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藏族游牧部落的禁忌敖红藏族部落的民俗,包括各种书庆活动、祭祀礼仪。以及喜婚丧葬等日常生活中的礼俗禁忌等等。从这些民俗当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藏族部落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窥见藏族部落社会的主貌或某个侧面,还可以了解藏族牧民的心理素质、社会道德规范...

  • 标签: 游牧部落 藏族牧民 藏族部落 禁忌 自然环境 心理素质
  • 简介:甘州回鹘被民族学界普遍认为是裕固族的先民,民族是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其中的共同经济生活是其他“共同”的物质基础,在唐末五代时期甘州回鹘和西州回鹘有了地理环境和经济生产方式的差别,也正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差别,漠北回鹘后裔才形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两个民族。本文以甘州回鹘在河西地区建立独立政权为背景,对甘州回鹘的游牧经济兴衰、甘州回鹘与周边民族的经济交往状况、甘州回鹘汗国灭亡的本质原因和甘州回鹘游牧经济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甘州回鹘 游牧经济 经济生活 生产方式 民族学 共同语言
  • 简介:张穆《蒙古游牧记》是研究19世纪中期中国北方边疆史地的上乘之作。为了更好地记述内外蒙古各地的地理和历史变迁,阐明各种地名和人名的异同,书中采用自注的方法将大量的材料置于注文中,既保证了正文的简练通畅,又能很好地保留史料,深化观点,使自注与正文互为呼应,相得益彰。

  • 标签: 张穆 《蒙古游牧记》 自注
  • 简介:<正>我国蒙古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一定的客观地理环境,这种环境为塑造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提供了内在的物质基础。蒙古高原地处内陆,受季风影响小,气候寒冷,宋彭大雅《黑鞑事略》记云:“其地气候寒冽,无四时八节,四月、八月常雪”“其地草五月始青,八月又枯”。游牧民族是缺乏地域观念的民族,对于他们来讲,马背就是家,哪里有水草,哪里就是他们的天下,他们经常处于一种高度“游离”的状

  • 标签: 蒙古族 游牧文化 萨满教 习俗 新郎 蒙古人
  • 简介:本文是作者在民族国家视角下探讨游牧族群与农耕族群互动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认为“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一定程度上能够概括分别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生业的两大族群。因此在概述游牧行国体制、王朝藩属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碰撞和重组的阶段及其特点做了探讨,认为按照依据游牧行国的兴衰历程、游牧族群的聚散转变,以及其与王朝藩属、农耕族群互动的轨迹,可以将游牧行国与王朝藩属的互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先秦至秦汉时期(公元1世纪之前),匈奴游牧行国的出现及与汉王朝藩属体系的碰撞、对峙和交融。(2)从“匈奴遁逃”到北魏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时间大致从永元三年(91)到永熙三年(534)。(3)从北魏分裂至唐朝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时间大致从东魏太平元年(534)到后梁开平元年(907)。(4)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到明朝建立(1368),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四个时期。(5)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的“大一统”,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五个时期,时间是洪武元年(1368)至1911年。

  • 标签: 游牧行国 王朝藩属 族群互动 阶段划分
  • 简介:<正>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蒙古族,经过历史的沧桑巨变,那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亦发生了改变,成为现今蒙古族的这种定居的农、牧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习惯,风俗也往往和其他相邻的民族更为接近或者相同,(特别是与汉民族的),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着游牧特征。下面是笔者在观察蒙古族丧葬习俗时的偶然发现,今提出与研究者共同探讨。1、不去墓地祭奠死者生活在内蒙古农村的蒙古族每逢节日或死者的忌日,人们一般并不去墓地祭奠死者,而是在村外的路口或野地

  • 标签: 蒙古族 丧葬习俗 死者 游牧生活 内蒙古 生活方式
  • 简介:<正>吐谷浑在4世纪初有少量农业和手工业,不过仍以游牧畜牧经济为主。吐谷浑地区主要属青藏高原,乏草木,少水潦,多不毛之地,“贫多富少”。后来。由于吐谷浑介入了丝路贸易,常通商贾,国富民强,不仅民慕其利,而且国家也靠商业收入支撑。虽然吐谷浑有时也象一般游牧民族那样对邻邦采取过侵掠、寇边等行动,但与匈奴、突厥、蒙古等军事型游牧国的表现有很

  • 标签: 吐谷浑 游牧经济 游牧民族 手工业 青藏高原 畜牧经济
  • 简介:<正>当今时代对世界各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认识视野不断扩大。且不说早已熟知的欧洲文化和艺术现象,就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文化和艺术在今天也得到深入研究。我们是靠这些国家的学者、欧洲各国特别是苏联研究人员的著述来了解他们的文化和艺术的。可以确切地说,今天我们对东方许多民族文化史的了解并不亚于对西方民族文化史的了解。

