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之前,为解脱人生之苦曾度过了长达六年外道禁欲苦行生活。这段经历与佛陀后世极力推行的"中道"原则不无关系。佛教提倡的苦修方式——头陀行,正是对外道苦行的破斥与修正。以"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为途径,使得佛教教义广传,且相应的主题作品造就了佛教艺术的辉煌。然而,关于释迦苦行主题的早期造像极少,仅在犍陀罗地区有所发掘。印度佛教艺术东传后,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石窟造像艺术。苦行像在中国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等地均有发现,雕像虽总体呈中国本土化样貌,但源头无疑可追溯到印度西北部。鉴于苦行像稀有且珍贵,而且力压犍陀罗地区典型的希腊造像风格而成为典范。因此,笔者试图从苦行的渊源、苦行主题的早期造像及苦行像的中国化这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与论证。

  • 标签: 苦行 释迦苦行像 中国化
  • 简介:佛教在中国多被称为“像教”,取其以像表法、以像传法之意,“像”由“教”生,“教”因“像”显。对于历代高僧赴异域求法、传法经历的关注,除着眼于佛法经论的层面外,不能忽视该特殊群体在佛教艺术传播过程中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特殊意图。比如人们一般认为玄奘法师西行是为了“取经”.

  • 标签: 清凉寺 日本 海商 瑞像 佛教艺术 传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