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艺术中的人性概念依赖于在时间进程中早已改变了的人类的规范。近代以前,只有英雄的、神话的和宗教的艺术才被认为是高级艺术。一件作品尊贵与否,部分地由其主题的等级来衡量。后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一个描绘普通生活的场景,一幅风景画,或者静物画,也能成为跟历史题材画或神话题材画一样伟大的作品。人们还发现,在一些非人类形象的绘画中,存在着某些深刻的价值。我并不单单指艺术家通过对色彩和形状的控制而创造

  • 标签: 普通生活 历史题材 塞尚 蒙德里安 康定斯基 面部表情
  • 简介:战争题材的电影,欧风美雨各有千秋。大体上,美国片着力于宏大的叙事主题,渲染的是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观影过程可用血脉偾张来形容。欧洲片没有直面枪林炮雨、血肉横飞的场面,而是绕道战场的侧面,定格在战争对人性的戕害以及无辜生命的殃及上。2014年由爱沙尼亚与格鲁吉亚共同出品的《金橘》,就是这样一部小格局的战争片。影片以1992年格鲁吉亚与阿布哈兹之间真实的武力冲突为背景,讲述了分属不同国家的几个军人、平民间短暂交汇的

  • 标签: 战争片 战争题材 叙事主题 阿布哈兹 战争中 安妮
  • 简介: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现已成为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老年公寓作为一种老年人集居的地方,已越来越受到老年人和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的老年公寓虽已发展了二十几年,在数量上已初具规模,但在人性化设计等方面仍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深入研究。

  • 标签: 老年公寓 需求 人性化 空间设计
  • 简介: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裹炸若能长住世,子鸞未必可驚人。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书法不传今已久,楮君毛颖向谁陈。诗词简析:所谓书,是就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两个字帖《襄蚱帖》和《子鸾帖》进行比较好的艺术作品笔力苍劲,精气十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赝品只有外在的形似,毫无骨力可言,就像野花野草,只能有几日的风光而已。

  • 标签: 艺术作品 王羲之 野草 书法 笔力 字帖
  • 简介:立体主义与美国早期现代艺术的本土化梁舒涵在《立体主义与美国早期现代艺术的本土化》一文中指出,1907年毕加索《阿维尼翁少女》的问世,标志着现代主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立体主义”的诞生,并以其判然有别于传统和学院的审美特征在当时的艺术界产生轰动效应。这种影响来到美国,在美国形成第一个本土现代主义流派——“精确主义”。

  • 标签: 立体主义 现代艺术 美国早期 文人画家 阿维尼翁 习苦斋画絮
  • 简介:歌剧是歌剧,交响曲是交响曲。单纯为了取悦管弦乐队,而在歌剧里写上几段交响音乐,这种做法我不敢苟同!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复调音乐写作中,旋律与和声的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血肉之相联,而不是漠相关的。——萧淑娴

  • 标签: 短论 作曲 交响音乐 管弦乐队 复调音乐 交响曲
  • 简介:美国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MeyerSchapiro)撰写的《现代艺术:19-20世纪》收录了作者贡献给现代艺术的数篇精彩论文,包括塞尚、凡·高的研究,库尔贝与大众图像的研究,军械库展览及其对美国新艺术的影响,抽象绘画性质的讨论等等。被誉为"美国艺术史教父"的夏皮罗在此书中以万花筒般包罗万象的视野呈现了现代艺术家与新艺术创作的种种特征,观点新颖,思想深刻。针对研究对象的差异,作者采取的切入角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可以说书中的

  • 标签: 夏皮罗 现代艺术 库尔贝 塞尚 美国艺术 艺术史家
  • 简介:一、人类不仅能思考,还能创造音乐艺术著名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虽然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1]由此我们联想:人不仅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还是能创造音乐和艺术的苇草。音乐的巨大力量和能量,不仅让人类能够镇定地面对灾难和死亡,还通过音乐,传达出对人们的终极关怀。

  • 标签: 音乐艺术 帕斯卡尔 终极关怀 哲学家 自然界 宇宙
  • 简介:城市规划展示馆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它的设计尤为重要,随着现代设计的"人性化"和"可持续性"口号的提出,我们在做此类设计的时候更加注重理念和材料的前瞻性和环保性,从而使城市规划展示馆成为城市生活理念的标杆,成为其传承的根本。

  • 标签: 城市规划展示馆 名片 根本
  • 简介:贾平凹的长篇小说《老生》清晰呈现出历史重建与重述20世纪中国的努力。小说以多文本的"去历史化"方式,将革命编年史还原成民间野史般的流言蜚语和传说逸闻。小说在呈现历史别样意义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历史叙述试图通过逃离革命史的方式标示自身的在场,以"去历史化"方式再度"历史化",看似叙事野心宏大,实则并没超脱新历史小说的窠臼;小说中唱师这个游荡者,虽显示出作者的叙述权力,但他所探索的被压抑的历史主体,却无法建构一个完整的时代;作为一部去革命化的文本,小说通过叙述革命的消失来表明它对革命的态度,亦没能在"历史的野兽"的意义上捕捉重述革命难题的活力。

