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1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虽然革命离我们很远.但历史不应忘记。画家许宁先生在很早以前就创作了一组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连环画,这组画完整讲述了孙中山先生与辛亥革命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由于版面原因,我们只摘取了部分图片与说明文字)

  • 标签: 辛亥革命 说明文字 孙中山 纪念日 连环画
  • 简介:郭世佑在《中华读书报》(2011.10.12)接受访谈时认为.正是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腿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可以为思考和走路准备着。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我以为不妨通过纪念辛亥先烈的亡灵,缅怀他们为国为民的情操,追思他们浴血奋战的业绩,

  • 标签: 辛亥革命 纪念 中国人
  • 简介:本文从电影叙事方法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电影《辛亥革命》。在场面和叙事上,张黎导演的"严谨"风格使《辛亥革命》的战争场面达到了国产电影的一流水准。电影叙事呈现明显的章节式结构,并且由一条"灭清"的主线串联全片。而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表现得可圈可点,孙中山、黄兴、袁世凯、隆裕以及作为西方列强代表的外国人,都可谓各展风采,在影片中受到了较为客观公正的对待,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这反映出一种相对开放的意识形态。

  • 标签: 《辛亥革命》 历史叙事 人物塑造
  • 简介:也许有一点难以想象,在这个强调一夕成名并渗透着各种贱卖气息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纪念碑。城市的天际线旱已处于高位,曲折混乱,除了再盖几百米足以争夺世界排名的摩天大楼之外,没有什么能刺破它担负起充当城市标志物的责任。文化、历史、美学方面的纪念意义也早就被博物馆建筑榨干挖透。

  • 标签: 纪念碑 辛亥革命 博物馆建筑 摩天大楼 世界排名 标志物
  • 简介:出场人物周秀才:明末江南中州城大户周家的秀才,约三十岁。周举人:清末中州城大户周家的举人,年约六旬。周氏族长。周夫人:周举人的夫人,年约五旬。二姨太:周举人的二姨太,年约四十。

  • 标签: 辛亥革命 辫子 纪念 举人 秀才 大户
  • 简介:民间歌谣源自底层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创作,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透过满汉民间歌谣将晚清与民国之际满族历史生活予以综合解读,有助于揭示潜隐于民歌之中真实的满族社会历史生活。

  • 标签: 满族 民歌 价值
  • 简介: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为了改变命运。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摘自《辛亥革命》(孙文台词,2011,张黎导演)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摘自《革命往事》片头字幕(毛泽东语录,1971,SergioLeone导演)

  • 标签: 辛亥革命 中国知识分子 想象 浪漫 请客吃饭 文质彬彬
  • 简介:承载着“辛亥革命精神”的辛亥革命博物馆,不仅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更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馆校合作共建是必然的趋势和选择,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精神教育和艺术专业特点相结合,建立学校-专业-学习、博物馆-基地-实践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将辛亥革命精神指导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将辛亥革命精神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专业技能提升之中。并通过设计,进一步促进辛亥革命精神的弘扬。创造出将博物馆与专业结合、促进思政、教学相互贯穿的“馆校合作新模式”。

  • 标签: 馆校合作 艺术类 新模式 文创产品
  • 简介:曹树钧在《上海采风》2011年10月号上刊登文章,介绍了曹禺与辛亥元老郑烈的交往过程。郑烈,早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元老、我国杰出戏剧家曹禺第一位夫人郑秀的父亲。1934-1936年,曹禺的两部大型话剧《雷雨》、《日出》发表轰动全国。

  • 标签: 曹禺 元老 交往过程 辛亥革命 《雷雨》 《日出》
  • 简介:高剑父至今尚未有一个可靠性的年谱。在过去有过无数个版本的小传、传略或年表中,无不涉及高氏的革命经历及业绩,但都出自他述、自述、转述、补述,缺乏可靠的历史文献史料为依据。因此造成了研究中的极大混乱。本文拟以第一手原始资料对高氏的革命生涯进行逐一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 标签: 高剑父 广东同盟会 三月廿九之役 变产 暗杀 军团协会
  • 简介:“小小革命”探索了三组来自台湾的参与式艺术实践.强调了艺术作为开启社会变革的功能。展览的标题由副策展人吕佩怡提出.突出了一种使用柔性策略对日常生活施加影响的理念。

