讨,建立一个超越现有诸种框架之上的新时空观,国际关系研究才能走出误区,真正对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产生影响.

  • 标签: 世界历史 国际体系 转折点
  • 简介:我国的文化、历史学界时下正在进行着关于中国农业、城市、国家起源的热烈讨论,涌现出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并出现与国外做对比研究的探索思路。在这种情况下,将中国的农业、城市与国家起源放在世界历史的更广阔时空范围内进行考察或许不无益处,以下根据所能接触到的材料对世界历史中的农业、城市与国家起源做一概述,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资料的不断丰富,我国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定会对世界范围的已有认识有所贡献。

  • 标签: 中国农业 中国 城市 中国 世界范围 思路
  • 简介:<正>文艺复兴时代,当西方刚刚从中世纪走出时,迎来的是一个翻译、整理古典著作的高潮。尽管到文艺复兴后期,上流社会的不少人士通希腊语和拉丁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可以模仿古典作家的风格,用古典语言写诗,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也相当熟悉古典作品。但在传播古典学知识方面,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当时通行的语言是拉丁语,最初学者们还是把古代希腊的作品翻译成古典拉丁语。15世纪

  • 标签: 伊丽莎白一世 世界历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 古典著作 文艺复兴时代 古典作品
  • 简介:世界文化史纲》规模宏大,时间跨度大,内容涵量面广。它全面而系统地对世界文化的许多重大理论、重要成果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在体例、结构和资料上,有重大突破,把国内世界文化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该书撰写体例新颖,实用性强;综合性明显,可读性强;重视探究因果关系,时代感强。

  • 标签: 世界历史研究 研究成果 《世界文化史纲》书评 体例 实用性 可读性
  • 简介:2013年12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风学社主办的主题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清代中国”青年学者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近50名青年学者,围绕明清以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近50篇参会论文,既能体现当代清史青年研究者的史学素养和关怀,也能窥见当前清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 标签: 青年学者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 世界历史进程 清代 综述 清史研究
  • 简介:一百年前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运动产生了绵延至今的重大影响。在关于十月革命世界历史意义的讨论中,需要区分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历史形态演进的理论而设定的"世界革命"观点和基于20世纪世界历史运动的客观进程而对"世界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

  • 标签: 俄国十月革命 世界历史 20世纪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世界革命 历史意义
  • 简介:在做学生的时候,就翻阅过几卷由阿克顿勋爵主编的《剑桥近代史》。但那时有几分浮躁,读书不免也有几分潦草,除选用了一些自己的论文所需要的材料外,未能仔细投入地阅读。这一遗憾最近在给《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十二卷做书评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弥补。

  • 标签: 20世纪前半叶 世界史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第十二卷 书评 阿克顿
  • 简介:2005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纪念,南京又是郑和生活了37年和下西洋的决策地与始发地。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2004年5月6日,“2004中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压轴戏之一的“郑和文化论坛”在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南京市 民族文化 海洋文化
  • 简介:自从明代王越写了一首“雁门关外野人家”的诗,山西大同在人们心目中便成了一个荒凉贫瘠的可怕之地,只要闭目一想“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一幅飞沙走石,苍苍茫茫的景象便会立刻从脑际掠过,想象丰富的人甚至会想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是满面尘灰,外地人谈到这个地区,颇有谈虎色变之慨。

  • 标签: 历史环境 大同 雁门关 外地人
  • 简介: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历史学家从两个方面进行严肃的历史思考。一方面,深入开展我国历史上自然环境变迁和灾害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去研究、了解20世纪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人文成果,加深对环境伦理和自然哲学的认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就是探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合乎生态规律,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全面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全人类解放的基本标准之一。在加强环境伦理的研究中,我们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还应注意与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现实相结合,特别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 标签: 生态环境 生态伦理 历史思考
  • 简介:司马迁记述人物的成就有诸多方面,其中"成功地刻画特定历史环境的人物形象"尤其值得我们深入总结和大力阐释。《伍子胥列传》、《魏公子列传》、《袁盎晁错列传》等名篇,不仅展现了这些人物生动感人的性格、神采,而且深刻地反映出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的特点,因而为我们提供了撰写历史人物传记的成功典范。我们要认真借鉴《史记》的成功经验,努力实现对传统史学精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探求在当今历史书写中如何做到既能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活动、性格、气质,又能凸显其所处的时代特点,从而有效地克服历史著作平淡乏味的缺陷,使我们撰写的史书更能受到大众的欢迎。

  • 标签: 《史记》 列传 人物形象 时代条件 传统历史编纂学
  • 简介:本文讨论了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古环境的关系,它试图初步阐明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保护古环境中的任务。这篇论文共有三部份:第一部份综述了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化石藏品中揭示出的大量的古环境的信息,例如恐龙足迹不仅可以为动物的运动、行为和多样性提供古生物的证据,而且由于它能显示岸线的走向和沉积旋迥,因而为了解化石产地的古环境提供更深入地洞察能力。第二部份总结了从生物种群的盛衰兴亡追溯古环境。第三部份则讨论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标签: 自然历史博物馆 动物群 喜马拉雅鱼龙 盛衰兴亡 腕足类 古地中海
  • 简介:4月25日,李克强总理夜访宽窄巷子,作出“应该把过去的历史资料、成都志,特别是有关宽窄巷子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楚。”“宽窄巷子要有根基,要有历史的脉络。只有守住历史传统的根脉,才能打开面向世界的门窗。”“巷子可以窄,造福百姓的思路一定要宽”的指示和要求。

  • 标签: 历史传统 面向世界 李克强 门窗 宽窄巷子 历史脉络
  • 简介:在大规模复原古城之前,大同市政府曾邀请清华大学编制了《大同历史旧城空间环境整治规划》。规划目的在于应用各种城市设计的手段,充分展示历史文物建筑的景观与艺术影响力,使之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标志性建筑和控制性要素,以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品味,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综合解决交通停车、地下商业开发等问题。介绍了该规划的背景、目的、内容及相关争议,并进行了相关思考。

  • 标签: 大同旧城 空间环境整治 争议与思考
  • 简介:北京市历史自然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于希贤现在,人们已普遍了解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不变化、不发展的固定环境是不存在的。前一代人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我们今天所见的地理景观相比,已经大不一样了。一、二百年,三、五百年乃至...

  • 标签: 自然环境变迁 地理环境 北京市 森林破坏 《帝京景物略》 能见度
  • 简介:历史上,河西走廊依次迭兴的民族不计其数,在这民族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过程中,其语言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唐时期,敦煌一带流行粟特语和梵语,之后吐蕃语对河西走廊产生根本性和持久性的影响,并出现藏、汉双语社区。元朝,回鹘语文一度成为河西走廊的通行语言。在多语言的影响下,河西走廊的汉语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 标签: 河西走廊 语言环境 历史 语言文化 初唐时期 持久性
  • 简介:历史上,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犹如一个巨大的“漏斗”,不断接受着来自各方的民族,不管是南来还是北上,东来还是西归,在这块特殊的土地上都经历了新一轮的民族大融合。其中有的历经曲折延续至今,有的则相互消融,形成新的民族。在这民族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过程中,其语言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根据敦煌及其附近遗存的文献资料,回望河西走廊历史上的多语言环境

  • 标签: 河西走廊 语言环境 历史 民族大融合 河湟谷地 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