  • 标签: 小说写作 贾平凹小说 历史化 唱师 新历史小说 历史叙述
  • 简介:电影本体是关于"电影是什么"哲学层面的探索,是形而上的哲思,而非形而下的策略。本体如同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衡量是非对错的依据与价值标准。电影本体类同于世界观,而观念则是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电影本体的缺席,意味着世界观的缺席,没有世界观,如何能有方法

  • 标签: 电影是什么 电影史 中国电影 形而下 李康生 哲思
  • 简介:电视剧《琅琊榜》选材独特,情节构建离奇,百转千回,人物性格更是复杂多变。本文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剧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分析,进而深入探讨人物形象的现代意义。

  • 标签: 人物形象 荣格心理学 现代意义
  • 简介:对照世界各民族不同脉络的美术史,特别是比较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西方美术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西藏绘画不是写实的绘画体系。它是以视觉效果的平面化;造型手段的装饰性;绘画语言的程式化和符号化;及用线造型为其主要特色的东方式绘画体系。无论风格怎样变化发展,也从来没有走出东方绘画体系的大范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藏传佛教的形成,西藏绘画吸收了许多周边文化的养分,先后经历了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于阗及汉族的各类影响,这些周边文化也都是在大的东方文化圈之内,藏族周边地区的绘画与藏族绘画在造形的语言方式上同属视觉效果的平面化装饰性及绘画语言程式化符号化,及用线造型的,造型方式是一致的,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平面化的边线造形的特点。天然的亲和为相互的学习借鉴提供了可能性。那么,写实的问题真的不存在吗?本文列举一些不同阶段的绘画作品实例,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写实的愿望与追求始终伴随在藏传佛教绘画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写实的介入更好地完成了西藏特色的绘画语言建构。

  • 标签: 西藏绘画 写实 壁画 唐卡
  • 简介:现代刻字艺术向世人展示了它的时代之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并初步确立了其在当代的艺术品格,实现了刻字艺术历史性的突破。经过几十年的曲折进程,通过刻字艺术实践者的艰辛探索,现已基本形成一套初步的方法理论。

  • 标签: 刻字艺术 材料 工具 技法
  • 简介:《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书系》,对从文明戏时期到建国前夕这一阶段的重要戏剧理论批评著述进行集中影印,为现代戏剧研究保留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书系》本着“依史看,以勾史”的思路,其编纂体例及对内容的择取,使整套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按照原书出版时间的先后编排书籍,以求勾勒现代戏剧运动史之轮廓;二、书籍的收录,又以各阶段美学动向为内在支撑,勾画出中国现代戏剧观念的演变历程;三、线性勾勒中,注重对重点戏剧家或戏剧现象的凸显;四、内容选编方面,力求面面俱到、风格多元;五、收录具有代表意义的外国译著。本文从以上五点对《书系》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对其在戏剧理论批评领域的重大贡献做出评价。

  • 标签: 现代戏剧理论 现代戏剧批评 戏剧运动史 戏剧观念史
  • 简介:孙瑜是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由于他系统的电影知识是在美国留学时所取得,因此在电影的空间观念上,孙瑜坚持以叙事为核心的整体空间观,在剪辑上使用美国电影建立的“连贯性系统”。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使孙瑜电影在影像语言的表达上突破封闭空间,学习借鉴苏联杂耍蒙太奇风格,直接与观众对话。

  • 标签: 孙瑜 电影 风格
  • 简介:大型民族歌剧《江姐》是新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本文结合笔者饰演江姐的舞台实践,对这一角色唱段的艺术处理进行探究。首先分析了"江姐"唱段的声音处理,其中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是声音处理的艺术要素;接着从咬字吐词、唱腔、装饰音的处理论述了演唱要有韵味;最后从情感体验与表现,"哭戏"中情感表现的度进一步论述情感的准确把握。

  • 标签: 歌剧“江姐” 唱段 艺术处理
  • 简介: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出“一画”的观点,他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石涛具有深厚的佛学与禅学功底,“纵使笔不笔……非脱胎也.”如此之高水平者必深得宇宙、大自然、社会之奥妙.精通一画之法,即可得万法,万法归一,不离其宗.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俗去清至也”.

  • 标签: 石涛 一画论 自我
  • 简介:作为我国民间音乐中的精品《二泉映月》,不仅以其通俗质朴且优美感人的旋律征服了世人,而且因其扑朔迷离的身份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其中包括标题问题、素材来源问题、创作方法问题以及演奏版本的删节问题,笔者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试图从音乐作品的多义性以及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再探讨。

  • 标签: 阿炳 《二泉映月》 标题构思 创作方法 版本比对 演奏技法
  • 简介:“蒋兆和的选择”(1)出自刘曦林先生的《蒋兆和》里的一小章,主要论述了蒋兆和为什么选择了现实主义文艺。而作者之所以要再“蒋兆和的选择”,是因为刘曦林先生过于强化了蒋兆和对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倾向性,

  • 标签: 蒋兆和 刘曦林 中西绘画 马蒂斯 流民图 人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