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立足于现有的考古学材料,对鸟人纹像的组成元素和构图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将其确认为人宗教仪式祭祀对象——鸟祖形象。这一新神灵图像的产生.既是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两千年来崇鸟传统的承继,同时又根植于社会“巫政合一”的等级分层制度,即掌握世俗和宗教权力的显贵们为了协调人与神、人与人关系,维护自身的统治秩序,一方面依靠世俗的力量将宗教仪式对象社会化、等级化,另一方面又以自身为原型创设鸟祖形象来保障和强调现实统治的神圣性和合法社。

  • 标签: 良渚文化 内涵 东南沿海地区 宗教仪式 构图方式 组成元素
  • 简介:本文立足于现有的考古学材料,对鸟人纹像的组成元素和构图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将其确认为人宗教仪式祭祀对象——鸟祖形象。这一新神灵图像的产生,既是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两千年来崇鸟传统的承继,同时又根植于社会“巫政合一”的等级分层制度,即掌握世俗和宗教权力的显贵们为了协调人与神、人与人关系,维护自身的统治秩序,一方面依靠世俗的力量将宗教仪式对象社会化、等级化,另一方面又以自身为原型创设鸟祖形象来保障和强调现实统治的神圣性和合法性。

  • 标签: 良渚文化 内涵 东南沿海地区 宗教仪式 构图方式 组成元素
  • 简介:大汶口文化陶尊和文化玉器上的绝大部分图像式刻画符号,是对昆仑山形象的描摹。昆仑神话中的昆仑山有“日月所出入”之山、昆仑山上有神树——世界树、昆仑山天柱、昆仑山形似偃盆、上广下狭、昆仑山为三层之神山、昆仑山上有神鸟、昆仑山的支辅是四角大山、昆仑山下有幽都地府等等神话意象。外来的昆仑神话及反映在刻画符号中的昆仑形象,并非外来文化孤例,其实它们是彩陶、冶铜术、绵羊、山羊、黄牛、小麦等外来文化进入山东等沿海地区的伴随物。

  • 标签: 大汶口文化 良渚文化 刻符 昆仑 外来文化
  • 简介:1973年10月.常州市发现了武进寺墩遗址。寺墩是一个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在这里发现的4座墓葬中,有3座是文化时期的,其中3号墓最为重要,墓内上百件玉器,铺琮叠璧,绚丽壮观。墓中出土的玉器十分丰富,其中玉琮32件、玉璧24件。武进寺墩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成为文化研究中引人注目的重大成果,为考古界研究史前文化玉器提供了有利证据。

  • 标签: 良渚文化 遗址 礼器 神秘 考古发掘 文化研究
  • 简介: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距今8000年前后,无论北方、南方,我们祖先的生活渐渐活跃、繁荣起来,也就是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他们使用着更加便利的磨制石器,尤其是当产生泥与火交融的产物-陶器,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 标签: 良渚文化 图案 三角 生活质量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 简介:徐峰在《图像与空间:玉璧“鸟立阶梯状边框”图像新考》一文中认为,玉璧“鸟立阶梯状边框”图像反映了祭坛、地下水和阳鸟负日这样一个一体化的、相连的宇宙结构。它们处在了神圣中心的位置,代表的是字宙层中的神圣空间。开发创造这种神秘、神圣图像符号的无疑是社会贵族阶层类似于萨满巫师的人。在整个文化的权力结构中,这一图像扮演的是意识形态角色。“鸟立阶梯状边框”图像是宏大的文化神权与王权统一体——神圣空间的一个微观化与符号化的体现。

  • 标签: 图像符号 边框 阶梯 玉璧 神圣空间 良渚文化
  • 简介:从拍摄第一部影片(1959)开始,被视为日本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的大岛发现了自己的主题,即"现代社会的本质就是残酷",可以说大岛一生都在拍摄"残酷的电影",他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故事,青春、暴力、犯罪、革命、权力、性,等等.大岛的20多部影片涉及了复杂而广泛的内容,几乎每一部影片都指向社会或人类内心的隐秘之处,大岛不重复自己,他的影片风格总是在变化,但批判立场与质疑态度始终如一.也许一个追问贯穿于大岛的全部电影:当人类通过法律和道德建立秩序的时候,那些规范之外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或者说,真正的自由是什么,自由有没有可能?

  • 标签: 日本 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 大岛渚 电影风格 《爱与希望之街》 代表作品
  • 简介:大岛谈上海国际电影节〔日本〕日比野幸子洪旗译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5年10月28日至11月6日在上海举行。主会场设在“上海影城”,而散在于市区的多家影院亦同时参与。以上海著名老演员孙道临为主席的评审委员会成员们,推选了瑞士导演波尔布冈达·本...

  • 标签: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中国电影 上海电影 电影资料馆 第五代导演 影片
  • 简介:张广慧的视觉图像世界透露着一种追求版画艺术特性的纯正与虔减,希冀不断强化版性去表达视觉图像,强调回到版性。他总是力图从自我的生活经验和生存体验中来表达自我对激变的社会、激变的人生的体察认知与体验。一方面,广慧内心深处强调的还是他作为版画家的特定身份,这表现为他既没有认同权力的认知标准,也曾尝试突破学院主义的藩篱,但体制权力的制约和学院艺术的规则却又不可避免地存存于它的艺术中。尽管他既没有以激进的姿态挑战学院艺术的规则,但他亦缺乏以一种前卫的立场融入纷繁与多样的当代艺术中。

  • 标签: 艺术展 前言 学院主义 视觉图像 认知标准 艺术特性
  • 简介:大岛的离去不仅是日本电影的悲哀,也是世界电影的损失。这位日本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斗士,他的诸多作品为电影视觉手段的"极致化"表现和作品思想的"个性化"表达做出了"大岛式"的独特贡献,他是日本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伟大导演。

  • 标签: 大岛渚 日本电影 新浪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1903年6月6日生于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梯比里斯附近的科卓利;1978年5月1日逝世于莫斯科,葬在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首都埃里温公墓)是苏联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他曾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1954)、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73)、苏联亚美尼亚科学院院士(1963)、艺术学博士(1965)等称号。他于1943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第五届最高苏维埃代表和苏联亚美尼亚第二届最高苏维埃代表。哈恰图曾在梯比里斯商业学校学习过。梯比里斯市具有特殊的艺术环境——这里是东方和西方音乐

  • 标签: 哈恰图良 苏联人民艺术家 阿拉姆 钢琴创作 音乐传统 苏维埃共和国
  • 简介:邵慧,江苏宜兴人,1957年生。曾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供职江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曾获华东青年美展一等奖,江苏美术优秀奖。作品曾先后被被《江苏画刊》《美术家》杂志作专题介绍,许多作品曾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美术教育》《艺术百家》等杂志刊登。

  • 标签: 国画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教育》 江苏大学 《美术观察》 中国画专业
  • 简介:潘玉的版画创作绝不是一时兴起的偶尔为之,而是其专门的一项艺术创作门类.其作品题材包含动物和人物等,从版种上讲有木刻版画、石膏版画、腐蚀性版画等通过对潘玉版画的解读,可以看到她的版画创作多元化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她对艺术创作上的富有激情的非凡可贵的探寻创作的实践精神.她的版画创作,是她一生艺术创作的一个侧面,无论是与生活自然的对话,还是对人体艺术的不断探寻,这一切都是她在“合中西于一冶”“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忘我也”路上的一个求索的履印。

  • 标签: 潘玉良 版画艺术 中西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