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8 个结果
  • 简介:佛教寺院羌姆流派[云南]郭净佛教传入西藏以后,经两个多世纪的漫长努力,于公元8世纪扎下根基。10世纪后半期,酉藏进入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史称"后弘期"。佛教势力从多康(今青海一带)和阿里两重新传入卫,并逐渐本土化,繁衍出具有西藏特点的各佛教...

  • 标签: 羌姆 宁玛派 藏地佛教 桑耶寺 莲花生 护法神
  • 简介:中古时期敦煌信仰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伴随着经典及疑伪经、灵验故事的传播而不断变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文本、图像与仪轨三者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本文通过敦煌遗书及相关佛教经典的解读,试图从敦煌遗书记载之地信仰仪轨的整体性和功能性出发,通过对如忏法、菩萨十斋日和七七斋等仪轨的重构分析,重新认识图像和文本在仪轨运行过程中迫特殊含义与关联性,以期了解三者在特定空间内的组合配置关系、宗教内在意涵和功能,进而再现中古敦煌佛教信众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世界。

  • 标签: 敦煌 地藏信仰 文本 图像 仪轨 《道明还魂记》
  • 简介:读林语堂先生的字,看他书中夹杂字里行间的照片,颇多感慨,于是神往,于是闭上眼想了想该想和不该想的事。他是一个幸运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被爱吞没的人。他是一个男人,一个成功的男人,他所神往的境界是:我要在楼下工作时听到楼上妻子言笑的声音,而在楼上工作时,听到楼下妻子言笑的声音。这是怎样的一种甜蜜,一种长久的责任,一种珍惜的平和,一种历久弥新的朴素情感,一种有欲而不放纵的淡

  • 标签: 菩萨 男人 照片 善意 林语堂 声音
  • 简介:蔡邕说:"头护尾,力在字中."王羲之说:"存筋藏锋,灭迹隐端."褚遂良说:"用笔当如印印泥,如锥划沙,使其藏锋,书乃沉着,常欲透过纸背."米芾说:"无垂不缩,无住不收."这是藏锋的理论基础.

  • 标签: 理论基础 王羲之 褚遂良 印泥 米芾 蔡邕
  • 简介:山西省大同市下华严寺中薄伽教殿内的菩萨造像,是从继承前代菩萨造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对后世的佛教雕塑,尤其是对山西在内的中原地区菩萨造像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华严寺菩萨彩塑是辽代菩萨造像艺术中的代表作,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菩萨造像的历史渊源、造像类型的分析,探求下华严寺薄伽教殿菩萨造像的艺术独特性.

  • 标签: 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菩萨 彩塑艺术
  • 简介:声乐美学的研究在于揭示音乐艺术形态的特殊性,从而全面把握声乐艺术的本质与规律。本文以从乐美学的审美的角度研究歌曲《菩萨蛮一黄鹤楼》,探讨研究其声乐艺术美,旨在进一步加强理解诗词类歌曲的艺术美学特点,以便更好的运用到演唱实践中,实现它的现实意义的同时体现它的理论研究价值。

  • 标签: 歌曲 《菩萨蛮·黄鹤楼》 声乐美学 毛泽东
  • 简介:头戴宝冠是云冈石窟菩萨造像的基本装束。依据头冠的分类,云冈石窟菩萨像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云冈第一期与第二期的第9窟、第10窟、第7窟、第8窟,菩萨像头戴三面圆形宝冠,且宝缯为卷曲上扬的形式,头后有三角形冠披;第二阶段为云冈第二期第5窟、第6窟以后多数洞窟及第三期,头戴山形冠为多,逐渐取代早期的三面宝冠,且宝缯不再上扬。三角形冠披首先在云冈石窟出现,云冈石窟的头冠类型及装饰纹样与印度早期雕刻和犍陀罗佛教艺术紧密相关,三面宝冠的仰月形装饰来源于波斯萨珊王朝。

  • 标签: 云冈石窟 菩萨 头冠
  • 简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迁都,洛阳地区伽蓝纷立,佛教兴盛,成为新的南北朝佛教艺术发展中心。观察此时段内洛阳龙门石窟菩萨造像胸饰,可发现原处于南北两不同衍传脉络的璎珞与帔帛,经古阳洞、宾阳中洞等石窟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出现两者组合庄严菩萨造像的胸饰新样,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吻合石窟营建背景与空间主次关系的菩萨造像等级规制。

  • 标签: 菩萨造像 璎珞 帔帛 等级规制
  • 简介:钟馗是唐代以来中国人物画常见题材,其主题内涵可分为四类:(1)英雄驱邪;(2)文人抑郁;(3)凡俗诙谐;(4)反讽社会。杨柳青和桃花坞年画中的捉鬼钟馗都是驱邪降福的英雄,元明文人笔下的钟馗常常表达惆怅不得志的心境,

  • 标签: 钟馗 菩萨 形貌 金刚 中国人物画 主题内涵
  • 简介:为整顿西藏历经准噶尔部侵扰和“卫战争”之后的乱局,建立起有序的地方政治格局与社会秩序,强化中央对西藏事务的管辖,雍正五年(1727),清中央派遣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往办事”,并“总理”“内事务”。驻大臣制度由此诞生,从此开启了中央派遣官员常川驻并直接管理西藏事务的先例,并成定制。1912年,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王朝的覆灭,清代驻大臣制度终结。

  • 标签: 驻藏大臣制度 卫藏战争 准噶尔部 社会秩序 政治格局 直接管理
  • 简介:我国西藏藏族自古创造了大五明和小五明之学,与中华各民族古今文明一起齐步跻身于世界之林。名扬于世的祖先和众多先辈贤哲学士,先赴后继迈步在学识征途,克服千辛万苦,双足奔走于突奇的绘画艺境,极大地丰富了藏族的奇妙绚丽的文化艺术,为我国伟大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稀世的瑰宝,光泽闪烁,值得自豪。西藏的绘画艺术是“大五明”之一的工艺学科内的一种美学。诚如工布活佛云丹嘉错(德海)文集所论:“接续求习工艺无边际,三门(指身、语、意)精工习艺汇百科”,实指身工、语工和意工三门艺术的功底艺术,尤以人体工

  • 标签: 五明 云丹嘉错 藏画 佛菩萨 文化艺术 文化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