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不仅在国际领域对国家之间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构成威胁,也是国家内部治理的新课题,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本研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重新审视气候变化对边疆的影响。研究梳理了自然科学和考古的研究成果,发现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变动不绝于耳。边疆不仅仅是中国的生态屏障所在,由于地理地貌的构成特点,也是最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的区域。未来气候持续变化的情况下,边疆地区在水安全、粮食和国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海岸线安全和重大工程安全方面都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些都将成为边疆治理的新内容。文章认为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除了在工业化发达地区继续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减少资源消耗以外,在广大的边疆地区的生产活动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走生态发展之路。同时,建立边疆适应气候变化的长期机制是边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成为当今边疆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候安全 边疆治理 气候适应
  • 简介:近年来,西藏的旅游事业发展很快,2004年西藏接待海内外游客约120多万,为了使气象工作更好地配合西藏旅游事业的发展,帮助海内外游客选择旅游地点和旅游时间。本文将对西藏地区各地不同的旅游气候特征作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

  • 标签: 旅游气候 旅游事业发展 2004年 气象工作 旅游时间 气候特征
  • 简介:今之气候变暖,冰山溶化,林草减少,沙漠扩大;沙尘暴严重,凝冻灾害,严重旱灾,特大洪涝,大风暴雪,连连发生。城市温室效应显著,低氧环境影响市民免疫力,亚健康人群增加。故有专家建议,关注气候,关注环境,用到医院治病去痛之钱,用买保健品护健康之费用,通过国家投入,为保护气候买单。

  • 标签: 气候变暖 买单 历史 环境影响 温室效应 专家建议
  • 简介:商代后期殷墟气候研究,是商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历年来的研究,注意到有关气候波动的研究尚未深入。通过筛选殷墟文化各期与地下水位变化有关的发掘材料,制成简表,确认殷墟文化一至四期之间地下水位有剧烈波动的事实。据此推断殷墟气候干湿变化的轨迹。参考文献中记载的有关气候干旱的材料,与地下水位变化简图对比,发现二者大体吻合。同期的甲骨文气象记录中,也发现了与干旱有关的现象,进一步确认了关于气候波动的推论。

  • 标签: 殷墟 地下水位
  • 简介: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显示,距今4000年~3500年期间全球气温有过明显下降,这一降温事件对当时人类的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国前的商人正处于此次气候发生变异的时期,其活动地域的南迁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

  • 标签: 气候变迁 下七垣文化
  • 简介:<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使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气候的研究多局限于对中国北方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对中国西南一隅的气候变迁研究极其薄弱。笔者在承担了首

  • 标签: 气候变化 南亚热带 全新世中期 年降雨量 高原地区 川西山地
  • 简介:<正>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具有许多特有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宗教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宗教的基本特点与内涵。从总体上说,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宗教的内在要素;二是宗教的外部要素。所谓宗教的内在要素,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宗教的观念或思想;一为宗

  • 标签: 宗教组织 是宗教 基本要素 宗教感情 宗教行为 宗教观念
  • 简介:6至10世纪处在中华5000年气候变迁过程中的第三个温暖期,开封的温暖气候从隋唐经五代,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公元1000年左右,开封气候转寒.与气候的前后变化相伴随,唐宋开封的水、旱、蝗、风沙等自然灾害也不断出现,但这些灾害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温湿的总体气候特征.

  • 标签: 开封 唐宋 宋初 隋唐 五代 北宋
  • 简介:《周易》从"贞"为"正"的意义上提炼、概括了人之价值和意义,使"贞"成为这部经典所理解的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使人能自觉、理性地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标举于一切生灵之上,成为高贵的从容驾驭自己、从容驾驭环境的一类,使人类自身具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从容美好的生命过程;而"贞"的实践意义又具有着使个体的人规避险难,不断获益,不断走向成功的合理指向。

  • 标签: 自觉 理性 规避 获益 成功
  • 简介:本文通过对安徽省近300年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历史上因气候的不断变化和异常,给安徽地区造成了众多的水旱灾害,其中水灾又多于旱灾,并呈现出增多期与减少期交替向前发展的规律,而在时间上则显示出夏季最为集中、秋季次之的高度季节性特点.经与太阳活动的历史资料相比较,又发现安徽水旱灾害与太阳活动有密切关系,在太阳活动世纪周期增强期前提下,水旱灾害多发生在太阳活动11年周期的极值附近.

