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文化景观是环境层面上文化行为的空间产物,地域文化景观反映该地域文化体系的地理单元特征。地域文化遗产性景观揭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心理期盼认知传统行为)在空间上传承与形制叠加的人文地理性。对后者的研究国外已借用生物传承多样性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理念去解构。诸多研究多涉及聚落景观及其基因方面,还没有全方位延伸到地域文化景观的各类型,尤其很少介入地域传统文化(风水观)遗产性基因,及其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或组合或结构的研究。本文引用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创立的"现象学结构主义"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中国)地域文化遗产(形制)基因与结构;并据后现代人本性空间观理念,即在满足遗产性景观所在地(或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需求规律下,论及提升文化产业展现内涵下的遗产景观基因再现控制理念。

  • 标签: 地域文化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基因 文化基因再现 景观基因控制
  • 简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稻国(稻米产量占世界1/3),也是世界最大的稻米消费国,13亿人以此为主粮。保证中国稻米的品质和安全性,是有关国之命脉的大问题。

  • 标签: 转基因 稻米产量 忧虑 世界 消费国 安全性
  • 简介:为纪念建军90周年,7月31日上午,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在福建教育出版社举行《燃烧的红飘带-福建人与长征》出版座谈会。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逄立左、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照南和福建教育出版社、省新四军研究会、该书作者等代表在会上发了言。参会的有党史研究、教育、新闻、出版工作者等50多人。座谈会由该书执行副主编钟兆云主持。

  • 标签: 教育出版社 党史研究室 出版座谈会 历史 铭记 基因
  • 简介:我国已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工作.这是我国科学家继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组研究成果.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利用霰弹法测序完成的最大的生物种基因组,共注释获得了16948个完整基因,7285个基因片断.根据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推断,家蚕约有两万个基因,其中约6000个基因为新发现.

  • 标签: 基因组框架图 家蚕基因组 框架图绘制
  • 简介:我1932年出生在四川巴塘县一个贫农家庭,1939年入巴塘小学读书,1945年进入国立巴塘师范学校学习,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我向往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曾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东藏民主青年同盟",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活动,为家乡人民的解放事业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

  • 标签: 西藏 和平解放 民主改革运动 民族工作 民族区域自治
  • 简介:中原与龟兹在西汉时期,由于频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手工业产品进入了龟兹,促进了龟兹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原文化的渗透与融入,丰富了龟兹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促进了龟兹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 标签: 龟兹 中原 文化 融合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化基因"成为哲学、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哲学学者研究思维模式,强调哲学领域才会涉及文化基因问题;而民族学者和文化人类学者则关注文化的内在结构,试图在文化结构中探寻人类的文化基因。而究竟什么是民族文化基因?它有什么样的突出特征?为什么研究民族文化基因要重视核心观念?这些问题还有必要展开进一步讨论。现代生物遗传学证明,基因(遗传因子)是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 标签: 民族文化 核心观念 文化人类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 生物遗传学 文化基因
  • 简介:文化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根基。一所学校教育上的成功,就是把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并使之成为学生一生不变的信念和追求。学校追寻全体"一中人"的共同愿景和价值取向,从"为学生精彩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和"明德至善,博学大成"的校训中,提炼出"明德、博学、致远"三个核心要素,并以此构建学校的文化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完整的文化生活,在

  • 标签: 文化基因 价值取向 教育力量 学校教育 教育理念 至善
  • 简介:2016年,资阳的西部车城之路进入到了第16个年头。16年前.建市伊始的资阳市就制定了以车兴市的宏伟蓝图。响亮地向世界宣示,资阳要做“西部车城”!在2000年.敢于提出这看似不可能的宏伟目标,对共和国最年轻的地级市资阳来说,需要何等的胆气和魄力,而朝着这一目标奋勇前进,更需要相当的坚韧和笃行。

  • 标签: 资阳市 西部 基因 历史 奔驰 地级市
  • 简介: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对其保护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通过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概念、现状问题的研究,解读传统乡村地域文化基因,提出采用'基因·句法'的规划思想和'整合、传承、更新、提升'的规划思路,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进行保护更新。

