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4 个结果
  • 简介:己未年(1619)后金与内喀尔喀五部盟誓,这是满蒙关系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事件。其后,更多的蒙古部落归附后金政权,为后金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梳理《无圈点档册》等满汉文献的原始记载,比较不同文献对盟誓史实的描述,有助于我们准确了解该事件的原貌及其影响。

  • 标签: 后金 喀尔喀 满蒙盟誓 满文文献
  • 简介:<正>我们从歙县各个地点方言的语音差异中发现,在共时的发展演变中,它们具有明显的历时特征。这些历时特征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徽州方言中典型而又复杂的语音现象,指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一歙县方言在共时演变中在语音上所表现出的历时特征是很丰富的。这里仅就五个比较典型的语音现象进行分析。

  • 标签: 徽州方言 阳声韵 发展演变 韵母 声母 历史阶段
  • 简介:“斜视”是指人或动物用眼睛斜着看,在古汉语中,人们用10余个词项、4种结构模式来表达此概念。“斜视”概念经过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历时演变,呈现出各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的消长和更替的情况。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中的“斜视”概念场具有自身的特点。

  • 标签: 概念场 斜视 历时演变
  • 简介:本文探讨了“根本”由名词短语演变为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其客观意义逐渐减弱,主观意义逐渐增强的主观化过程,总结了“根本”意义和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并就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 标签: “根本” 历时演变 教学策略
  • 简介:“这时”在叙事、操作、论证三种语体中都有分布,在每种语体中又存在多种用法。不同用法之间存在历时语义演变关系,这种演变关系因语体特征上的相似性可以刻画为三条路径,这种演变大致呈现出由叙事到操作再到论证的方向;语义上,“这时”经历了由绝对时间到相对时间,再到逻辑条件的演变路径;形式上,由句内成分演变为具有篇章衔接功能的成分。

  • 标签: “这时” 语体 语义演变 语法化
  • 简介:摘要对常用动词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文章选取了“改变”类常用词中比较典型的“更”、“改”、“易”、“换”四个动词,以先秦至明清的大量语料为研究对象,对它们作了历时的统计、描写和分析。引起词汇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语义系统的不平衡是引起词汇的演变兴替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常用词 演变
  • 简介:汉语历史词汇的发展往往与俗写有千丝缕的关系,“埴陆”、“嚷”、“塔橙”、“杪板”、“坌”和“吆喝”必须通过俗写考释其语义及来源。

  • 标签: 俗字 历时词语 考释
  • 简介:汉语量词的重叠形式从"AA"式到"一AA"式再到"一A一A"式,具有鲜明的历时层次。在相同的句法位置上,语言序列的不断加长其语法意义也不断丰富。

  • 标签: 量词 重叠式 发展
  • 简介:“洗脚”概念最初以单音词“洗”表达,后发展出“濯足”“洗足”“洗脚”等表达方式。东汉时期,“洗足”取代“洗”“濯足”,成为口语中“洗脚”概念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但是表“人体足部”义的“脚”在晋代已成熟,其口语性要更强,所以,在东晋口语中,表示“洗脚”概念时,“洗脚”替换了“洗足”。

  • 标签: 洗足 洗脚 濯足
  • 简介:汉语史上,表示“用脊背驮”义的词先后用“负”和“背”,二者存在历时替换关系。“背”始见于中晚唐并经过宋代进一步发展达到成熟。至迟到元末,“背”已在口语中全面替换“负”成为“背负语义场”的核心词。随着词义的不断发展,“负”在表达本义上缺乏足够的明晰性,同时,其词义重心逐渐偏移,这些因素都为新词的产生并在这一义位上取而代之提供了条件。

  • 标签: “背” “负” 历时替换 内在动因
  • 简介:“也”的来源及其对“亦”的历时替换李宗江现代汉语中副词“也”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类同。陆俭明先生(1985)曾对“也”作过细致的分析,把“也”表示的类同意义分为实用用法和虚用用法两种。同时还提到了“也”表示委婉语气的用法。由于下文将多次涉及陆先生的结...

  • 标签: 副词“也” 语气词“也” 庄子 委婉语气 历时替换 韩非子
  • 简介:《汉语大字典》在楷书字头下收列古文字字形时,未能完全遵守汉字单字历时认同的基本原则,因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具体归纳了《汉语大字典》在收列古文字字形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 标签: 汉语大字典 字形 认同 指瑕
  • 简介:"除"类条件连词由介接性成分"除非"演化而来。由于"除A不B"和"非A不B"两类句式表示必要条件关系既接近又互补,促使兼具两句式特点的"除非A不B"产生。大约从晚唐五代开始,"除非"逐步变成连词。现代汉语中的"除非A不B"句式不是对古代用法的直接继承,而是"除"类连词发展成熟后逐步演化出来的新句式。

  • 标签: “除”类连词 “除非”条件句 历时演化
  • 简介:“假”和“借”在表“借用”义时,战国晚期以前“假”最常见,很少用“借”。通过对典型语料的分析得知:到了战国晚期,“假”的用法简单,且一般不见于口语表达,而“借”的用法灵活,可借用的对象范围广泛,在当时的口语中“借”可能已经替换了“假”,成为表“借用”义的常用词。“借”或许是一个北方方言口语词,它最终能在口语中替换“假”是由于其表义明晰性高、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易知性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常用词 替换 原因
  • 简介:文章认为,在共时层面上,歧义双宾句式实现语义分化的策略呈现出南、北方言的差异性: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大多用“V+给”结构表示“给予”义,而用“v+了”表示“取得”义;南方方言多采取句式策略,即用两种不同语序的句式分别表达“给予”义和“取得”义。这种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可以理解为汉语双宾句式历史发展的结果。

  • 标签: 歧义双宾句式 语义 分化策略 方言
  • 简介:文章分五个部分讨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鸡公"类词和"公鸡"类词。文章通过绘制语言地图,列举文献例证,对比和分析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牲畜名及其命名方式后认为,不论是"鸡公"类词还是"公鸡"类词,都是汉语自身发生和发展的结果,与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关系。最后还简要讨论了五个与本文论题关系密切的问题。

  • 标签: “鸡公”类词 “公鸡”类词 单名制 复名制 共时分布 历史源流
  • 简介:"死"的本义是"生命终结",近代汉语中出现了作程度补语的用法。文章立足于程度补语"死"的历时演变,探讨"死"程度义获得的机制及程度副词的产生过程,同时结合类型学上的证据,探讨程度补语"死"的词性及程度副词作补语的理据。

  • 标签: 程度副词 “死” 补语 历时演变 类型学
  • 简介:从处女作《青春岁》到今天,王蒙的创作经历了两个阶段,王蒙小说语言的发展也由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1962)是从稚嫩到趋于成熟。包括长篇小说《青春岁》和六个短篇《小豆儿》《春节》《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冬雨》《眼睛》《夜雨》。

  • 标签: 小说语言 王蒙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历时 创作经历 《夜雨》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汉语中表“错误”义的词的考察,观察了他们由古至今的演变过程,认为先秦两汉时期“错误’’义主要由“过’’来表达;魏晋南北朝主要由“误”表达;唐代中期以后,“错”发展成熟,取代“误”的主导地位,沿用至今。

  • 标签: