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对于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陈晓明肯定了其小说创作的中国文化本源,剖析了莫言小说的本土化气质和西化风格,认为莫言的创作具有很强的介入性和超越性,体现深刻而独特的世界观,以及不懈的创新精神和旺盛的创作力,强调莫言获奖提升了中国文学的信心,中国当代文学已进入到成熟的阶段。

  • 标签: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世界观 创新精神 中国当代文学
  • 简介:像他们的同时代人特雷西·艾敏、杰克与迪诺斯·查普曼、以及达米安·赫斯特等人一样,作为艺术家与自然人,提姆·诺贝尔和苏·韦伯斯特也因其作品的颠覆性而被定义。这对夫妇从大学时代起就开始合作,那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期间,他们经历了结婚,近来,又刚刚离异。他们一直以创造性的方式从事艺术,并大量借鉴了音乐等艺术形式,特别从美国现代流行文化的朋克和新达达主义中汲取营养。

  • 标签: 诺贝尔 韦伯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对话 阴影 大学时代
  • 简介:以屋顶形状而得名的“着陆的海鸥”由瑞士建筑师MarcelMeili,MarkusPeter设计,是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总部大楼。项目建造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海港的一侧基地上,这个清朗的设计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教育和娱乐的场所。

  • 标签: 斯德哥尔摩 诺贝尔 设计 大楼 瑞典 PETER
  • 简介:如果把茅盾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放在一起比较的话,肯定会引起许多人的质疑。他们会问:“茅盾文学奖怎么能和诺贝尔文学奖相比?无论是影响、成就或者两者的文学史地位而言,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确实,茅奖和诺奖之间,有着巨大的甚至是无法比拟的差距: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文学史地位 百年历程
  • 简介:勒格朗:我们谈谈《最后的探戈》:有一场戏很快震惊了许多人;就是有关猪的对话那场戏。乐曲的重现引入了抒情元素,从而挽救了这场戏,使这场戏支撑了下来。音乐在镜头最后圈住白兰度时又出现了。但你实际上到他说完最后一句话时才切断。

  • 标签: 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 《最后的探戈》 电影 剧本
  • 简介:微光计划是由摄影之友主办的2016年影像圈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网络原创征文活动。入选文章平均阅读量均在30万以上,入选会得到1000元的稿酬,2016年共入选了48篇文章。今天这个时代,微信公众号是大家阅读最便捷的方式,打开手机上微信,看文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标签: 阅读量 发起方 STUDIO 丘吉尔 给你 杨家溪
  • 简介:在西方,除了美国的奥逊·威尔斯在二十四岁时就因处女作《公民凯恩》而被人惊叹为“奇才”外,可以说“一炮而红御的电影导演并不是常见的。但贝·贝尔托卢奇是可以同奥逊·威尔斯相媲美的,他在23岁时执导的《革命之前》是一部上乘之作,因在影片中着意探索一种富于独创性的电影语言和诗意的手法,而受到影评界的赞誉。

  • 标签: 贝尔 《公民凯恩》 电影导演 电影语言 威尔斯 岁时
  • 简介:<正>一、《露露》写作始末歌剧《露露》是阿尔班·贝尔格晚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其实,对于魏德金的《露露剧集》中的第一部《地灵》,贝尔格早在18岁或19岁时便已熟知了。他当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弗丽达·塞姆勒的美国姑娘,1903年和1904年的夏天,这位美国姑娘因随父亲去维也纳料理商务而借住于贝尔格家(Berghof)。当时,她常和酷爱文学的贝尔格一起阅读一些剧本。她在

  • 标签: 贝尔格 歌剧 作品 克劳斯 文学 易卜生
  • 简介:把电影看成一个寓言体,或者说发现电影的隐喻性能,是贝尔托卢奇放弃诗歌,选择电影的根本原因。贝尔托卢奇无疑研究过电影与人类生存的这样一种物质对应状态:流动的声画与人间万相瞬息即逝的对应,男女角色,童壮角色与男人女人,儿童成人的对应,日景夜景与欢乐、忧惧、爱恨、生死的对应,室内室外景与原始、自然,文明的对应。

  • 标签: 贝尔 月亮 人类生存 对应 电影 寓言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全民娱乐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由上海纪实频道联合有关国际制作团队打造的真人秀纪实综艺节目《跟着贝尔去冒险》(以下简称《贝尔》),于2015年10月16日晚在东方卫视盛大开播。《贝尔》邀请到了世界著名的荒野求生专家贝尔·格里尔斯带着韩雪、张钧甯、张丹峰、谢天华、大张伟、刘语熙、白敬亭、吴倩等8位明星以及"智慧导师"蒋昌建,在贵州的荔波山区,爬瀑布、探幽洞、跳飞机、吃蚯蚓,

  • 标签: 贝尔 成功因素 冒险 综艺节目 东方卫视 互联网
  • 简介:克莱夫·贝尔(CliveBell)因在《艺术》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而对现代西方美学和艺术产生深远影响。贝尔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围绕这一美学观点,他阐述了艺术与宗教、艺术与社会、艺术创造与自由等问题,并引“后印象派”艺术和艺术的历史证明他的假说。但这一命题也存在内在缺陷。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他把形式意味与现实对立起来,认为现实因素的介入会成为审美的反价值。

  • 标签: 有意味的形式 后印象派运动
  • 简介:人们如何感觉、认知、思考,最后,达到理解;对这些,我们能否取得共识颇成问题。对“理解”这一信念的挑战一般以这两个疑问的形式提出:首先,个人是否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接纳并认可他所想的一切从而达到内心的静睦。与之相关的第二问题:我们大家在公共讲坛的对话中能否在共同讨论的问题上同意别人的认识以达到社会的和谐?显而易见,前者属于心理学领域,而后者是所谓政治责任问题。然而,将这二者的区别联系起来也许有所助益。

  • 标签: 叙事 贝尔 “理解” 责任问题 心理学
  • 简介: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的世界是阴郁的,一种并不暗淡、却令人窒息的阴郁。他的世界水远在撞击中摇摆不定,但这世界的基座却坚实稳固、难于撼动。他永远会在情欲中躁动,在罪孽感中沉沦,同时又在一种辩白式赎救中浮起。

  • 标签: 贝尔纳 资产者 儿子 世界
  • 简介:作为勋伯格曾经的忠诚学生,贝尔格继续了自己的道路,最终成为他老师一个不容小觑的对手。

  • 标签: 贝尔格 学生 大师 勋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