  • 标签: 安徽 气候变迁 水旱灾害 太阳活动
  • 简介:国内旅游产业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起来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政府接待型业态,到九十年代末期的产业发展型业态,国内的旅游业完成第一次跃升。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十年,是国内旅游业奠定产业基础的黄金十年,各地纷纷投资增加旅游吸引物,

  • 标签: 旅游产业 国内旅游业 政府主导 旅游吸引物 八十年代 产业发展
  • 简介: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坐“三叉戟”飞机叛逃,在蒙古肯特省省会温都尔汗东北方向约70公里处坠毁(离中蒙边界约350公里)。九一三事件已经过去40多年,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官方正式公布的材料很少,人们对坠机原因有多种猜测。再加上国外一些人恶意炒作混淆视听,直到现在,谈起九一三事件,常常听到多种说法。

  • 标签: 林彪 五要素 恶意炒作 事件 原因
  • 简介: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旅游活动最低层次的需要、最基本的保证.我国旅游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旅游活动的要素有了变化.本文提出了现阶段的旅游活动"新六要素":资源、环境、文化、科技、余暇、金钱,试图解释旅游活动的要素应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变化.

  • 标签: 旅游活动 要素
  • 简介:2017年5月初,法国大选成为头条新闻:年仅39岁、仅具一定经济领域执政经验的马克龙入主爱丽舍宫。在能源与生态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巴黎协定》履约遭遇不小阻力的背景下,新任总统对环境气候问题的立场和设想如何?他将给法国环境气候政策带来怎样的变数?法国未来环境气候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构成了本文的核心内容。

  • 标签: 马克龙 环境气候政策 能源生态转型 巴黎协定
  • 简介:太行山大峡谷位于山西省壶关县东南部,地理位置北纬35°54′-35°56′,东经113°23′-113°38′,海拔最高点石坡乡大虎岭1822米,最低点桥上乡大河村498米.峡谷以壮、奇、险、秀闻名全国。这里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难得的旅游胜地,而经过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和岩浆侵蚀作用沉积下来的地质遗迹,又是难得的科研场所,2005年8月,太行山大峡谷在众多的参评景区中脱颖而出,被国家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地质公园”。

  • 标签: 地质遗迹 大峡谷 太行山 气候 国家地质公园 古代
  • 简介:陈列语言是博物馆中,包括博物馆工作人员、观众在内的“人”和所有“物”之间沟通交流的中间媒介。它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性媒介要素的组合中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这些要素以非言语性的材料为主,透过整合、比较、互补、拆解等组合形式,从不同的形态、时空范围和感官功能提供观众理解展品的情境。本文通过对陈列语言要素构成和组合形式的探究来解析陈列语言的内部结构,以及其与陈列策略之间的关系。

  • 标签: 陈列语言 要素 组合 策略
  • 简介:博物够是公益、开放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恐是重要的国家治安防范工作,博物馆作为反恐工作的重点单位之一,针对博物馆的恐怖袭击必将对观众、博物馆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因此,对博物馆自身和反恐支援两方面风险评估要素进行科学分析,才能提出合理有效的反恐对策,使得博物馆反恐防范更具针对性、主动性,进而提升博物馆反恐防范治理水平。

  • 标签: 博物馆 安全管理 反恐 风险评估要素 分析
  • 简介:对于青海广大农牧区民族村落而言,由于国家生态建设的实施而迫切需要旅游业成为一种全新的、补充性的生计方式,本文通过对民族村落旅游六大要素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民族村落旅游发展模式,提出相应解决策略,试图为今后青海民族村落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民族村落 旅游要素功能 提升
  • 简介:萨科齐总统执政后对法国外交和防务政策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法国在2009年4月北约60周年峰会上正式全面重返北约。左右法国全面重返北约的要素繁多复杂,文章从法国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简单梳理:国内方面,主要分析法国外交政策的延续性、经济危机下萨科齐政策的调整和法国国内社会力量的支持;国际方面,分析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和新形势下北约的战略调整。法国全面重返北约,标志着法国彻底回归西方,有助于促进法国在北约内部改革和推动欧洲独立防务发展。对美国,法国重返北约可帮助美国缓解中东地区的军事压力,促进双方在国际安全问题的立场上协调一致。

  • 标签: 法国 美国 重返北约 原因
  • 简介: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是中国史前人类社会演进史上一个里程碑,其产生原因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来解释文明社会起源的动因,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假说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评述了文明起源最为流行的限制理论的成功与不足,复原了夏朝建立前后的气候变化,发现夏朝的建立恰好对应于4.2-4.0kaBP全球降温事件。本文依据文明起源的战争理论,但认为人口增长本身不是触发人口-资源失衡进而引发战争的一个独立变量,引入气候突变作为独立变量,认为人口增长、气候突变、人口迁徙和地理限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人口-资源失衡,引起人群之间的战争是夏朝建立的主要原因。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第一个王朝为何诞生于中原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为何诞生于4.0kaBP前后而不是其他时间。

  • 标签: 夏朝 气候突变 人口增长 限制理论 人口-资源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