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荀子的《乐论》是我国最古的阐述音乐思的一篇比较完整的音乐美学著作之一。这里发表的《荀子乐论篇浅解》是企图对它进行通俗的解释。这种尝试对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篇东西只是作者个人的理解,提供我们作为参考。

  • 标签: 荀子 音乐美学思想 先王之道 墨子 礼乐 乐论
  • 简介:《乐论》为荀子所作,而非公孙尼子.《史记·乐书》、《礼记·乐记》、《说苑》、《白虎通义》等接受、改造了荀子的音乐思想,并形成了系统的、具有汉代特色的音乐理论.这一方面说明,在汉人看来,荀子的音乐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也表明,汉代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

  • 标签: 荀子 《乐论》 《乐书》 《乐记》 《说苑》 《白虎通义》
  • 简介:文章指出,荀子的"中和"观是对前人"中和"之美的全面概括和系统整合,并集中表现在音乐美学之中;其中,"中则可从"中的"中和"观不仅超越了传统儒家"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高和折衷的观点,而且超越了老庄"与天和"等追求精神自由的"天乐"的非现实性.但荀子的"中和"观在人格美的完善状态和人生美境界的追求方面,不及孔孟深远;在审美超越和追求美的自由境界方面,不及老庄高超.

  • 标签: 荀子 “中和”观 音乐美学 “中则可从” “与天和”
  • 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也作孙卿,战国末赵国人。他一生中曾讲学于齐,论政于秦,议兵于赵,从教于楚。在我国思想史上,可以说他是“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的哲人巨子。他既是战国末年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先秦儒家文艺思想圆圈的最后总结者。他有关文艺的一些深刻而精辟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先秦儒家 议兵 易庸 文艺观 礼义 孙卿
  • 简介: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人。他曾游学于齐,居住在当时的学术中心稷下,三为祭酒,在列大夫中“最为老师”,被尊称为卿(汉时为避皇帝刘询名讳,又被称为孙卿),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后苟子遭谗,离齐,曾议兵于赵,论儒于秦,至楚后,春申君以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南)令。春申君死,荀子失官家居,著书数万言,是为《荀子》。荀子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儒学大师,但不拘泥于孔孟之说。他顺应历史潮流,以强烈的革新精

  • 标签: 议兵 音乐美学思想 礼义 战国后期 春申君 刘询
  • 简介:<正>荀子,名况(约B·C·313—283年),是战国末叶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子是先秦时期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批判地继承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以儒家为基础,吸取了道、墨、名、法诸家学说,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学术精华,分析批判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哲学理论。

  • 标签: 音乐思想 荀子 学术思想 先秦时期 学术史 战国时期
  • 简介:本文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对从1958年梁巷雄《荀子乐论篇浅解》开始至2008年这50年间有关荀子《乐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作系统梳理,认为这些研究重点体现在音乐关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哲学等几方面。

  • 标签: 荀子 《乐论》 研究
  • 简介:<正>“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民族特色之一,也是艺术辨证法的一种体现。苟子对“中和之美”有他的创新见解,使“中和之美”的传统美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苟子赋予“中和”以新的含义,在“中和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则可从”的主张。他说:有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乱生其思,诒尽其详,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天论》)苟子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出发,在兴废治乱的发展变化中,探求贯穿其中的常衡之路,寻找一

  • 标签: 荀子 发展变化 我国古代 艺术辨证法 美学思想 传统美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