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艺术现象是社会意识和文化思想的反映,雕塑艺术的背后应该是文化的观念、文化的思辨、文化的视野等人文问题。当下,学界越来越关注文化问题,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有关文化论方面的探讨。鉴于此,本期邀请曹意强先生、李伟先生就艺术的观点问题、人文学的边缘化问题进行讨论,这对于雕塑艺术的文化发展是有启发性的。

  • 标签: 中国艺术史 怀疑性 希尔 哈斯 主观臆断 学术研究
  • 简介:中国插花艺术自六朝确立,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到公元10世纪左右,我国插花与挂画、点茶、焚香并列,合称为生活"四艺"。本文简略回顾了中国插花艺术经历的萌芽、繁盛、衰微的历史,希望假以时日,中国传统插花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会在这片历史久远的土地上全面复兴。

  • 标签: 中国插花 萌芽 盛行 衰微 复兴
  • 简介:毋庸置疑,艺术是一部社会发展的视觉——第一次科技革命、每一次历史变迁,每一次时代更迭,都能从艺术的图像、技法、风格、样式、观念中,找到端倪、也找到烙印。有趣的是,这本大部头的视觉,除了艺术作品本身,作为时代的结晶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篇章之外,由它引发和衍生的种种文献、研究、理论、批评、记录与传播,也成为时代变革,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和文化积淀,并反过来对艺术创作本身、艺术的认知、艺术与公众的关系、艺术的跨学科发展、艺术的社会性……起着不可忽略的激荡作用。

  • 标签: 第一次科技革命 时代变革
  • 简介:2001年,英国当代画家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历时多年完成的著述《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出版,并在艺术界和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文围绕霍克尼关于制像术与艺术的实践性研究,通过清理艺术学、物理学等领域对其实践的各种反应,揭示了视觉技术这一视角给艺术研究和当代艺术实践所带来的挑战和启发。

  • 标签: 知识 制像术 艺术史 绘画
  • 简介:回到清朝需要准备几件衣服?——清朝皇室女装潮流与搭配。在看完延续了电影人CrystalMoselle过往的拍摄风格,《我的着装方式》系类短片之后,你还是要坚持穿着松松垮垮的运动裤东奔西走闯天下?老佛爷不是已经告诉过你那是缺乏对自己生活的控制力的表现吗?一个人的着装打扮,早就已经不是"冷了记得加衣服哦"那么"纯元皇后"了,那是如何把自己呈现给世界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这个信息交换如此之快的时代,服装是一种快速表达的语言。更有设计师说"我看到听到感知到的一切生活中的事物在我眼里都是一件件衣服。

  • 标签: 元皇后 运动裤 信息交换 你那 吉服 清代皇帝
  • 简介:大会的主题是“Terms”,题目是在一个5年的时间之内逐步国内外各家建议和汇集,由中国的大会筹备组归拢之后,又经过国内外各方面的专家的提示和建议。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个人的学术观念,对各种不同的艺术概念和艺术术语具有不同的理解,最后确定了总体的主题“TERMS”,

  • 标签: 艺术史 北京 学术观念 文化立场 艺术术语 艺术概念
  • 简介:"要治西学,就从翻译开始;要治国学,就从点校开始。舍此别无他途。纵有他途,也难于达到一流水准。"这是沈语冰老师2011年1月12日午夜发给我的邮件中,让我至今难忘、铭刻在心的话。当时,我正因翻译当代英美艺术大家T·J·克拉克(T.J.Clark)的名著《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ThePaintingofModernLife:ParisintheArtofManetandHisFollowers)而陷入焦虑抑郁、心灰意冷的境地,竟然萌生了退缩、逃避的心理。沈语冰老师的这封信,像是一剂抗生素,逼退自

  • 标签: 荆棘路 一流水准 马奈 一个青年 点校 现代性
  • 简介:“黄叶村遗作展”于1988年11月30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后,立即轰动首都画坛。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重点宣传,方毅、吴作人、刘开渠、沈鹏、赖少其、亚明等知名人士对画展都给予了极高赞誉,美术理论家孙克、薛永年皆著文高度评述。《人民日报》在《读黄叶村遗作展》一文中写道:遗作展以山水为主,观者无不惊服。深通书画的方毅同志看后,连声说:‘张张都是国宝。’……他的山水厚重葱郁,气力丰富。

  • 标签: 黄叶村 中国美术馆 赖少其 美术理论 沈鹏 刘开渠
  • 简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出现的"新艺术"思潮注重于考察社会、文化与艺术品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促成艺术研究的转向。但同时它也呈现出人文领域"文化转向"所产生的相关问题。物质文化研究近年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研究形态,它使文化分析和社会分析在对"物"的研究中得以交汇。本文旨在通过实例探讨艺术中的物质文化研究是如何矫正"新艺术"所产生的问题,分析这一研究方式的对多样性基础能够给艺术学所带来的影响。

  • 标签: 物质文化 “新艺术史” 社会 文化分析
  • 简介:伟大的十月革命之后,艺术学教研室的历史和其它学科一样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1】继承了革命前学术讨论的最新成果之后,苏联时期的艺术学及其在莫斯科大学的学派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发展了自己的学术方法和不同方面的实践活动。与大学讲台同时并立的还有一系列科研机构;博物馆和教育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博物馆中建立了统一的艺术品保存、修复体系。美术珍品国有化、大量新博物馆的组建为艺术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 标签: 莫斯科大学 学术方法 苏联时期 艺术语言 俄罗斯艺术 教育工作
  • 简介:老子作为道家创始人,其关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具有本源性的意义,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存在形态。具体言之,在空间形态上,老子美学催生了中国画“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和“大象无形”的形态追求;在时间形态上,老子美学孕育了中国画“以古为源”的时间观念和“蔽而新成”的艺术趣味;在情境塑造上,老子关学影响了中国画“以静为根,静中求动”的状态追求;在色彩呈现上,老子美学奠定了中国艺术“不贵五彩,以素为美”的色相趣味。