  • 标签: 游牧民族 蒙古族 民族文化史 突厥 建筑艺术 大草原
  • 简介:鄂尔多斯博物馆苏泊罕游牧活态分馆(以下简称苏泊罕游牧博物馆)是依靠鄂尔多斯博物馆丰富的场馆运营经验和人才的智力支持,与东联集团投资建设的博物馆。该馆采取成果共享、人员互动、资金独立、保护为主、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企事业合作新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价值,特撰此文以探讨在季节性分明、自然环境并不占优的鄂尔多斯草原开展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弊关系,并对该馆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 标签: 活态博物馆 存在困难 解决措施
  • 简介:本文以对王明珂的新著《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的评论为中心,分析了当前历史学研究尤其是民族史研究中存在的人类学化的学风倾向及其显现的问题,并就实证史学与社科理论的相互关系作了大致的评估和展望。

  • 标签: 历史学研究 汉帝国 王明珂 人类学 游牧 部族
  • 简介:本文以历史叙事理论资源的辨析出发,从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围绕事实与虚构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对挑战的回应。以及历史叙事研究的可能等三个方面,着重对历史叙事乃至教育历史叙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做出必要的理论阐述。

  • 标签: 叙事 历史叙事 话语 事实
  • 简介:清代蒙古族游牧经济研究是清代蒙古族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清代蒙古族游牧经济历史的发展变迁状况及其在清代总体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游牧经济发展中的相关历史经验及新问题。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清代蒙古族游牧经济研究的学术成果及基本史料进行专门的梳理与分析,以便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 标签: 清代 北部蒙古 游牧经济研究 基本成果 史料
  • 简介:游而牧之生产方式(以下均简称"游牧生产方式")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经典生产方式。遵循自然是游牧生产方式的前提基础,游牧生产方式是游牧民族对草原地区气候变化与草原生物生存特性规律的认识与适时抉择,灾害应对与草原生态整体和谐的全面系统获悉与把握,植被脆弱与生态恢复重建危机化解的深刻理解与洞察。合理发挥人的能动功能是游牧生产方式的动力源泉,游牧生产方式既有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节律基础上的"逐水草而居",又有合理把握自然承载能力基础上的狩猎与人口控制。顺势而为是游牧生产方式的终极趣旨,相比于农耕民族对自然原貌的改造性利用,游牧生产方式更符合自然生态规律,有序维持了历史时期草原生态平衡,也是游牧生产方式的最高目标。

  • 标签: 游牧生产方式 草原生态规律 生态生存方式 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哲学智慧
  • 简介:本文是笔者的"多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的游牧与农耕族群互动研究"系列论文之一。在系统梳理了双方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华大地上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体系的第一次碰撞发生在秦汉时期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先后实现游牧和农耕地区的"大一统"之后,两大政治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碰撞是自然的结果,是两大政治体分布的空间和支撑其存在的具有互补性的经济基础所导致,而碰撞的结果则是匈奴游牧行国体制最终被王朝藩属体系所涵盖,成为王朝藩属体系的一部分,而匈奴族群的一部分也被融入农耕族群之中。

  • 标签: 匈奴 汉王朝 游牧族群 农耕族群 碰撞 重组
  • 简介:贺卫光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青藏高原上藏族及其先民的文化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游牧文化,从吐蕃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农牧分营”型的游牧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于中原农耕民族农产品的依赖。

  • 标签: 游牧文化 青藏高原 丝绸之路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特殊类型
  • 简介:呼伦贝尔被誉为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是因为她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兴安岭纵贯其南北,岭东是气候温和的宜耕丘陵地带,岭西是一望无际的宜牧草原,大兴安岭仅海拔500~1500米左右,中生代以来,气候湿润,森林密布,大小河流3000余条,南流北淌,500多个沼泽湖泊星罗棋布。优越的生态环境,养育着各种植物动物,给人类提供了栖身和衣食的条件。几千年前的呼伦贝尔,不仅大兴安岭及

  • 标签: 室韦 额尔古纳右旗 生态环境 新巴尔虎右旗 扎兰屯市 岭西
  • 简介:吴江以水和桥著名。清康熙《吴江县志》称当时吴江的桥梁“以数千计”。至清末,有名可查的桥有503座。据1935年统计,吴江共有桥1194座,其中唐桥2座、宋桥8座、元桥11座、明桥114座、清桥409座、民国桥梁447座、年代不明者203座。后因战乱,许多桥梁被毁,至1985年文物普查尚存各类石桥260余座.

  • 标签: 吴江 叙事 虹桥 文物普查 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