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越两国有大体相似的历史文化传统,改革前的经济体制基本相同,两国的改革是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改革的内容和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本文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计划与市场关系、农业与轻、重工业关系、内向与外向问题等方面阐述了两国改革的许多相似之点;并指出,越南革新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但在一些领域步伐相当快,尤其是放开价格,抑制高通货膨胀方面成效较显著,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

  • 标签: 越南经济 经济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市场关系 农业改革
  • 简介: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证,开创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为了深刻理解改革的这个新阶段,本文将全面系统地回顾改革的历史与成就,并对新的改革做点预测性分析.

  • 标签: 中国经济 体制改革历程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本文在简要回顾经济人类学研究历程的基础上,从经济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针对中国情境的经济人类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经济人类学的研究现状,然后结合国外经济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应用,剖析了国内外研究存在的差异,并从研究视域拓展、研究层面融合、研究范式转变和研究学科整合等四个方面展望今后中国经济人类学研究有待努力的方向。

  • 标签: 经济人类学 中国 展望
  • 简介:1980年代起,经济史学家开始重新检讨世界大萧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观点认为1930年代中国出现的经济危机和世界大萧条并无直接关系,对当时中国经济真正的影响是来自日本对中国的军事袭击和世界银价的大幅波动。1930年代的中国,对于国民政府、英美日列强和中外商人来说,不是破产的年代,而是一个博弈的年代。国民政府恰是抓住此时机推行了币制改革,掌控了国家财政,"萧条"于中国有"危"也有"机",不可概以负面论之。

  • 标签: 世界大萧条 1930年代 中国经济
  • 简介:本文应用生产函数法和我国1996-2000年度混合数据,从全国各地区的层次进行分析,估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以及不同地域的显著性差异.得到的估计结果是基础设施投资的人均CDP产出弹性为0.187;不同地域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有关的研究文献;第二部分应用生产函数建立模型进行估计;第三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 标签: 基础设施 生产函数 产出弹性 经济增长
  • 简介:林毅夫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名字在中国经济学界如雷贯耳。中国高级智囊,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林毅夫拥有如此众多响亮的头衔和荣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际上,他都是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但在中国台湾,他的名字却与另外一些词联系在一起——'叛徒''逃兵',甚至在两岸关系已经进入历史新时期的今天,林毅夫返回台湾祭祖的愿望仍然无法实现。

  • 标签:
  • 简介: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全球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显著现象是,国外的白银源源不断地大量流入中国,并一直持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关系?国外白银何以持续不断地流入中国?国外白银大量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拟略作论述。限于篇幅,文中讨论的时间范围主要为有明一代。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外国 白银 中国 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
  • 简介:21世纪被公认为知识经济世纪。作为世纪经济新增长点的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在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作用下已呈现出产业结构服务经济化、贸易结构的技术知识密集化、贸易竞争的信息比较优势化、贸易政策的进一步自由化以及贸易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化等新趋势。面对知识经济代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充分挖掘我国服务贸易潜力,培育我国服务贸易的新增长点,必须采取新的对策。

  • 标签: 知识经济 国际服务贸易 发展趋势
  • 简介:1956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的署名文章《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这激发了我对经济体制改革调研的兴趣。但随后各种政治运动蜂起,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天天讲阶级斗争,经济建设偃旗息鼓,更遑论改革。中国何去何从?那时年轻的我非常迷茫,甚至失去了信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朝气蓬勃的改革浪潮恢复了我对改革的兴趣和信心。

  • 标签: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 同行 《人民日报》 政治运动
  • 简介:目前,随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国近代货币经济的论著也不断问世。每每读一新作,都颇感获益良多。近读由戴建兵教授所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一书,又甚感受益匪浅。该书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国近代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使人眼前一亮,读后顿感豁然开朗,堪称一部从全新视角研究中国近代货币经济问题的力作、佳著。

  • 标签: 中国近代史研究 货币经济 中国经济 经济关系 白银 教授
  • 简介:知识经济代的到来给旅游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这一局势,迅速地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以适应变化的趋势。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知识经济引发的旅游企业的变化趋势和相应对策。

  • 标签: 知识经济 旅游企业 新趋势
  • 简介:“四大名旦”是京剧界四朵耀眼的奇葩,开创了京剧的四大流派,其影响至今无人能及。但是如果追寻一下“四大名旦”称号的来历,就得从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的一次京剧名伶评选活动说起。《顺天时报》是日本人在北京创办的一份中文报纸,1901年创刊。该报政治上一贯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但在文化上注重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份政治性与学术性兼具的报纸。该报由于胡乱歪曲报道1928年日军制造的“济南惨案”而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不得不于1930年停刊。1927年6月19日,《顺天时报》第五版刊登了“本社举行之新剧夺魁”预告。在预告中说明了举办此次活动的背景,“近年以来京中名伶排演新剧者,逐渐加增,别开生面。诒

  • 标签: 《顺天时报》 四大名旦 京剧表演艺术 得票数 梅兰芳 程砚秋
  • 简介:目前,美国《纽约时报》评选出2011年全球最值得旅游的41个地方,中国有两座城市入选——浙江杭州和山西平遥,分别排在第33位和37位。除了中国上榜的两座城市,来自全球其他国家的旅游地也各具特色。有我们印象中传统的旅游景点,

  • 标签: 《纽约时报》 旅游地 最值 杭州 中国 平遥
  • 简介:文章从当今经济建设的热点话题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的基本内涵切入,概述了当代文化产业建设状况、文化产业对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和主导地位,并以云浮市新兴县发展六祖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实践提出总体构想,论述了文化经济代文化产业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 标签: 文化经济 六祖生态文化旅游 产业资源 基本内涵
  • 简介:上篇:从踌躇满志到败走麦城对《华夏时报》的每一个报人来说.2004年春天的第一缕阳光就洒在原物资部大院那幢老式的办公大楼里(《华夏时报》原来的驻地).如涸辙之鲋的《华夏时报》终于摆脱困境.再次跳进资本的池塘。有了几千万的资金,《华夏时报》又可以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昂首挺胸.分得报业市场的一杯羹.而不是残渣剩菜。

  • 标签: 《华夏时报》 麦城 摆脱困境 办公大楼 报业市场 报业竞争
  • 简介:经济的发展将会全面提升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影响城市的空间组织.本文认为,新经济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有: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促进新经济代的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创新环境--生产服务业发展.在新经济推动下,建立有效的知识通道将成为我国特大城市空间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知识源的选择、知识传导的路径及通道,知识使用地的吸引构造以及与软要素构成创新环境的规划、协调、共生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

  • 标签: 新经济 中国特大城市 特大城市的发展 空间组织
  • 简介:本文从经济史角度考察艺术起源,认为实用艺术为艺术之父,装饰艺术为艺术之母,宗教是艺术的助产婆,图腾是新石器时代艺术的特色。从而概定了图腾艺术对于促进社会分工的重要历史地位,并认为交换产生于私有制之前,艺术商品化亦发生在人类的远古时代,远古艺术品是一般等价物的早期形态。

  • 标签: 装饰艺术 物质生产活动 中国原始社会 图腾艺术 实用艺术品 物质生产劳动
  • 简介:建设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模式创新,有利于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发挥我国作为横跨“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并使二者相连的地缘经济政治优势。“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成,将贯通西南国际大通道,推进“两洋出海”战略,进而拓展中国地缘经济政治空间。

  • 标签: 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 地缘经济政治 西南周边 中印缅孟经济走廊 中巴经济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