  • 标签: 绘画艺术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艺术家
  • 简介:《怒潮》于1963年"七一"在全国公开上映,很快引起热烈反响,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十分高兴,称赞它是八一厂那一时期"最好的影片"。

  • 标签: 奔涌不息 怒潮奔涌 革命怒潮
  • 简介:"吊丝"一词最早来源于用户数近100万、帖子数在6000万的"李毅贴吧",它的最初含义是指"生活中的失败者",等同于英文中的"loser"。"李毅大帝"是吊丝最初的代言人,他作为"中国足球史上最伟大的吊丝",名言如"我的护球像亨利"代表了吊丝们"不以卑微为耻反以为荣"的本质。随着吊丝一词使用率的逐渐扩大,与之反意的名词如"高富帅"、"白富美"相继出现,吊丝一词的含义也随之延展开来。如今它既可以代表出身一般的平凡人,也可指代内向而不善交际的"宅男"、一心只想做出一番大事的理想青年等。

  • 标签: 吊丝 代表人物 成功率 机器人 出租车司机 电影
  • 简介:旧社会,戏曲伶人低人一等,被视为“下流”;可是,他们接受进步思想最为敏捷。本文介绍安庆近代一些从艺伶人在历史革命斗争中的活动情况。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领兵打败清兵,占领怀宁石牌,扎营于猫山,守军上万,准备攻打安庆(时为怀宁县治)这时,安庆城内传人李八,就与太平军秘密联络,接受任务,潜入城里,进行策反,争取了不少清兵反戈。当攻城炮声一响,里应外合。一举大获全胜,为太平军占领

  • 标签: 怀宁 猫山 吴汉周 岳西 革命斗争 叶题名
  • 简介:电影创作在建国以后进入了一个特殊阶段。从1949年到1976年是中国的"红色电影"创作阶段,这一阶段内创作的电影在题材上都是以革命题材为主,重点反映了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对工农阶级的压迫以及工农阶级的反抗,目的在于阐释底层民众革命的合理性和神圣性,并且烘托领袖的伟大光环。可以说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电影创作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挂帅,政治合法性高于一切。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电影创作要为革命意识形态构建为核心目的,这种情况适合建国后的任何一种文化形势。

  • 标签: 建国后 革命电影 革命意识形态 政治挂帅 艺术政治性
  • 简介:革命历史小说”曾是当代文学前三十年最为重要的文学体裁。按照已成惯性的当代文学史的历时性描述,这一题材虽然丧失了“在场性”以及介入性叙事的合法性,但是迄今连绵不绝。近年来,“后革命”叙事的研究逐渐增多,昭示出研究界对“革命”主题的某种深沉的眷顾,俨然2003年左右对“左翼文学”的重新审视。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讨论“革命”,如不是奢华的文学游戏,就是对一种文学重大命题的深深的担忧。“后革命”叙事研究能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出的贡献应该在于阐释清楚“革命叙事”断裂的深层次的原因,这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最重要的事件,而且更是中国当代思想史跋山涉水中的歧路选择,当然也涉及到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消费主义时代如何写作的态度问题。

  • 标签: 革命叙事 消费主义 后革命 文化语境 中国当代文学史 面具
  • 简介:这是一个英雄故事,也是一个成长故事。因此,《革命到底》依然是一部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但这部影片告诉观众的却是一个别样的英雄故事,一个独特的成长故事。

  • 标签: 革命历史题材 英雄故事 影片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7
  • 简介:电视由对事件-----生活状态和流程的关注演进为对,的变化虽然表现在电视语言的进步,的当家人----电影电视的历史就是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语言史

  • 标签: 关注革命 电视关注
  • 简介:中国民间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迅速地吸纳各种域外文化,特别是乐器文化领域。今天在民间看到的结合了电子琴、架子鼓的唢呐乐队,依稀让人看到历史上把唢呐、琵琶、二胡移植入乐并最终化为自己民族乐器的过程。

  • 标签: 民间鼓吹乐队 文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