  • 标签: 老子美学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形态 空间意识 时间意识
  • 简介:在我看来,梁业健是属于像卡夫卡那种负责内心的艺术家。他喜欢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去挖掘艺术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虽然他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但是个体的生命本来就是不断地在被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所健构。作为一个敏感而自觉的艺术家,从个体出发不再是艺术家的自恋或自爱,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周遭的世界以及问题真实而有深度的反应。梁业健的作品正呈现出这种品质。在作品中,艺术家拒绝表层和时尚的艺术效果,坚持在艺术中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和理想的乌托邦,注重内心体验、生存境遇与艺术的关系,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超越表层,呈现出一种深度感。

  • 标签: 艺术创作 生命体验 个体 绘画 内心体验 艺术家
  • 简介:这个关于纽约新近(或者说新近世界知名)绘画的涵盖十一位艺术家的调查展.其策展宣言用这样令人疑惑的理念开头:“尽管全球化让我们注意到了欧洲和美国之外的艺术生产……大都市的艺术能量仍在辐射。”难道这家机构的策展人的责任不是发掘最高品质的艺术并为其带来关注,无论它来自何方:或是在那些意料之中的地方搜寻被忽视的角落?

  • 标签: 绘画 纽约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 简介:凝视,一动不动面对画面,许久。离画布几步远,坐在椅子上。我看到画室里的张祖英常态中的凝视。不知在静止中他脑海中流动的思绪,也不知他在审视中如何判断他的画面结构和色彩布局。我看到的是他眼中的专注和游离。我理解,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素养的组合,如同我此时在笔下一样凝聚创作的精神。这就是创作,就是灵魂的探出,把所有感知和情感汇聚的时刻,旁若无物,只有画面,关注着画面的构成和线条的交错。然后,这个色块和那个色块连接,组合成自己崇尚的恒定的"美"。毋庸置疑,绘画创作是审美情趣的展现,审美情趣是人格追求的表露,语言可以言不由衷,但创作不可能永远自欺欺人,它一定是为人格调的定位和情感理想追求的必然。张祖英就是如此严谨地审视自己的作品,正如他永远不会在生活中潇洒地玩一把一样。

  • 标签: 张祖英 画面结构 人格追求 色块 对我说 物欲横流
  • 简介:"青春"与"青年"在使用中如果没有特别的修辞指向,这两个词可以看作是同义词,可以随意通用而不至于产生歧义。"青春"相较于"青年"而言,其引申的和比喻的意义才是其在修辞上的关键。"青春"在"年轻人"或"年岁小"——人们对"青年"作为一个人生命阶段的划分并不是一致的,但其开始的时间起点大致是一个人成人的年龄,即18周岁,而截止的年龄则要么是

  • 标签: 生命阶段 现代性 信念系统 中国当代美术 共名 备选项
  • 简介:透过对"高妙传神——关良绘画艺术展"的观览和分析,本文对展览操作中藏品利用的方法进行了提炼和总结。首先从现象入手,细述这次展览的馆藏利用状况;第二部分则为展览中的馆藏品分类,并讨论其合理的利用方式以及对应的效果,或可供其他美术馆临时展览借鉴。

  • 标签: 关良绘画艺术展 馆藏利用 方法 展览效果
  • 简介:“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画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向西方绘画艺术学习成为当时中国绘画创作的主潮。但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的与西方现代的绘画艺术的关系,绘画大师们则为此进行着各自不同的艺术探索。在众多绘画大师中,以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影响为最大,并形成了20世纪中西融合的三种方式,即张大千以维护传统国画的立场,用“泼墨泼彩”的抽象方式与西方的抽象派绘画相融合;徐悲鸿以批判继承传统的立场,用透视、明暗等绘画技巧来革新国画,使之与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相融合;林风眠是以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立场,通过强调线条、色彩等形式来重塑国画,使之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相融合。三位绘画大师在艺术探索中均取得了不小的艺术成就,但也各自存在局限性。凸显其成就,分析其不足,对我国当代国画创作,无不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 标签: 20世纪中国绘画 中西艺术融合方式 张大千 徐悲鸿 林风眠
  • 简介:现在“画画”的聊美术,很少能聊到俄罗斯了!一般说国外就是欧美,顺便用猎奇的眼光说说非洲。如果聊中国美术基本是讲皇帝的画院和文人画,顺便用“博大”的胸怀说说民间。这其实是“强势文化”留下的遗风。

  • 标签: 俄罗斯 中国美术史 绘画 强势文化 文人画 画画
  • 简介:戏曲艺术是我国的国粹,博大精深,讲究角色塑造、讲究唱念做打、讲究形式美感,既反映生活,又比生活更夸张更鲜明。戏曲的虚拟性、象征性、夸张性和中国水墨人物画夸张变形的写意手法在艺术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在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取向上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很讲究虚实,讲究计白当黑。戏曲中以虚带实的表演,道具和布景的简单处理,以虚当实,虚实相生,使艺术家的表演更加突出丰满,这与国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在

  • 标签: 戏曲人物 水墨人物画 角色塑造 写意手法 形式美感 计白当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