  • 标签: 传统乡村 地域文化基因 保护 更新
  • 简介:聚落景观历来是反映区域文化景观差异的重要标志。中国的传统聚落景观因受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表现出异常丰富的区域景观特点。如果引入生物学的“基因图谱”概念,对各聚落景观区系开展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分析,最终建立反映各个聚落景观区系演化过程和相互关联性的“景观基因图谱”,对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标签: 文化景观 文化基因 传统聚落 区系 景观图谱
  • 简介:在分析区域空间体系发展变化与轨道交通导向作用的基础上,研究重点关注两者的关联性要素:城市多样性、土地开发密度与混合度、分区规划与城市更新、交通规划体制。通过对轨道交通建设如何影响区域内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城市用地布局如何影响交通方式、交通需求进行深入的阐述,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的协调机制、土地与交通资源的整合)来审视城市发展的政策选择。

  • 标签: 区域空间 城市规划 轨道交通 导向型
  • 简介:生物学家雷蒙德·麦考利(RaymondMcCauley)先生又一次提出通过改造基因来改造人体。在今年美国硅谷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举办的theBigTalk大会上,他公开自己已经通过植入某些有效的细菌,在一年内减掉了10公斤赘肉。更棒的是,他说,通过生物技术造福人类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在1990年代末,要进行全套的基因检测,大概要花费30亿美金;而在2014年,人类基因组测序只需要1000美元。

  • 标签: 生物学家 基因信息 改造 人体 历史博物馆 基因组测序
  • 简介:2007年4月30日,建国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将正式启动。此次普查会持续到2011年12月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范围,增加了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等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忽视的内容。同时,吸收进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 标签: 文化基因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存 文科
  • 简介:本文以通道县芋头侗寨为研究区域,在识别鼓楼、风雨桥、寨门、萨坛、布局形态、图腾标志、环境因子等9个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从环境要素感知和文化心理认同的角度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发现:1萨坛感知度最高,图腾感知度最低;2萨坛、鼓楼认同度较高,整体形态、图腾和参考环境认同度较低;3位置感知度最高,体积感知度最差;4情感认同度较高,功能认同度最低;5男性感知和认同明显高于女性;6文化程度对感知影响较大,对认同影响不明显;7居住时长对感知和认同有正向影响;8离村寨距离对感知与认同度由正向影响。

  • 标签: 传统聚落 景观基因 感知与认同
  • 简介:选取南京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状态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南京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背景和特点,通过GIS和RS技术,建立南京市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交通等综合数据库,运用"廊道效应"方法,研究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分异情况,探讨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居住用地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从轨道交通线中心圈层向外逐步递减;而公共设施用地和工业用地则表现不明显.基于以上结果,从空间角度研究轨道交通线路与沿线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提出有利于南京轨道交通建设与高强度土地开发相结合的联合开发模式.

  • 标签: 轨道交通 土地利用分异 廊道效应
  • 简介:本文针对中国"文革"研究这一课题,分"现状"分析和"前景"应对两大板块进行阐述。"现状"分析不仅指出中国大陆的"文革"研究,分别在国内学界和在民间的情况,还列出中国港台地区的"文革"研究,试图探讨两岸三地在题旨之关切、出版之关联方面的沟通。同时,本研究专列海外"文革"研究一节,具体评析外籍学者和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求在全球的视野中,看清中国"文革"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通过"现状"分析可知:"‘文革’在中国;‘文革学’在国外"的论断并不确切,中国"文革"研究的前途,根本性地取决于国内学者的努力和贡献。"前景"应对则是要克服"文革"研究"图谱化倾向"与"意识形态两极化倾向",使"文革"研究回归历史学学科轨道

  • 标签: 中国 “文革”研究 现状 前景 历史学学科
  • 简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地方志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实现依法治志,具有必然性。随着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以及地方志工作的不断发展,依法治志必将是大势所趋,无论对于国家法治建设,还是地方志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依法治志 《条例》 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